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Light GHLight
关注数: 8 粉丝数: 66 发帖数: 7,243 关注贴吧数: 8
Pirate economics 海盗经济学 Bargain like a Somali 像索马里海盗一样讨价还价 How to negotiate with pirates in the Horn of Africa 咋在非洲的霍恩和海盗们谈判呢? Nov 24th 2012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Economist 译者:大G兽 Quick, name your price 快,报价 SEIZURES of ships by pirates off the coast of Somalia may be down in recent months, but the interest of social scientists and economists in the country is undiminished. Because the place has been so stateless for so long, it provides a testing ground for theories about how people behave in the absence of meddlesome government. One such question is how two parties bargain when neither has good information available. Negotiations between shipowners and Somali pirates fit that description well. 近来,被索马里海盗捕获的船只越来越少啦,但是社会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对其的兴趣却木有降低。毕竟这地儿政府缺位太久啦,社科学家们可以在这里测试木有爱管闲事的政府的情况下让他们的理论会咋表现。其中一个试题是,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两团体会怎么讨价还价。而索马里海盗合船主之间就符合这种情况。 Economists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the free-market ways of pirates for a while. Last year a team of three published a paper drawing on data from more than 10,000 negotiations that took place from 1575 to 1739 between North African pirates on one side and monks acting for Spanish families on the other. They found that the Spanish managed to pay lower ransoms by dragging talks out. Data on the activities of present-day pirates in Somalia are more, well, patchy. To fill the gap, the authors of a new paper gathered data from pirate negotiators. 有一段时间经济学家们对出于自由市场环境下的海盗感兴趣。上一年,一个三人小组发了一篇论文,基于发生自1575年到1739年北非海盗和西班牙家庭间超过10000起的谈判。他们发现西班牙人倾向于拖长谈判期限以降低赎金。而当代关于索马里海盗的数据则更多,更好,当然更零散。为了填补这些空白,一篇新论文的作者搜集了那些海盗谈判的数据。 They found that Somali pirates pretend to be more sophisticated than they are, whereas shipowners pretend to be poorer. Nowadays both sides have an interest in a speedy resolution, since a prolonged negotiation incurs costs. For the shipowner, the cargo spoils and the ship goes unused. For the pirates, the captured crew must be fed and the ship guarded. And pirates cannot last long without a resupply of qat, which is to them as rum is to Captain Jack Sparrow. Settle too quickly, though, and one side or other is likely to get a poor deal. 他们发现索马里海盗尝试装逼装作更加人情世故,而那些船主则装成一副穷逼的样子。今日,双方都想着咋速战速决,毕竟延长谈判花费更高。对船主而言,货物被糟蹋了,船被空置。对海盗而言,要喂着那群被捕获的船员,海的守着船。海盗脱离了qat的支持并不能撑很长时间,这对他们而言就像朗姆酒对杰克斯帕洛船长那么重要。解决的太快了,对其中一方而言总归会吃点亏。