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2006-1-23 【大公网讯】「要说吃年夜饭,从南到北,由西向东,还得说北方人特别是东北人最为讲究。至今,古时年夜饭的许多风俗,还在北方保留著。」中国著名民俗专家曹保明如是说。据新华社长春1月23日电,「民俗是人们心底的文化,是延续一个民族发展的文化象征。而过年是中华民族各种民俗最集中的体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说。他认为,年俗所体现的团圆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不忘祖先、尊老爱幼、团结凝聚等优良传统的体现,而崇尚吉祥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年夜饭在除夕的夜晚又称「团年」或「合家欢」,因为这顿饭以後就要告别旧岁迎来新岁了,所以又称「分岁」。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正因为年夜饭如此重要,所以民间才有「说一千,道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的说法。在旧时的关东农家,吃年夜饭之前最重要的活动是接神祭祖,那天都要在正屋的北墙上把三代宗亲,即有列祖列宗的名字的家谱图挂上,设供桌,摆供品、香炉、蜡台,请祖宗们回家过年。开饭前,要劈劈啪啪放一通鞭炮,用来驱灾避邪。年夜饭通常是旧时关东农家中一年内最丰盛的一顿饭,必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满桌的酒菜中必须要有鱼,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钱、余粮,一切都很宽裕。还必须有一碗红烧丸子,表示阖家团圆。东北长白山区是满族发祥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又是中国朝鲜族的聚集地,所以,东北的年俗主要是汉族和满族民俗交融的产物,比如,汉族的「祭灶王」、吃饺子等年俗已被满族人接受;而满族人的冬季特别是过年所吃的粘豆包、火锅、白肉血肠等特色食品也为汉族人所喜爱。此外,朝鲜族的年俗也很有特色,并与当地汉族相互融合。在东北,除夕的午夜12点,一家老小要吃饺子,称为「交子」,取其「更岁交子」之意。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介绍说,饺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围绕饺子的起源,民间产生过不同的传说和故事,但关东人一直崇尚春节的第一顿饺子在除夕夜子时(零点)吃,此风俗遍布关东城乡,并世代相传至今。如今在东北的许多农家,年夜饭依然保持著古时的许多风俗,但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的吃喝已不重要,但寓意吉祥的鱼、红烧丸子等是不可缺少的。在城市中,一些经济条件许可的人,不愿意自己去「忙」年,纷纷到饭店包桌吃年夜饭。「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於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它温暖在一家人的问候和温情中。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新的一年的希望之意。」施立学说。
2006年01月23日 11点01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