对本土化生存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生存狂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4
JPSU-边锋 楼主
题目全称:对本土化生存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思考:生存观、生存价值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原创文章!独家首发于吉林省生存俱乐部wx公z号,转载需注明:转自吉林省生存俱乐部wx公z号。
本文源于本人在吉林省生存俱乐部2024年会上做的发言,题目和内容有所改动。
2024年02月08日 01点02分 1
吧务
level 14
JPSU-边锋 楼主
大家好,我是边锋,很荣幸作为本次年会第一个发表理论研究成果的成员。我今天发表的题目,叫“对本土化生存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思考:生存观、生存价值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大体上,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何我国始终没有一个本土化的生存主义理论?
我一直提出,生存主义传入中国二十余年来,始终在原地盘旋,跳不出西方旧有的传统理论,也难以出现有本土特色的理论,我认为,其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其一呢,是无人建设且极度缺乏一个有本土特色的生存主义理论或指导思想,尤其是缺乏从世界观和哲学高度建构起来的认知观念。我始终在谈,抛开世界观建构与哲学思辨,生存主义者就是无根之萍,无源之水。早在二十世纪末,西方诸多高校的学者专家们,就已开始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探究生存主义的本质。对中国的生存主义者来讲,精神上的立足土壤,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2024年02月08日 01点02分 2
吧务
level 14
JPSU-边锋 楼主
其二呢,是缺乏一个统一稳定、专业系统的信息存储、共享、迭代和传播机制或平台。现有的线上交流平台--无论是贴吧、论坛还是群组--均存在诸多主客观不稳定因素。当前,我国生存主义群体正处在线上社群的没落以及线下社群的匮乏之交,这难以保障生存主义理论的稳定繁殖、迭代和传播,导致大批的原创理论和技术教程流失。
其三呢,是当前的中国生存主义群体无人扮演一个“研究员”和“教师”的角色。那么,前者的缺乏使得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经验未能成为规范而系统的理论,而后者的缺乏则使得这些宝贵的理论无法传播和迭代下去。
缺乏“研究员”和“教师”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是一门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所以“装备大佬”和“推销鬼才”总常有,而理论家和思想家却鲜少见得。另一方面,是生存主义群体的合作困境和文人相轻。所以许多思想深邃者宁肯按其文章不发或个人肩负起绝难独立完成的理论建设工作,也不愿寻求平台与合作。
2024年02月08日 01点02分 3
吧务
level 14
JPSU-边锋 楼主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或者说是我们难以解决的因素影响。例如本土的G情S情;Z时代的崛起;初代生存主义者的大量流失;生存主义与形式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勾连;生存主义的污名化等等。这些问题,也亟待我们设法约束其负面影响。
吉林省生存俱乐部的薪火计划,也正是为了改善和解决上述问题而生的。这一计划是吉林省生存俱乐部于2022年2月在全国率先提出的,为推进我国生存主义文化的“本土化、学术化、理论化和规范化”而设立的,面向全国的生存主义学术信息共享机制,其本意取自“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它最终要实现的使命和愿景是,推动本土化生存主义理论及其相关优秀衍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发展和持续繁荣。
目前大家也正是在为推动这样的一些工作,尽一些绵薄之力,贡献一份我们的智慧。
如果说薪火计划致力于解决的是信息平台和教研人员问题,那么本土化生存主义的理论建设,解决的就是世界观与思想理论的问题。因此,我们便可以引出第二个方面了,即:
2024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4
吧务
level 14
JPSU-边锋 楼主
第二个方面是,对于生存主义者来说,为什么世界观建设是首要的。
我提到过,我国生存主义者几乎都缺乏有关生存主义的顶层设计和世界观建设。我认为,生存主义的建设路径应该分为三层:
第一层次,是关于生存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即顶层设计。
第二层次,是关于生存主义具体的基本理论,即理论框架。
第三层次,是关于现实性和预设性科学预案,即实践路径。
三者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能形成真正科学的生存主义。
2024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5
吧务
level 14
JPSU-边锋 楼主
基于实践路径,许多生存主义者都在建构并推广着各自的生存观。基于顶层设计,生存观也同时建构着人们对生存主义的认识和实践。
生存主义者基于各自的实践,抽象出适用于某些具体情况、具体时局、具体领域的基本理论,并最终将其升华为生存观。他们又在生存观与生存价值观的指导下,将系统完备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现实性和预设性困境。
那么,什么是生存主义者的世界观呢?所谓世界观,对于我们来讲,就是生存观。在本土化生存主义理论中,这两个概念是画等号的。
生存观是生存主义者关于生存主义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它决定了生存主义者将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思维去理解、分析和解释生存主义的相关事务。
2024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7
吧务
level 14
JPSU-边锋 楼主
在本土化生存主义理论中,生存观的建设和发展是首要和根本的。简而言之,生存主义者的生存观,左右着他们对生存主义本质概念的认识,而对生存主义本质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又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具体行为。
换句话说,生存主义者的生存观,它解释了两个问题。一个呢,是解释了生存主义的本质和概念。另一个呢,是解释了生存主义者对生存主义本质和概念的理解,是怎样左右他们的生存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生存实践的。
2024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8
吧务
level 14
JPSU-边锋 楼主
举个例子,上世纪西方传统的生存主义理论中,生存主义者被描绘成一群愤世嫉俗、隐居避世、以最艰苦的方式生活并锻炼自己和周遭亲友的群体。更有甚者会将生存主义者与末日论、反SH的危险人物画等号。
在中国的生存主义群体里,也屡屡有人将生存主义的本质和概念描绘为,为世界末日和全球性浩劫而积极准备、个人脱离群体独立生存的能力、在任何情况下最大化生存概率等等。这些界定都是片面且不负责的。