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can create perverse incentives. Spain paid a ransom of $1.2m for a fishing boat, the Playa del Bakio, in 2008—more than twice the amount previously paid for a vessel of that type, setting a new floor price. Indeed, although the number of ships taken is down, the pirates have adjusted by charging more per release. There are also signs that they are moving inland, grabbing aid workers and other foreigners far from the guns of the US Navy. 而政府的介入则会触发些并不那么乐观的激励。西班牙为一艘名为Playa del Bakio的渔船支付了120万的赎金,而2008年为同样的船则支付了上述价格的两倍,设定了一个新的地板价。尽管被打劫的船只数目下降,海盗们则调高了单位船只的赎金来适应。同时他们也会向陆地进发拓展业务,打劫些目标工作人员与其他远离美国海军的外国佬。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Finance and economics
Quantitative easing in the euro zone 欧元区的量化宽松 Quantitative easing in the euro zone 欧元区的量化宽松 Better late than never 迟到总比没有强 The policy will help, but less so than in other big economies 这政策有效,但是没有其他大型经济体那么好使了 Jan 24th 2015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Economist 译者:大G兽 AFTER months of debate , having exhausted all the alternatives,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 announced on January 22nd that it was finally introducing a big programme of quantitative easing. It plans to spend 60 billion ($70 billion) a month for at least 19 months, adding hefty purchases of government bonds to an existing scheme to buy covered bonds and asset-backed securities (currently around 10 billion-worth a month). Special rules will apply to purchases of the bonds of countries like Greece which have received bail-outs. The bulk of any losses on sovereign debt that has been purchased will be borne by national central banks. 数月争论,竭尽了全部可能性后,欧洲央行(ECB)在1月22号宣布它将引入一项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它计划将以600亿欧元(700亿美元)一个月的规模进行至少十九个月。以一个确定的组合购买有担保债权和资产担保证券(一般为大约100亿的资产一个月)新增政府债券购买计划。特别的规定将会实施在那些,希腊等接受救市计划的国家的国债购买计划上。大量的被购买主权债券的任何损失,将会被他们国家的中央银行所承担。 QE—creating money to buy financial assets including sovereign bonds—was first used by the Bank of Japan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2000s; the Federal Reserve and the Bank of England introduced it in the wak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Long-standing German antipathy to the policy, however, has made the ECB a late adopter. 以购买包括主权在权在内的金融资产的方式创造货币的QE,最开始是在200年初的时候日本央行在使用。而联储局和英国央行将它引入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济复苏中。 然而,德国长期存在的反政情绪让欧洲央行更晚的接受了它。 The central bank is turning to QE because of the enfeebled state of the European economy. The recovery since the double-dip recession in the acute phase of the euro crisis has been weak and faltering. Slack demand has caused “lowflation”: headilne prices fell in the year to December by 0.2% while core inflation (excluding volatile components like food and energy) was 0.7%. Financial markets no longer believe that the ECB will be able to get inflation back to its goal of nearly 2% over the medium term. Its previous efforts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which include becoming the first big central bank to impose negative interest rates, have been inadequate. 