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监利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一张破老的白帆
漏去了清风一半
却引来海鸥两三。荒寂的海上谁做伴?
啊!没有伴!没有伴!
除了黄昏一片云,除了午夜一颗星
除了心头一个

,还有一卷惠特曼。
我心里有一首歌,好久,好久都不曾唱过。
今晚我敬开胸怀舱里卧,不怕那海鸥偷笑我:它那歌喉也差不多!我唱起歌来大海你来和!男低音是浪和波,男高音是我。
昨夜,
月光在海上铺一条金路,
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在那淡淡的月光下,
仿佛,我警见脸色更淡的老母。
我发狂地跑上去,
(一颗童心在腔里欢舞!)
啊!何处是老母?
荒烟衰草丛里,有新坟无数!每次读余光中的诗总是被不期而遇的诗意所吸引。好作品内核总是相似的,我以为与其说是诗人漫步人生路不如说是从诗句中寻找自己的来路。读余体时有一种很沉重的感觉放在心底。因此我一直都想给余光中的诗写一点时评。这首诗属于故国诗集里的其中一篇。对于诗人所提及的海上明月不免令人浮想联翩。对于余光中诗句更多理解为少年初识愁滋味。有人会说余诗里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阶级立场。对于余体诗而言我们可能常常怀有误解。对于余体诗而言多少有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观点。如果只是用歌而诗的观点对待余体我想是不够科学的,科学里有一句话: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的说法,由此可见努力对于科学的比重大于灵感。事实上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就说明了科学是不允许出错误的。当余体以诗而词,词而曲的观点理解是富于新意,富于挑战的。对于舟子的悲歌这篇诗我想说的是人与生活距离是很近的,但是人对于哲学概念而言是很远的,我们所理解的相是相对的。很少有人理解为诗意与诗词文化的易义以及中国文化观点里对于词曲的演绎。文学对人是包容的。哲学对于人的生活亦是宽容的。哲学给人类的宽容就并存于文学包容人性化社会实践观点里。对于生活而言文学是一种人类母语语言,文学文化观点是基于人性化社会的产物。哲学尽管离我们很遥远,在余体的观点里是对生活与社会诗词化、文史化的演绎。我想对于生活而言距离我们更近的确切地说是国学。区别在于哲学观点是曲折的,文学观点是走入人心的。
2022年09月30日 07点09分 1
level 13
2022年09月30日 07点09分 2
level 13
用已知科学观点看待发展可以套用杨振宁说的一句话,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解读哲学距离我们的距离用宁拙毋巧看待是
正确的

2022年09月30日 08点09分 3
level 13
对于哲学门槛来说显得科学门槛高。哲字从口折声。由此可见哲字与折字富有文化意义与生活意义。我想宁拙毋巧的观点在于其生活意义,对于宁拙毋巧的解读应该以文化易义的立场解读。
2022年09月30日 11点09分 4
level 13
所谓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通俗说法就是说人从生活意义解读信仰的观点。具体观点体现在其文化易义的立场解读的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环境中解构出的诗意不同。有的观念在于释意,有的观点在于注解。
2022年09月30日 11点09分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