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图书馆)(zj图书馆)被误读的孔子,续集1 20。0211 昨天说到
zjccom163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林动 楼主
(zj图书馆)被误读的孔子,续集1 20。0211
昨天说到孔门有三本书,也谈到读书是件很不舒服的事情,考考考,烦死了。
孔子是如何做到把这个非常乏味的事情做到开开心心的呢?
昨天谈到孔门的学习方法,是格物致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就是一个事情,一个知识,我是啥也不懂,不知道从何入手,该怎么去学呢?
那就要从自己的已有经验着手,从老师发明这个工具,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去考虑。
人之所以不能接受新鲜事物,是因为自己固有的观念在那里,妨碍了对新事物的理解。
这有点像我们说话,假如学外地话,多少会带有本地的口音。
听一个英语非母语的人说话,很容易听出他是法国人,德国人还是日本人,就是这个原因。
这不是因为学习不认真的原因,是方法的问题。
就是说,法国人,德国人和日本人之所以能从他的英语发音里面,让你听出他的母语是什么,是因为他没有学会如何避免母语对自己英语发音的影响。
这个问题,就要看《中庸》了。
中庸被误读的最厉害,一提到中庸,就让人感觉老气横秋,什么人都不得罪的样子。
中午吃的啥,吃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中庸里面,就是这么说的: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人每天都要吃东西,吃的时候,很少去品尝味道的。
说的对不对?你说了算。
[滑稽]
这就涉及到一个现象: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里的小人不要理解成小心眼,自私的人,品德卑劣的人,就是普通人,做事情比较符合天性的,像小孩一样的那种。
如果孔子写本书,说我是天底下唯一的大圣人,你们这些凡夫俗子如何如何,那他就不算是大圣人了,对不对?
所以读孔子的书,有些词语看起来好像是鄙视人,其实他没有那个意思,就是在讲社会现象。
只有注意到他讲的现象了,才有可能用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这个事情,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变过。我当然也在用这个办法。
中庸这个词,解释很多,五花八门的。
那想想,生活里面有什么呢?人情世故。人生有些什么事情要做呢?无非是为人处世两个。
那这个中庸就好理解了。
中就是心态平和。
庸就是什么都不做,葛优躺不行,躺在那里也是一种作为。
所以一个人懒到极点,就是慵懒,精神肌肉都很放松,没法再松了,再松下去,就得躺棺材里面才成了。
[太开心]
2023年11月07日 09点11分 1
level 7
🍀林动 楼主
被误读的孔子续1下
中庸这个词,解释很多,五花八门的。
那想想,生活里面有什么呢?人情世故。人生有些什么事情要做呢?无非是为人处世两个。
那这个中庸就好理解了。
中就是心态平和。
庸就是什么都不做,葛优躺不行,躺在那里也是一种作为。
所以一个人懒到极点,就是慵懒,精神肌肉都很放松,没法再松了,再松下去,就得躺棺材里面才成了。
[太开心]
所以什么意思呢?
就是这个君子其实是很懒很懒的,什么都不爱做的,因为他觉得没必要。
普通人其实是很勤快的,你看,病毒让大家休息,有些人还跑当吧来看帖子,想怎么提高自己的修行水平
[滑稽]
所以孔子说,这个普通人啊,很勤快的,他们是安静不下来的。受不了那种空虚寂寞的。但是,普通人也会懒下来。
什么时候呢?就是他没有什么顾虑的时候。
比如钱包里面有钱,银行里面有钱,每个月收房租,股票给他赚钱,身体也健康,家庭和睦,真是没啥毛病。
这个时候,这个人就比较懒了。就有君子那种状态了。
君子时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不是为了偷懒,他是的确没啥事,有事情的时候,他就要去做,做完了,又回来葛优躺。这叫时中,就是有原则的,是自己能掌控的。
相对来说,普通人要做到中庸,物质精神条件就要求比较高,所以叫反中庸。
不是不想,是压力逼着,没法舒坦。
所以,什么是中庸呢?