为了欧洲经济体的衰弱国家,央行正倾向于采取QE。自从在严重的欧债危机的二次经济探底阶段来,经济复苏虚弱且蹒跚。放缓的需求已经导致了“低通胀”:上年直到12月总体物价下跌了0.2%而核心通胀率(剔除了不稳定的食物和能源价格)仅为0.7%。金融市场不再相信欧洲央行能在中期将通胀提高至目标的2%水平。包括作为最早的央行推进负利率,它早期的刺激经济的努力是不足够的。 to be continue
关于政治观,爱国观,理性与喷子——转《影子里的中国》前言 何为“影子里的中国”?面对隐晦而复杂的社会危机,“一分为二”乃至“一分为多”的“暗处置身”凸显的是中国智慧。 何为“中国在暗处”?这是一种主动的策略,中国既有人人皆知的问题,也有着与不为人知的付出。 然而,综合数十年精英们对中国变迁或变化的所见所论,或许会发现某种规律,那就是,多数中国知识精英对中国发展的判断是消极的,甚至是悲观的。但现实的中国却是经济奇迹、影响力崛起。相比之下,国际精英对中国的判断要乐观得多。 为什么会这样? 可能的一大原因是,中国学者可能更多是从一些普世的角度、意识形态的层面、最优秀文明的追求等角度着眼去看待、分析、建构,由此会更多地看出中国与国际主流、发达国家的差异,从而更多地为中国的不同而苦恼而寻觅改变之道。相比之下,国际学者更简单,多半从物质力量、国家能力、发展潜力等角度去思考,从而更多地从中国的强大、学习做强国及中国可能与当下世界第一的美国出现冲突等角度去思考。 与此同时,中国内部,左中右各方所持又各异,相比左的计划观、民族观、国情观,右的市场观、民主观、普世观,中的实用观、现实观因合传统之政道和现实国策,与政府更切合,支撑着主流的合法性,而左右主要从张力上牵扯现实、影响未来。 未来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其实,历史也非客观事实,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他们眼中的历史是不同的。正因为未来无法预测,我们才可能努力去争取最好、最合理的未来。 相对于今天隐晦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更大的问题,在于更新的程序与速度。 作者芸芸,既有经济学家,又有社会观察家、历史学家,还有国际关系战略家等。 横侧兼顾,多管齐下,我们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 未来留给中国的时间不会太多。所谓,《影子里的中国》。
【新闻】130712人民日报刊文:美国德国“拼爹”现象严重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德国民众收入差距不平等的原因中,有40%可以归结于家庭背景的差异。也就是说,父母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高者,他们的孩子进入社会较高阶层相对更顺利,反之则阻碍重重。德国的“拼爹”现象远比一般人预想的严重。  德国经济研究所比较了美国、德国和丹麦受访家庭中兄弟姐妹的社会流动状况。他们的考虑是,从一个家庭出来的孩子,如果将来社会发展境遇接近,无疑比随机抽选不同家庭更有说服力。研究发现,导致德国民众收入不平等,有40%的原因是家庭背景差异,有50%是因为教育。美国也是“拼爹”现象严重的发达国家之一,白手起家者凤毛麟角。丹麦则是个人发展机会最公平的国家之一。 德国收入最高的10%民众,年收入约为5.7万欧元,是收入最低10%民众的8倍。而在20年前,差距为6倍。德国统一20多年来,经济不断发展,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对此,德国政界和学界人士认为,就政策设计而言,在三个领域存在不足,需要加强。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教育。应保证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高校,都要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对学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孩子,政府有义务提供帮扶。德国推出了一项政策,凡儿童听说读写德语有困难,经鉴定后可单独请家教一对一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 其次,在更广泛的框架下,创造公平、公正和透明的行政环境。德国公务员管理制度比较成熟,在公务员回避、限制兼职、收受礼品和馈赠等方面,都有严格和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重在反腐,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家庭和社会背景对个人就职和升迁的影响。 三是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德国在战后经济腾飞时期,社会发展的旺盛需求为个人成功创造了条件,顺应这一形势,很多有志向、肯努力、家庭背景不强的人才脱颖而出。德国自民党秘书长帕特里克 德林说:“强劲、健康的经济增长,将为就业和社会升迁提供最好机遇。”  当然,走出“拼爹”怪圈,除了体制和政策方面需要改进外,更关键的还在于个人努力。自信、自尊、上进心、创造力、自我激励、目标设定……这些个人特质的磨砺,是保证人生持续成功的基石。
