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HuF剑心荒
楼主
刚刚看到一个帖子,说一两点感想。
.
原贴(https://tieba.baidu.com/p/7843678821):
(1)楼主认为《幽林公主》的结局不好,是一个坏结局、烂尾。
(2)楼主给出了自己的结局、更合适的结局,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的。
(3)其他楼层发表的看法。
.

.
感想:
(1)断章取义去看、去理解。
如上截图的12楼。如果只看前两句,我可以认为“我跟他的观点一样”,但再看第三句就不行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前两句的描述(或说评价),是模糊不清的、不具体的、抽象层面的。
就像在评价人的时候说:“你是一个果断的人,但有时也会犹豫”,这个有名的心理学现象。
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幽灵公主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乱神”中的“现实”没有作具体化的含义(它能指代的含义太多了)。
就跟《千与千寻》中,说这是一部讲“成长”的故事。
很多人立马就会觉得“好像是这么一回事”,这原因就是“成长”这个词很模糊,模糊的东西听得人就容易接受。
.
这是我们在解读小说作品时,需要注意的心理陷进。
我们的概括必须是具体的,最好是,“某人做某事”的形式。
.
如果一部记叙类作品(小说)难以概括成“某人做某事”的形式,比如日记(里面可能记录了很多事情)、又或者是传记(比如项羽列传这样的就很难概括)。
对于这类情况,有两种猜测:要么就是“行文散文化”;要么就是作者水平不足、语无伦次。
.
.
(2)角度决定眼缘
这是看帖的另一个感想。楼主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为角度,去看整个故事,然后感叹结局设计的不合理。
我们为什么不尝试以“其他角度去看事物,然后对比一下,哪一个角度最合适呢?”这样的方式去理解事物。
原因很简单。
我们受制于自己的感觉和能力。在我们观看作品时,首先就会“感觉”出一个对作品的解释、理解,就像是“先入为主”的心理学现象一样,我们对作品也有这样的思维定势。
.
我第一次看《幽灵公主》的时候是初中(在电影频道),那时我的感觉是“好看、喜欢”。后来高中了,通过网络又再一次接触了这部作品(并且唤醒了以前的记忆:原来以前看过),感觉是“好看、想看”。
也许是中学的年纪,正是我们对世界抱有幻想和冒险心理的时期,所以这样的作品天然地被我们接纳了。
我从没有思考过,这电影的主题是啥?这样的问题。
时间就那样过去了,直到有一次提及这部作品,我依据高中时的记忆,思考着、思考着,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带着这个眼光,再看作品时就会发现另一种美学。
.
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知道《幽灵公主》的主题了(或者说关键词:“活下去”)。
起码,当我再检索这个问题的时候,知乎等平台都能见到这种观点的影子。
当然,“活下去”也会有不同的具体化含义,比如“人与自然”仍然可以跟他挂上钩。
.
如果带着“活下去”(这个关键词)再去看作品,就会发现它跟整个故事是多么契合。
比如:
[1] 阿西达卡为什么要杀死山猪神拿各?
因为山猪神要袭击村子,阿西达卡要救村子。
[2] 阿西达卡为什么要离开村子?
因为要去西方寻找解除诅咒的方法。
.
.
.
忽然想问
,为什么村里没有人跟随阿西达卡,帮助阿西达卡寻找解除诅咒的方法?
难道是因为阿西达卡没有基友吗
?
.
其实这一段挺有意思的。
就算没有其他人帮忙,为什么还不让人给阿西达卡送行?
因为杀死山猪神并不是什么光鲜亮丽的事情,尽管出于无奈。与其说是让阿西达卡去西方,不如说这其实是“驱逐和流放”。
没有,就像对待罪人一样,“道理”不允许罪人受到“追捧”。
2022年08月27日 13点08分
1
.
原贴(https://tieba.baidu.com/p/7843678821):
(1)楼主认为《幽林公主》的结局不好,是一个坏结局、烂尾。
(2)楼主给出了自己的结局、更合适的结局,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的。
(3)其他楼层发表的看法。
.


感想:
(1)断章取义去看、去理解。
如上截图的12楼。如果只看前两句,我可以认为“我跟他的观点一样”,但再看第三句就不行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前两句的描述(或说评价),是模糊不清的、不具体的、抽象层面的。
就像在评价人的时候说:“你是一个果断的人,但有时也会犹豫”,这个有名的心理学现象。
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幽灵公主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乱神”中的“现实”没有作具体化的含义(它能指代的含义太多了)。
就跟《千与千寻》中,说这是一部讲“成长”的故事。
很多人立马就会觉得“好像是这么一回事”,这原因就是“成长”这个词很模糊,模糊的东西听得人就容易接受。
.
这是我们在解读小说作品时,需要注意的心理陷进。
我们的概括必须是具体的,最好是,“某人做某事”的形式。
.
如果一部记叙类作品(小说)难以概括成“某人做某事”的形式,比如日记(里面可能记录了很多事情)、又或者是传记(比如项羽列传这样的就很难概括)。
对于这类情况,有两种猜测:要么就是“行文散文化”;要么就是作者水平不足、语无伦次。
.
.
(2)角度决定眼缘
这是看帖的另一个感想。楼主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为角度,去看整个故事,然后感叹结局设计的不合理。
我们为什么不尝试以“其他角度去看事物,然后对比一下,哪一个角度最合适呢?”这样的方式去理解事物。
原因很简单。
我们受制于自己的感觉和能力。在我们观看作品时,首先就会“感觉”出一个对作品的解释、理解,就像是“先入为主”的心理学现象一样,我们对作品也有这样的思维定势。
.
我第一次看《幽灵公主》的时候是初中(在电影频道),那时我的感觉是“好看、喜欢”。后来高中了,通过网络又再一次接触了这部作品(并且唤醒了以前的记忆:原来以前看过),感觉是“好看、想看”。
也许是中学的年纪,正是我们对世界抱有幻想和冒险心理的时期,所以这样的作品天然地被我们接纳了。
我从没有思考过,这电影的主题是啥?这样的问题。
时间就那样过去了,直到有一次提及这部作品,我依据高中时的记忆,思考着、思考着,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带着这个眼光,再看作品时就会发现另一种美学。
.
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知道《幽灵公主》的主题了(或者说关键词:“活下去”)。
起码,当我再检索这个问题的时候,知乎等平台都能见到这种观点的影子。
当然,“活下去”也会有不同的具体化含义,比如“人与自然”仍然可以跟他挂上钩。
.
如果带着“活下去”(这个关键词)再去看作品,就会发现它跟整个故事是多么契合。
比如:
[1] 阿西达卡为什么要杀死山猪神拿各?
因为山猪神要袭击村子,阿西达卡要救村子。
[2] 阿西达卡为什么要离开村子?
因为要去西方寻找解除诅咒的方法。
.
.
.
忽然想问
![[滑稽]](/static/emoticons/u6ed1u7a3d.png)
难道是因为阿西达卡没有基友吗
![[滑稽]](/static/emoticons/u6ed1u7a3d.png)
.
其实这一段挺有意思的。
就算没有其他人帮忙,为什么还不让人给阿西达卡送行?
因为杀死山猪神并不是什么光鲜亮丽的事情,尽管出于无奈。与其说是让阿西达卡去西方,不如说这其实是“驱逐和流放”。
没有,就像对待罪人一样,“道理”不允许罪人受到“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