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吨位”这个词是可以指很多不同情况的
一种是硬实力四平八稳达到同级军舰的水平,吨位稍微高一些换取稳定性、舒适度、改装冗余、信息处理与通信等隐性的软实力。从后世眼光看这种做法问题不大甚至某些时候是加分项,但对于当时的设计和规划决策者来说这意味着自己处在一个硬实力(例如数量、单舰性能)相对落后的境地,必须指望软实力带来的收益——而除非在这方面出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否则软实力的收益总归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靠感,决策者还是更倾向于将软实力维持在一个基本的水平然后加强更加直观、可控的硬实力。当某些因素限制了你随意扩大吨位的成本——例如条约的限制、原料的缺或者事态紧急没有太长的造舰窗口期——时,大家就会越偏好于压缩吨位的尝试。
第二种“浪费吨位”的情况是,设计上就有很大的问题,导致这艘船的capability和他的吨位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大家相当于是在用“浪费吨位”这个结果来概括/指代它的整个思路问题。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沙恩反复修改定位与方案导致的一系列混乱(胡德也有这毛病,但最终的协调性还可以,没有那么严重的无用部分或者漏洞)、阿拉斯加不上不下尴尬的斗兽硬实力、希佩尔被六寸打进核心区的漏洞、法国10年代那一批340战列舰的炮数过剩和防御漏洞。这种情况一般是后人能够拿出一个方案来,在各种成本变化不太大情况下对整体效能进行优化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