科普:QDII2 QDII(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s)QDII是在资本账项未完全开放的国家(地区),让当地投资者投资海外的机制,投资者必须通过该机制,才可进行买卖,以便国家监管资金流向及规模。QDII可以通过成立闭端式基金(即基金到期后,方可一次性取回本金及回报,期间不可买卖),设定年期及投资金额上限,让投资者认购,并由基金经理负责投资。以上形式容许外汇管理局监管资金流向,保证资金重返国家。 由于市场憧憬中港两地投资渠道扩大的缘故,香港多只中资券商股如申银万国、海通国际、国泰君安等股价率先上涨。业内人士表示,相信各家券商将积极设计新产品,待正式公布一出就申请资格和额度。透过销售QDII和QFII投资产品,券商、基金公司均可从中获利,当批准额度日益增加,机构就可以获得更多收入。香港业界均对中国证监会研究扩大两地资金流动规模表示欢迎。有分析指出,香港若想从扩大QDII中获益,巩固香港金融中心的规模与优势,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第一,管理资金流入速度。QDII2还未获得落实,但中资券商股已有被炒作之嫌,外界关注会否重蹈2007年港股直通车初推出导致港股暴涨暴跌的覆辙,内资涌港将给已受热钱觊觎的香港带来更大压力。因此,香港政府应与中央步伐协调,鼓励资金按部就班来港并做长线投资,从而遏制短炒投机。 第二,强化资产管理中心。QDII的一个目的是分散投资,香港资本市场如果能够建立起资产管理中心的职能,提供更多类型的投资产品,如环球债券、基金等,提供更周全的服务和投资者教育,同时政府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避免类似“雷曼迷债”的事件再度出现。配合以“近水楼台”的地理效应,必将吸引更多的内地投资者将香港作为“走出去”的首站。 第三,开拓人民币离岸中心业务。未来人民币资金流量势必更巨,其中蕴含庞大商机,香港唯有尽快完善金融基建,产品多元化,法律规范等配套建设,做好离岸人民币中心的角色,才可以在与新加坡、伦敦等对手的竞争中占据先机。 @htl614 我这与其说非法集资到不如说是QDII
【黑色新星】产业经济:研发能力与产业升级 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内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教育投入进入了较快的增长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根据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研发机构巴特尔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全球研发投入展望》报告,中国的近年来的研发总投入已经超过了日本居全球第二,2013年预期研发投入达到了2202亿美元,接近美国4237亿美元的一半。从三年的研发投入增长率来看,中国的增长为24.2%(印度为17.7%居第二,其他的国家中只有巴西、加拿大达到了10%以上,这也可以看得出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近几年来在研发投入上的总体对比情况)。在这份报告中,根据预测,中国的研发投入在2020年前达到3000多亿美元,可与30个欧洲国家的总和相当,而在2025年前则有望超过美国。考虑到目前中国研发的劳动成本比欧美要低,所以如果果真如预期那样增长,对于全球现有的研发格局则意味着一场大的变革。从国内的角度看,这也是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需要与化学药品、金属与钢铁、光电、核能、农作物、纺织等领域的生产能力相匹配的是,必然是对于研发、技术和知识产权等要素的有效运用能力;只有这样,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才显得扎实。 在研发的投入要素中,除了经费投入外,另一个最为基本的要素就是人才资源。从人才的角度看,中国近年来研发人才的数量已经增长得十分明显。尽管每千人中的人才比例与美国、日本还有较大的差距,但考虑到中国近14亿人口的规模,总量上已经与美国相近或者超过之。尽管由于历史起点较低,国内在90年代在SCI论文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差距,但2012年中国在这方面的论文产出已经达美国的一半以上,是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近两倍或者两倍以上。很多人又以国内论文质量低为依据,说明数量庞大并不等于质量高。但如果作一个统计就可以发现,事实上过去十年内国内发表的SCI论文被引次数一直在上升,而且上升得很快。在物理学的少数领域,国内的研究论文质量已经接近或达到全球领先的地位;而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国内研究论文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本世纪初在神经科学等领域,发达国家很多机构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达20次的时候,国内的不少论文还处于零引用,或者处于“自引”的诟病。但是近年来这些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已经可以接近10次,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国内近期看到“28岁教授”等年轻教授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一方面是国内研究本身的进步,另一方面这也是金融危机以来不少发达国家削减科研经费后的“倒逼”使然。 