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朱云龙40
楼主
天下徽商共创“合肥神话”
如果要评选过去20年最成功的省会,非合肥莫属!
2003年,合肥GDP只有477.78亿元,全国排名八十开外。
2006年,合肥GDP首超千亿,超越太原。
2008年,合肥GDP达到1664.84亿元,同时超越昆明和南昌。
2014年,合肥GDP突破5000亿大关,超越石家庄。
2015年,合肥GDP高达5660.3亿元,超越长春和福州。
2016年,合肥GDP以6274.3亿元连超西安和哈尔滨,进入省会十强。
2022年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合肥位居第11(排名高于西安、济南、郑州)。
合肥的跨越式发展,既有历任合肥领导的功劳,也离不开合肥企业的卓越贡献。
而合肥工商界有三股势力:
一是本土企业家;
二是返乡投资的徽商大佬;
三是来合肥创业的外地(外国)富商。
他们共同做大做强了合肥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人工智能、半导体显示等高端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合肥虽然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江淮汽车、安凯汽车)。但是真正腾飞还得靠两位徽商大佬(李斌和王传福)。
蔚来和合肥的“双向奔赴”,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今天我想重点讲讲比亚迪在合肥的创业故事。
据了解,比亚迪合肥基地将分三期建设,规划面积1.2万亩(约110个足球场那么大),规划总产能132万辆/年(超越了特斯拉上海工厂)。
更厉害的是合肥的办事效率。从谈判到签约用时23天,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从开工到整车下线用时10个月……这速度比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还要快。
蔚来和比亚迪的超级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吸引了长安汽车和大众中国公司的注意力。在今年5月底的“投资安徽行”启动大会上,大众中国公司宣布要在合肥追加投资231亿元(如果按百元大钞铺开,可以绕地球一圈)。
围绕着整车工厂,合肥还形成了一条强大的汽车配套产业链,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国轩高科。
国轩高科的创始人李缜是土生土长的安徽人,早年靠着开发房地产赚到了第一桶金,2005年在中科大参观学习时,看准了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市场前景,便转型做动力电池。
2011年,国轩高科与江淮汽车共同开发了一批电动出租车,全国首批585辆纯电动轿车在合肥示范运行,开中国纯电动轿车产业化之先河。
2012年,宁德时代刚成立1年,“前辈”国轩高科登顶国内动力锂电池产值榜首。
2015年,国轩高科借壳东源电器正式登陆深交所,成为“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
2016年,李缜以140亿元财富成为安徽首富。
不过,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实在太卷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异军突起后,国轩高科的江湖地位就不断下降,李缜的首富位置也就没保住,被另一位新能源大佬(曹仁贤)拿走了。
曹仁贤虽然出生于浙江杭州,但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合肥度过的。在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第二学府)学习和工作了11年(1986~1997年)之后,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里创办了阳光电源。
2004~2008年,为了集中力量搞好光伏逆变器和风能变流器产品,曹仁贤力排众议,果断砍掉了两大现金业务(不间断电源和应急电源)。
他专注极致快。2009年,阳光电源已掌握着中国新能源逆变器60%以上的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
2011年11月,阳光电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新能源电源行业第一股”。
2013年,阳光电源主持起草了光伏逆变器的国家标准。
截至2021年12月,阳光电源在全球市场已经累计实现逆变器装机超过224GW,全球第一。
水涨船高,曹仁贤的身家也在2021年飙到了650亿元。
除了新能源大赛道外,合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下中科大。
如果说清华学霸扛起了中国芯片的半壁江山,那么中科大就是妥妥的“AI黄埔军校”。
中科大18罗汉在智能语音技术崛起前坚守数十年,于是有了今天的科大讯飞;
梁家恩和两位中科大校友,抓住语音技术发展的浪潮,于是有了云知声;
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科大校友汤晓鸥和周曦分别成立了AI四小龙中的商汤科技和云从科技;
上市科创板的寒武纪,是中科大一对天才亲兄弟成立的,两人分别在14岁、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
中科大的这股创业潮,反哺了合肥的高科技产业。根据英国《自然》增刊《2022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合肥在全球科研城市中排名第16位,超过了深圳、杭州、成都等著名城市。
安徽批量复制“合肥模式”
合肥没有“吃独食”,而是大方地把自己的发展经验传授给了兄弟城市。用网友的话来说,安徽正在批量复制“合肥模式”。
安徽第二大城市芜湖,完成了从老工业基地到先进制造业高地的转变。网上出现一个新梗,“呜呼起飞”。
山多田少的滁州,原本是不起眼的穷市,靠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红利,牢牢抓住江浙沪产业转移的机会,实现了华丽的逆袭,经济总量从2011年的全国180名开外,跃升到2021年的87名,上升位次居全国城市之首。
过去十几年,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安徽城市,还有阜阳(世界500强企业“海螺水泥”的发源地)、亳州(曹操故里、古井贡酒发源地)、宣城(宣纸发源地)、宿州、池州、黄山、蚌埠。
在天下徽商和各地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安徽的经济实力得以飞速发展,从“中部小透明”变为“长三角最有潜力的大省”。
安徽经济环境的改善,又为徽商们提供了更好的发挥平台。而当徽商把企业做大做强后,安徽的产业也就越来越强。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2023年08月23日 06点08分
1
如果要评选过去20年最成功的省会,非合肥莫属!