就是托利在新世界里面讲的,开悟的三种状态,接纳、享受、热诚。
[太开心]
大家吃饭的时候,都是急急忙忙的,赶快吃完了好去玩。
所以这个吃饭就和汽车加油一样,只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事情,不得不做。
自然就不可能去品味食品的味道了。
每天都要吃东西,哪里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搞这种东西,是不是?
[滑稽]
传统的理解,把这个中当成做事情的中,不偏不倚,这就比较难了。
因为做事情就有受益的,每个人的受益不同,甚至有些人的利益还会受到损害,怎么可能做到中呢?
要做中的话,不就成了墙头草,和事佬了?
所以,一旦把这个中理解错了,儒家文化就会变成成功学,国考必备。
做事情的中不好判断,自己有没有情绪,那就很容易判断了。
某个事情一好判断,就容易学习了。
所以学习的前提不是怎么学,是学了干嘛。
这个根本性的东西搞不清,就容易被学习内容搞得精疲力尽。
好一点的,就和吃饭一样,赶快赶快,把内容囫囵吞枣,拿了证书去涨工资。
但是,学习的时候,有很多内容,通常要把一章一节学完了,好像才看到点用处。
比如托利的书,上万字,单看一章,也看不出有啥用呀
再比如中庸这本书,看起来字不多,但是每条语句之间好像没啥联系,学了有啥用呢?
就好像吃饭,挑根明天见,或者吃个豆腐,有什么乐趣可言啊。
要是吃口饭,还慢慢品味,好像有点嚼情了。
这怎么办呢?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好了,这就是个考题,这句话怎么理解?
[滑稽]
拿过来就翻译,道理嘛,任何事情背后都有道理的,做事情要讲道理。没有哪个事情背后没有道理的。
所以聪明人就要对看不见听不到的事情有所戒备,提前戒备,避免出错。
为了证明这点,用每天十分钟慢又怂来证明,出车祸的都是掉以轻心的人。
网页链接 是不是听起来蛮有道理的。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不对,明明就是真正的道,就同佛家说的一样,一悟千悟、一得永得,不掉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修道的人,在一个人都看不见的时候,乃至鬼都看不见你的地方,等于平常那个在佛堂里、在教堂里、在孔庙里、在父母的前面、在祖宗的前面,完全是一样,这是修道的行为。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别人、第三者是听不见,我们自己(却)违反了自己天性上的道德。即使没有人听见,乃至没有鬼神听见,可是一样要恭敬而严肃,这是行为的标准,也就是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教养的标准。
这个听起来,好像也蛮有道理的,对吧?
2023年11月07日 09点11分 2
level 7
🍀林动 楼主
被误读的孔子续1下中下
接下来看这句: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就是这个道啊,不像小兔子,你看见它了,它就躲起来,也不像蜡烛的光亮,会逐渐熄灭。只要是个人,都能有机会看见。所以君子呢,就要多和人交流,从人家的发现里面去印证,不要以为自己掌握了什么独门绝招,谁都不知道一样。
这句话,有没有别的解释呢?当然有:
这个方法呢,是从成品上看不出来的,是隐藏的。看到学霸,不等于就看到了学霸的学习方法。即便是学霸介绍的学习方法,也只是他自己觉得有用的方法,不一定是真正的方法。方法这个东西,也不是外显的,只能隐约去推测。所以君子就不能闭门造车,只是在脑袋里面思考,要去实地验证。
[滑稽]
然后再来一个:
对网红来说,要是不能被大家看见,就和隐藏了差不多。(要和平台搞好关系)
如果不能经常参与活动,在公众面前显现,影响力就会变小。(要注意线下互动)
所以作为网红,一定要注意保持流量,不要随便下线啊。(慎独)
[滑稽]
翻译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有点乱了,这个解释可以,那个解释也可以。
中庸是讲人性的呢,什么是人性呢?
我们经常说,性情中人,这个性和情,怎么去理解?
性就是本性,本能,本能受到刺激,就产生了感情,对不对?