另一方面,之前的分析中也引用过,2011年,总部位于巴黎的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术评估项目(PISA)对全球34个国家的15岁孩子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的抽样能力测试中,上海孩子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大方面都位居参加测评的地区的首位,而且高分与低分“两极分化”差异不大,而美国孩子分别排名全球第14、25和17位。而从大学来看,美国科学、技术、工程或数学专业(STEM) 领域的大学生不足10%(甚至有数据认为只有5%)…… 这些数据都说明了中国研发能力的进步——尽管仍有很多问题待解决。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高分一号与天链中继卫星等卫星、北斗导航系统、国产Argo浮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量子科技(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网、高精度量子测量术等)、误差小于1纳米的超精密光学镜片、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航空发动机粉末涡轮盘材料挤压技术、补燃循环发动机技术、用于核电工业应用的铀浓缩离心机……也都实实在在地佐证了这一结论。不过,相对于整个产业升级的层面而言,基础研究和人才资源的发展只是有利的基础条件,要转化为全面的技术水平还需要工程化能力的提升;相对于整个工业能力而言,技术的发展只是必要的条件,而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同样是实现工程化发展所必须长期努力的工作。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要知识产权的有效运用、技术标准的升级和对于质量的精益求精,这都是更广范围层面需要更多协作的条件,食品工业的现状就说明了这一点。
金乡大蒜批发价较去年跌八成 蒜农:不如种小麦 曾经红极一时的“蒜你狠”怎么也没料到,自己也有被贱卖的一天。 5月29日中午,曹梦辉驱车3个小时赶到山东省金乡县南店子交易市场的时候,十多个蒜商早已聚在一起等他了。 做了十多年大蒜贸易的曹梦辉是济南中明大地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在被称为“大蒜华尔街”的南店子市场内颇有名气。这是他今年第一次来到金乡。和他预期的一样,价格与一周前没什么变化,仍徘徊在0.6-0.7元/斤。这个价格虽然已经让蒜农血本无归了,但是很多蒜商仍没有出手的打算,这让很多蒜农更加担心。 蒜价一跌跌回了5年前。山东金乡县的蒜农陈爱民无奈地对记者说:“种蒜还不如种小麦。” 价格低迷 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南店子大蒜交易市场上热浪灼人。数公里长的南店子市场上,两三百辆装满鲜蒜的农用车呈四列排开,前来卖蒜的蒜农或三五个人聚在车旁的阴凉处打牌,或是躺在阴凉处闭目养神,几乎见不到任何交易。 “去年这个时候,大家已经在抢货源了。”曹梦辉对记者说。曹梦辉实际上一直都在关注着大蒜的价格。 “没想到价格这么低。”在当地收蒜的陈爱武说,早在三四月份,他们就听到了一些风声,说今年大蒜价格可能不高,大家普遍的预计是蒜价不会跌破1元,然而谁也没想到,开市没几天,价格就跌到了6毛钱。 “去年这个时候鲜蒜的价格是每斤接近3元。”陈爱武告诉记者,去年金乡县蒜农收入相对较为乐观,鲜蒜一上市,价格便达到1.6元/斤;随着鲜蒜入库价格上涨,最高曾突破4元/斤。 然而,今年春节刚过,库存蒜价格便急剧下滑,由3元/斤下滑至目前的0.9-1元/斤。在库存尚未出清、大蒜增产致使市场预期降低的前提下,新蒜刚一上市,其售价和成交量便遭遇了迎头一棒。 据金乡县农业局统计,2013年新蒜开始收获后,鲜蒜价格从1.30元/斤下降到0.70-0.90元/斤,个别镇(街)降到了0.50元/斤,而去年价格最少也在2.7-2.8元/斤。 “从2013年春节前开始,蒜价就不停地下跌,最低跌到了1块钱,而很多储存商是3块多收的,亏损严重。甚至一些外地客商的蒜现在还放在冷库里。”曹梦辉对记者说,对大多数蒜商和蒜农来说,价格已经“崩盘”。 而更让当地蒜商担忧的是,今年外地来金乡收蒜的储存商们很少,而且大部分都在观望。陈爱武告诉记者,要放在前两年,这个时候市场早就挤满了操着外地口音的大蒜储存商了。 由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2013年全国大蒜、蒜薹及果蔬保鲜技术信息交流研讨会”上提供的世界粮农组织卫星航拍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大蒜集中种植区域种植面积估计在640.13万亩,较2011年数据增加27万亩。 专家认为,2013年全国大蒜主产区种植面积预计同比增加10%左右,若后期风调雨顺,主产区产量或将同比增加20%甚至更高。今年大蒜价格会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拉锯战,收购价格同比预计将有一定幅度下降。 在国际大蒜贸易网分析师陈二双看来,现在尚不到入库收购的时间节点,预计6月中旬前后,待到蒜基本干燥的时候才能重现交易高峰。“未来干蒜收购价格将在1元上下徘徊,不排除短期继续走低的可能。” 蒜都的考验 “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金乡被称为“中国蒜都”,今年大蒜价格暴跌,对金乡而言,无疑是一场大的考验。 