将生存观与世界末日、浩劫将至,利己主义、孤狼主义、消费主义、丛林法则划等号的行为,在我国生存主义群体泛化、无序化、低龄化、娱乐化的今天,极大地影响着新进生存主义者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趋向,冲击着我国生存主义群体的稳定繁荣。
2024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9
吧务
level 14
JPSU-边锋 楼主
我始终在不遗余力地传播这句话:“生存主义文化若想在国内健康、持续发展,则必须有一个符合本土特色的理论。只有让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本土化生存主义文化,生存主义才能长久不衰。”只有在全国生存主义者中掀起关于本土化生存主义文化与西方生存主义文化间的论战,才能建构并推广有本土特色的生存主义文化,才能使生存主义文化真正扎根于心中、服务于诸君。
物质有形,而思想无形,凝聚起思想上的力量,才能真正做到“力所能及、有备无患、自救助人、为国分忧”之谏言,才能真正弘扬“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和实用主义”之本土化生存主义哲学基础。
因此呢,既然对于生存主义者来说,世界观建设是首要的。那对于世界观建设来说,对生存主义的概念及其哲学基础进行界定,则又成为首要了。
2024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10
吧务
level 14
JPSU-边锋 楼主
所以,第三个方面是,本土化生存主义的本质概念和哲学基础(生存价值观)究竟是什么?
刚刚我们提到,生存主义者对于生存主义本质概念的认识,决定了他们对生存主义的根本看法,并以此构筑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指导他们的实践。因此,若想认识生存主义,则必然要认识生存主义的本质概念,即:
生存主义既是一门抽象理论,又是一种现实艺术。就理论性方面,生存主义是一种文化、学说和信条。就艺术性方面,生存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所谓生存主义,它以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它源于个体安全感缺失的困境中,旨在对可能发生或即将到来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估、监测、准备和纠偏,其核心目标是追求个人和集体尽可能处于安全且不受侵犯的客观状态,并坚信他的信奉者终将从中受益。
研究主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研究客体则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指向对象。生存主义的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缺一则不称之为生存主义。
2024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11
吧务
level 14
JPSU-边锋 楼主
生存主义的研究主体,是处于安全感缺失状态的个人和集体。所谓安全感缺失,是一种主客观叠加的状态。即有可能是客观上已身处困境,或者只是主观感受到某些威胁可能发生,还有可能是主观上感受到即将到来的客观威胁。所谓个人,应该是生存主义者,或有生存主义实践而无生存主义认识的人。所谓集体,应该是由生存主义者集结而成的,是对集体安全行为的考察。
生存主义的研究客体,是可能发生或即将到来的突发公共事件。这是指,生存主义者可能通过主客观叠加的状态判断,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方面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发生。为从这些可能发生或即将到来突发公共事件中生存下来,生存主义者需要提前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评估、监测、准备和纠偏。
生存主义的目标和归宿,是追求个人和集体尽可能处于安全且不受侵犯的客观状态。即生存主义者为可能发生或即将到来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其目的仅仅在于保护自身和集体的相对安全。
生存主义者们十分矛盾,他们相信为之准备的突发公共事件在有生之年将会发生,并且他们最终将依托于预先的准备保障自身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安全。但生存主义者的理想状态却又绝非“浩劫将至”,而是“时刻准备”,追求个人和集体处于相对安全且不受侵犯的客观状态的最理想情况,就是无事发生。
2024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12
level 11
支持
2024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13
吧务
level 14
JPSU-边锋 楼主
生存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有备无患论”“灰人论”“三倍安全论”等传统生存主义理论的有益方面。而本土化生存主义又创新出了“现实性与预设性论”“生命周期论”“驱动因素论”“装备空窗期论”等等。
生存主义的哲学基础,包括以“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实用主义”为核心的生存价值观,以及“力所能及、有备无患、自救助人、为国分忧”的十六字谏言。
生存价值观的差异决定着生存主义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继而决定了生存主义者的生存实践。
2024年02月08日 02点02分 14
吧务
level 14
JPSU-边锋 楼主
那么,为什么本土化生存主义理论,要以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和实用主义作为生存价值观和哲学基础呢?接下来,我们将分别阐述其各自的基本概念、演进逻辑及必要性。
一、集体主义
集体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有关于人类自己行为的记载前,人类结成集体以谋求生存、抵御外辱的观念便已存在。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所有社会中最古老的形式,也是唯一的形式就是家庭,家庭是自然的产物。”父亲履行对子女的看护责任,子女履行对父亲的服从义务,最原始的集体形态由此诞生。
原始农耕、驯兽技术与火的出现极大提升了原始人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欲望的多元化、个体技能的单一化及外部环境的复杂化,促使着人们以拥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为基础,结成胞族、氏族,并真正有意识地认识到了集体协作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所有人类的某一种行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都是在求取某一善果,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也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在结成氏族后,人们逐渐意识到集体内部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系统,随着氏族规模的逐渐扩大,人们在斗争中结成部落以至部落联盟,又由部落联盟转为国家。总而言之,集体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始终。
2024年02月08日 03点02分 15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