比如看到肤白貌美的女孩子,喜欢得不得了,这叫爱情。喜爱之情。
那这个女孩子变成了6、70岁老太婆,还喜欢得不得了,这叫爱性,喜爱她的本性她这个人。
当然,爱性反过来,就比爱情还不如了,只喜欢那几个地方,吼。
再回头来看这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叫做人性,让人性发作的东西叫做道,可以通过修炼道来控制人性,长辈来教,叫做教养,自己教自己,叫做修养。
人有大小便的本能。膀胱受到刺激了,要小便,这就是道。能在
正确的
地方大小便,就是教道的结果。
遇到挫折了,心烦意乱,这是人性本能。凡是对人的生存状态不好的影响,都会产生负面情绪。这就是道的作用。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挫折,这就是修道的结果。
接着来看,用这个思路来翻译,会有什么结果。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道是控制人性发作的东西,所以人的行为离不开道。如果能脱离人性的东西,就不是道了。
比如药物和酒精虽然能控制人的行为,就不是道。
植物人能够吃饭睡觉,也不是道,是最低级的条件反射活动。
因为道是看不见也听不到的,所以君子要谨慎戒备小心地注意它的活动和影响。
[阴险]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控制人性的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隐藏的,也不是外露的,只有微弱的迹象可以探查,所以君子要对道的这个独特性保持谨慎。
就是说,假如看书的时候,突然产生烦躁感,看不下去了,是道在起作用了,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到这点。
要和调整大小便一样,调节道的发作。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整个结构回到了路人和乞丐的模式上。
要完成开箱子这个动作,路人是不行的,只有乞丐才可以。
所以人和人性的关系,就是路人和乞丐的关系。
道就是乞丐。
人不可能通过命令的方式来控制道,就好像不能简单通过讲道理,威胁,利诱乞丐打开箱子。
换个说法就是,我们可以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练习和自己的道相处的方法。这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笑眼]
就目前来说,后面的这种解释,比前面的解释连贯性更强,更有道理。
至于网红那个解释,就根本不符合中庸的思想。
到了这个时候,这几句话才变得好像有点使用价值,不是教条了。
[太开心]
然后呢,然后把道换成 心智,你会有什么发现呢?
[冷]
有了初步的结论,就要多方面印证。
这就是读书的次第,先精读,然后再泛读。
这就好像学习,先尽量搞清楚理论,然后再做练习,看参考书。
如果搞错了顺序,很容易淹没在题海里面,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效果还不一定好。
被误读的孔子2
被误读的孔子2
2023年11月07日 09点11分 3
level 7
🍀林动 楼主
被误读的孔子二
通过对中庸的解读,得到了中庸是本关于修行的书,不是什么道德规范。
道的意思呢,类似心智,小我。
被误读的孔子 续1 这种解读对不对呢,从书上以经解经来看,比道是规律的解释要靠谱。
那么,这个观点能不能得到侧面的印证呢?
[吐舌]
反对儒家的观点里面,一个比较典型的,就是说儒家灭绝人性,让人变得虚伪,道貌岸然。
孔子呢,对他最大的最出名的评价,就是他这个人善于因材施教,是个好老师。
他的学生,从事的行业五花八门。
孔子自己也说,他不搞技术性工作,你要想种田,去向农民学,要想种花,去向园丁学,别找他。
由于儒家文化不重视科技,造成了中国科技水平的落后云云。
[阴险]
把反对意见综合一下,得到这样的结论:
1、儒家文化容易让一个人看起来有礼貌,很亲善,值得交往,但是一肚子坏水。
2、儒家让一个人会学习知识技能,便于找工作。
3、儒家不教具体的生产工作方法。
4、儒家文化被管理阶层采用了数千年。
把这些意见反过来,就会得到:
1、儒家是教做人的
2、会为人的人,就可以从事管理工作。
把道理解成道理,规律,就会偏向科学技术,而理解成心智小我,就偏向灵修。
灵修是改变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态度的方法,所以,儒家是修行的文化。
一个修行过的人,会有修养,符合儒家的目标。
[滑稽]
一个人读书学习的时候,面临的问题有些什么?
是来自心理层面的焦躁感。来自身体层面的困倦感。
来自技能层面的,学而时习之,不能过考试乎的挫败感。
[太开心]
2023年11月07日 09点11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