陈爱武在交易市场焦急地期待好行市的时候,他的同村的本家哥哥陈爱民这时候正坐在自家的场院里唉声叹气。 这位60多岁的农民十多年来一直靠种蒜为生,他告诉记者,他家今年收成大蒜3万多斤。“价格再不涨的话,今年就亏大了,实在不行还是改种小麦吧。” 陈爱民掐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大蒜,蒜种需1000多元,化肥700元,而收获时由剜蒜到装袋运输的人工成本则高达800-1000元,另外加上耕地、浇水、塑料大棚等,也要花费600多元,若除去蒜农人工,一亩地的成本在3000元以上。“如果按照每亩地出新蒜3000斤、市价6毛计算,每亩地至少要赔200元。”他说。 陈爱武还告诉记者,“种蒜不如种小麦”的说法,已经是很多蒜农的想法。对种植户而言,他们已看不懂大蒜行情,价格进入良性通道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市场信息混乱 曹梦辉认为,目前大蒜价格低迷,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因素。 “今年的大蒜产量比去年多了一些,但与往年相比还是少了些。”曹梦辉认为,即使亩产有所变化,但近年来大蒜的总体产量并没有绝对的暴增暴减,相反,蒜价却呈现暴涨暴跌。 “信息不对称是大蒜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曹梦辉认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市场对陈蒜数量的不确定,金乡市场到底有多少陈蒜目前仍然是个谜。 “现在金乡市面上有六七份手机报,每天向大家传递价格、库存量、后市预测等信息,不过各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说话。”陈爱武告诉记者,在这些信息中,最多的是对大蒜库存量的解读。仅在最近几天,就已经出现了十几种说法——有的说库存已经出清了八九成,有的说还有一半旧蒜没卖出去,有的说库存还有10万吨上下,还有的说库存还有十五六万吨。由于库存弄不清楚,新蒜、旧蒜的价格根本定不下来,市场也陷入僵持。 在金乡大蒜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桂华看来,库存蒜价格的剧烈波动,实则是信息不透明造成的。若大蒜存量信息能够公开透明,有些风险就能得以提前释放。当前信息不明会加大未来市场的混乱程度,信息明确越晚,市场波动就越大。 “大蒜被当做‘准期货’炒作已然不是什么新鲜事,其价格的急剧波动固然与大蒜种植面积、产量等因素有关,但与此同时,由于产地集中、市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炒作资金强势进入和投机盛行,才是导致蒜价暴涨暴跌的罪魁祸首。”曹梦辉说。 曹梦辉建议,国内其他几个大蒜主产区应设立具有公信力的信息发布平台,并建立全国性的大蒜信息服务机制,防止恶意炒作和跟风行为蔓延。
填报志愿各地各科指南~ 大学狗工作狗快一起来完成!! 首先说咱的。 咱是深圳大学应用数学系的。 深圳大学只是2A,但是应该也是最好的2A了。只有一个校区,学校硬件比一般重本都要好,特别是图书馆,有两座文科理科各一座,都有五层还是六层(我能说文科图书馆那边还有一个漫画库么特么是上千册还是上万册的节奏,尽管都是老漫画)。。。不错哎,11年出版的书籍都已经更新到位了。12,13年的没找过。宿舍方面都还不错啦,有空调有自动热水(周一到周五,不用自己打),就是有点小2*5要住三个人。不过不同宿舍区也不一样,有的装修好比较远,有的楼下是各种吃货的天堂,我住那栋则离教学区比较近。妹子们的宿舍普遍比汉子们的要好,甚至有一栋就特么的是高级金领才住的公寓有木有!!同时深大是一个赚钱气氛很浓的地方,学习就要靠自己了没要晚自习早自习。这不是搞学术而是搞实践的地方,所以嘛。。。自己看着办好了。 分数方面深圳市的话简直是白送你就可以进了,不过这也好像是过去式了,最近吵着要升一本,市内估计也要接近一本才可以上,经济学建筑啥的估计要超一本。省内的话之前要超过一本十分以上才有机会。至于省外的大概就20或30分才有可能了。(上面的估分都要往上浮动) 至于我的数学专业本身的话。。。见人见智吧,没啥好评价的,要说的话我能说数学要学好经济金融才有希望学的好么?同时考研啥的也方便。另外应用数学本身有爱的就是数学建模了。不管数学学不学的好都不要紧,玩玩而已。不过不同学校大概要求不一样,深大很轻松,课本搞懂就好,不用刷题。
中日韩自贸区首轮谈判结束 据新华社电 为期三天的中日韩自贸区第一轮谈判28日在韩国首尔结束,中日韩三国讨论了自贸区的机制安排、谈判领域及谈判方式等议题。   本月25日,日本和欧盟宣布启动“经济合作协定”(EPA)谈判。而此前,日本政府已宣布加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601099,股吧)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   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的背景下,面对金融危机及其余波,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快了自贸区谈判的步伐,以期“抱团过冬”,这同时也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潮流。   日本共同社评论说,中日韩三国经济规模占全球两成,中国和韩国是日本最密切的经贸伙伴,虽然日本在同步推动TPP和日欧EPA等大型经济合作框架谈判,但由于中韩两国没有参与这两个自贸区谈判,日本无法充分享受亚洲经济增长和市场扩大带来的好处,因此强化与中韩的经济联系对日本而言是当务之急。   分析人士称,日本是同时加入TPP、中日韩FTA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的唯一国家,这有利于日本在三个谈判中左右逢源,最大限度参与规则制定。   然而,中日韩FTA谈判能否一帆风顺尚不可知。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称,中日韩FTA的顺利推进面临两大课题:一是中日韩三方各自在农产品、工业制品方面的关税保护如何打破;二是中日、韩日在政治和外交上的摩擦如何克服。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本月宣布,日本正式加入TPP谈判。如果完成谈判,包括日本在内的TPP成员国经济规模将达全球经济总量的近四成。不过,日本农村选民因担心自身利益受损普遍反对加入TPP。
