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打开百度网页打上亚当斯密四个字进行搜索:亚当斯密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卒于1790年,1723至1740年在家乡苏格兰求学,1740年至1746年步入牛津大学学习,但学习期间并未获得良好教育,唯一收获便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1750年在学校任教,担任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并负责行政事务,《道德情操论》就在他这一执教时期产生,1764年离职并于1768年着手编纂《国富论》,3年之后问世引发轰动,随后200多年来被世界经济学界推崇为圣经,受到顶礼膜拜,亚当斯密也由此成为西方经济学说的奠基人,被推上“鼻祖”的神坛。
然而这位对世界经济学说做出巨大贡献的鼻祖同志200多年来在西方学界却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与他针锋相对的则是身处于同一时代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后者对亚当斯密提倡的看不见的手,国际分工,政府守夜人,个人利益最大化理论展开了深刻的批判,并将矛头直指当时对外鼓吹这一理论的英国政府:“在斯密理论中,有个人利益,有世界利益,就是没有民族和国家,实际是利用个人摧毁国家,让英国控制世界!”他还深刻的指出:“英国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准则,认为一个国家用工业品交换农业品,这样的贸易才能达到国家于富强,实则他们利用廉价销售的手段扩展他们工业品的市场销路,从而摧毁自身的工业对手!”李斯特最后得出结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实则是英国剥夺世界,同时抑制他国民族工业发展而刻意输出的一种政策理论,典型的殖民意识形态!历史证明后来的德国政府是睿智的,最终采纳了李斯特的理论和建议,排斥当时红及一时的斯密主义,构筑贸易壁垒,实行高额关税,同时在政府统筹之下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成为继英国之后第二个欧洲工业强国。
细细想来李斯特对斯密主义的批判是非常有道理的,譬如后者多提倡的国际分工,个人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手种种理论都是有待商椎的,甚至可以说是充满空想的乌托邦,例如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按照亚当斯密同志为我们的描述:自私逐利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如同狼生下来嗜好吃羊的本能一样(这点本人认同),一个明智的政府对此不应强行压制,反而应当充分放任并加以利用,在一个没有政府管制、充满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个人由于逐利的本性往往能够将社会资源的配置以及生产效率提升至最大化,每个人都会为谋取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把自己的资本,技能投入到能产生最大收益的领域,而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总体,由此一来,社会经济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整体逐利——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生产效率获得空前提升的美丽框架之下步入天堂。啊,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多么的充满期望与遐想的动人理论,好象人类由此步入了大同,那里没有烦恼、痛苦与悲伤,只有富足,安逸与祥和,真正的共产主义通过亚当斯密同志的理念实现了,而这一切真的可能吗?这只是一相情愿的幻想而已,如同一个懒汉成天坐在家中等待天上撒钱的春秋大梦。这个梦永远不会实现!因为亚当斯密忽略了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剥削现象。
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史实则就是一部剥削——反剥削的斗争史,“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矛盾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这是马克思资本论中世人皆知的名言,也可以说,是对亚当斯密理论的彻底批判,自《国富论》问世后的一百多年间,世界经济并未按照斯密同志先前设计的美好框架下前行,而是冲突危机不断,每十年左右便爆发一次经济危机,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经济萧条——政府不得已下开辟海外市场——遭受拒绝———发动战争,周而复始,或许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或许会扪心自问:这是怎么了?难道伟大的斯密理论不灵了吗?其实原因无他,正是斯密倡导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导致社会两极贫富日益急剧的拉大。
2010年08月11日 01点0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