2003年,合肥GDP只有477.78亿元,全国排名八十开外。
2006年,合肥GDP首超千亿,超越太原。
2008年,合肥GDP达到1664.84亿元,同时超越昆明和南昌。
2014年,合肥GDP突破5000亿大关,超越石家庄。
2015年,合肥GDP高达5660.3亿元,超越长春和福州。
2016年,合肥GDP以6274.3亿元连超西安和哈尔滨,进入省会十强。
2022年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合肥位居第11(排名高于西安、济南、郑州)。
合肥的跨越式发展,既有历任合肥领导的功劳,也离不开合肥企业的卓越贡献。
而合肥工商界有三股势力:
一是本土企业家;
二是返乡投资的徽商大佬;
三是来合肥创业的外地(外国)富商。
他们共同做大做强了合肥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人工智能、半导体显示等高端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合肥虽然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江淮汽车、安凯汽车)。但是真正腾飞还得靠两位徽商大佬(李斌和王传福)。
蔚来和合肥的“双向奔赴”,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今天我想重点讲讲比亚迪在合肥的创业故事。
据了解,比亚迪合肥基地将分三期建设,规划面积1.2万亩(约110个足球场那么大),规划总产能132万辆/年(超越了特斯拉上海工厂)。
更厉害的是合肥的办事效率。从谈判到签约用时23天,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从开工到整车下线用时10个月……这速度比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还要快。
蔚来和比亚迪的超级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吸引了长安汽车和大众中国公司的注意力。在今年5月底的“投资安徽行”启动大会上,大众中国公司宣布要在合肥追加投资231亿元(如果按百元大钞铺开,可以绕地球一圈)。
围绕着整车工厂,合肥还形成了一条强大的汽车配套产业链,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国轩高科。
国轩高科的创始人李缜是土生土长的安徽人,早年靠着开发房地产赚到了第一桶金,2005年在中科大参观学习时,看准了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市场前景,便转型做动力电池。
2011年,国轩高科与江淮汽车共同开发了一批电动出租车,全国首批585辆纯电动轿车在合肥示范运行,开中国纯电动轿车产业化之先河。
2012年,宁德时代刚成立1年,“前辈”国轩高科登顶国内动力锂电池产值榜首。
2015年,国轩高科借壳东源电器正式登陆深交所,成为“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
2016年,李缜以140亿元财富成为安徽首富。
不过,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实在太卷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异军突起后,国轩高科的江湖地位就不断下降,李缜的首富位置也就没保住,被另一位新能源大佬(曹仁贤)拿走了。
曹仁贤虽然出生于浙江杭州,但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合肥度过的。在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第二学府)学习和工作了11年(1986~1997年)之后,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里创办了阳光电源。
2004~2008年,为了集中力量搞好光伏逆变器和风能变流器产品,曹仁贤力排众议,果断砍掉了两大现金业务(不间断电源和应急电源)。
他专注极致快。2009年,阳光电源已掌握着中国新能源逆变器60%以上的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
2011年11月,阳光电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新能源电源行业第一股”。
2013年,阳光电源主持起草了光伏逆变器的国家标准。
截至2021年12月,阳光电源在全球市场已经累计实现逆变器装机超过224GW,全球第一。
水涨船高,曹仁贤的身家也在2021年飙到了650亿元。
除了新能源大赛道外,合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下中科大。
如果说清华学霸扛起了中国芯片的半壁江山,那么中科大就是妥妥的“AI黄埔军校”。
中科大18罗汉在智能语音技术崛起前坚守数十年,于是有了今天的科大讯飞;
梁家恩和两位中科大校友,抓住语音技术发展的浪潮,于是有了云知声;
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科大校友汤晓鸥和周曦分别成立了AI四小龙中的商汤科技和云从科技;
上市科创板的寒武纪,是中科大一对天才亲兄弟成立的,两人分别在14岁、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
中科大的这股创业潮,反哺了合肥的高科技产业。根据英国《自然》增刊《2022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合肥在全球科研城市中排名第16位,超过了深圳、杭州、成都等著名城市。
安徽批量复制“合肥模式”
合肥没有“吃独食”,而是大方地把自己的发展经验传授给了兄弟城市。用网友的话来说,安徽正在批量复制“合肥模式”。
安徽第二大城市芜湖,完成了从老工业基地到先进制造业高地的转变。网上出现一个新梗,“呜呼起飞”。
山多田少的滁州,原本是不起眼的穷市,靠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红利,牢牢抓住江浙沪产业转移的机会,实现了华丽的逆袭,经济总量从2011年的全国180名开外,跃升到2021年的87名,上升位次居全国城市之首。
过去十几年,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安徽城市,还有阜阳(世界500强企业“海螺水泥”的发源地)、亳州(曹操故里、古井贡酒发源地)、宣城(宣纸发源地)、宿州、池州、黄山、蚌埠。
在天下徽商和各地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安徽的经济实力得以飞速发展,从“中部小透明”变为“长三角最有潜力的大省”。
安徽经济环境的改善,又为徽商们提供了更好的发挥平台。而当徽商把企业做大做强后,安徽的产业也就越来越强。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