关于三角债的正确科普 原贴被删了,旧贴在这里吧,转自MBA百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iki.mbalib.com%2Fwiki%2F%25E4%25B8%2589%25E8%25A7%2592%25E5%2580%25BA&urlrefer=6122b43c65f78b4c65104c17f67c7ac6 三角债”是人们对企业之间超过托收承付期或约定付款期应当付而未付的拖欠货款的俗称。90年代初,它突然成为中国、俄罗斯、东欧诸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障碍。在中国,“三角债”其实早在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形成,1985年中央政府开始抽紧银根后,企业账户上“应收而未收款”与“应付而未付款”的额度就大幅度上升。到1991―1992年间,“三角债”的规模曾发展到占银行信贷总额三分之一的地步。   “三角债”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由于拖欠,大多数的国营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都面临收不到毛收入的问题,致使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因缺乏资金而难以扩展生产;巨额的未清偿的债务拖款使企业或不能进一步向银行申请贷款,或难以申请到信贷;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陷入债务死扣之中,每一个企业既不愿意偿债,它的债权也无法得到清偿。此外,“三角债”还会造成经济信息的混乱:由于拖欠,流动资金更显不足,在短期信用拆借市场与投资市场上,资金价格则易受黑市操纵;由于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也面临被拖欠的问题,其利润也就难以实现。结果,本来比较清晰的效益好的企业与效益差的企业之间的界限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就整个经济而言,会反映成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令人奇怪的是,即使政府通过注入资金而干预“三角债”,有时并不能使“三角债” 缩小(比如1991年的中国),而有时却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如1992年6月至12月的中国经济)。   迄今,国际经济学界关于“三角债”的理论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上:(1)什么是“三角债”形成的原因?(2)什么是“三角债”的最优解机制?就原因而言,经济学家们提出了“经济周期说”与“经济体制说”。B.W.爱克斯与R.赖特曼(B.W.Ickes与R.Ryter man,1992)是“经济周期”说的代表,他们把企业拖欠归因于中央银行信贷的周期性收缩与消费结构的周期性变化。持有“经济体制说”的学者较多,G.A.格柳莫,F.科里滋列(G.A.Guillermo与 F.Coricelli,1992),S.P.利特(S.P.Leite,1992),A.贝纳特与S.施克特拉(A.Bennett与S. Schadler,1992)都正确地指出:利率过低以及经济交易过程中缺乏惩罚制度都会使商业交易中的净负债者有利可图,而使偿债缺乏应有的刺激机制。爱克斯与赖特曼也持有“经济体制说”的观点。   但是,他们的观点还未能解释下述问题:第一,中央银行的紧缩是导致了企业债务额的上升,但企业借债行为本身不会周期性地迫使中央银行实行信用紧缩吗?第二,无法解释为什么另一些企业愿意把债权信用给别的企业,即愿意出借的现象。而实际上,如没有企业愿意在“三角债”已初具规模的条件下再出让商业信用或资金信用,则“三角债”是不会越滚越大的。   在设计关于“三角债”的最优解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们已提出了三种解:(1)成立一个“清债中心”;(2)把债权转化为股权;(3)改革资金市场,建立正常的惩罚制度以确保商业信用的发展。这三个解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需进一步澄清的必要。   首先,经验事实表明:成立“清债中心”,并不必然会解决“三角债”,我们仍然应当弄清,在什么条件下,“清债中心”可以有效地解决“三角债”?   其次,把债权转化为股权的建议,可以使部分债务锁链迅速消失,但如全社会都采取这种解法,则会产生两个问题:(1)对于净债权企业来说,其出借债务的决策并不等于投资决策,如让债权转化为股权,会引起资源误置,因出借债决策与投资产权决策应遵循不同的规则与约束;(2)变债权为股权的方案并不能缓解流动资金被占用的问题,“三角债”中被拖欠的款项大量是商业信用,占用的主要是企业的流动资金,因此,一旦债权转化成了股权,净债权企业仍然没有得到其急需的流动资金用于正常生产。   第三,改革资金市场与建立惩罚制度的解法有赖于企业制度的真正改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