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M16A1◆
楼主
安东星目前的导弹硬数据方面目前是想按贴近现实的方向做的,在总冲,质量,部分阻力计算上表现最突出,三款导弹按蓝星的数据分析,p总冲上pl12大于r77大于aim120a
aim120a
弹径7寸(178mm),全弹重157kg,弹长3.65米,常规构型
r77
弹径200mm,弹重175kg,弹长3.6米,格栅翼
霹雳12
弹径8寸(203mm),弹重180kg,弹长3.8米,类常规构型
按动力射程标准,三款导弹的综合射程大概是,aim120a,75km
r77,65km
pl12,85km
动力射程指的是一万米打一万米,1马赫直线射击,末端对大型目标(2.5g过载)的有效拦截射程,比各种纸面理论数据可靠性稍微好一点
直线射击没有考虑三款导弹的攻角阻力特性所以r77的发挥较差,仅平飞升阻比是常规构型更出色,但pl12是八寸弹,直线阻力比120平飘更大,你游的阻力也是和弹径正相关的,可能极限远射上末端速度会低一些
三款导弹中对小型高机动高速目标的机动性优化最强的是r77,格栅翼通过牺牲部分直线平飞性能获得了在高机动状态下良好的减阻和升力特性,在做出相同过载的情况下,r77(以及蝶形翼的r27)的攻角比aim120和pl12更小,在蓝星中aim120是依赖于美国强大的弹道技术优化的智能路径来保持对低空高机动目标的效果,但在安东星内大概率主动弹都会用同样的pid和路径,因此在低空性能和一般互射机动环境中,有气动优势和总冲相对更高的r77,以及暴力总冲的代表pl12都要优于aim120a
三款导弹的蓝星过载相差不大
120a,40g
r77,42g
pl12,38g
值得注意的是r77的格栅翼阻力特性根据相关论文和风洞实验表示,该导弹阻力系数最大的区间是跨音速段,且跨音速段升力系数也会骤降,整体导弹处于一种近乎失速的状态,反而在超音速状态下阻力系数会跟随马赫数的提高er减小,和一般人想的r77是一款格斗弹的印象相去甚远,因此想尽可能的提高导弹的能量,请载机发射时尽量突破1.2马赫(0.8-1.2马赫为跨音速段)不过安东星能否做出这样的阻力特性还两说
导引头方面估计安东星又是大一统,蓝星里这三最强的导引头是pl12
2023年10月09日 02点10分
1
aim120a
弹径7寸(178mm),全弹重157kg,弹长3.65米,常规构型
r77
弹径200mm,弹重175kg,弹长3.6米,格栅翼
霹雳12
弹径8寸(203mm),弹重180kg,弹长3.8米,类常规构型
按动力射程标准,三款导弹的综合射程大概是,aim120a,75km
r77,65km
pl12,85km
动力射程指的是一万米打一万米,1马赫直线射击,末端对大型目标(2.5g过载)的有效拦截射程,比各种纸面理论数据可靠性稍微好一点
直线射击没有考虑三款导弹的攻角阻力特性所以r77的发挥较差,仅平飞升阻比是常规构型更出色,但pl12是八寸弹,直线阻力比120平飘更大,你游的阻力也是和弹径正相关的,可能极限远射上末端速度会低一些
三款导弹中对小型高机动高速目标的机动性优化最强的是r77,格栅翼通过牺牲部分直线平飞性能获得了在高机动状态下良好的减阻和升力特性,在做出相同过载的情况下,r77(以及蝶形翼的r27)的攻角比aim120和pl12更小,在蓝星中aim120是依赖于美国强大的弹道技术优化的智能路径来保持对低空高机动目标的效果,但在安东星内大概率主动弹都会用同样的pid和路径,因此在低空性能和一般互射机动环境中,有气动优势和总冲相对更高的r77,以及暴力总冲的代表pl12都要优于aim120a
三款导弹的蓝星过载相差不大
120a,40g
r77,42g
pl12,38g
值得注意的是r77的格栅翼阻力特性根据相关论文和风洞实验表示,该导弹阻力系数最大的区间是跨音速段,且跨音速段升力系数也会骤降,整体导弹处于一种近乎失速的状态,反而在超音速状态下阻力系数会跟随马赫数的提高er减小,和一般人想的r77是一款格斗弹的印象相去甚远,因此想尽可能的提高导弹的能量,请载机发射时尽量突破1.2马赫(0.8-1.2马赫为跨音速段)不过安东星能否做出这样的阻力特性还两说
导引头方面估计安东星又是大一统,蓝星里这三最强的导引头是pl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