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耀3333333 辉耀3333333
震惊我的恩师雾岛代舰
关注数: 327 粉丝数: 432 发帖数: 15,765 关注贴吧数: 213
势力对拼还得看谁产能拉满后的总效益高 举个例子,二战德国的海军工业技术水平其实还不错,起码比法国加上意大利强得多并且由于20年的海军假日,导致英美日等过的海军设计水平没有大的提升,反而在战后第一批的新锐中或多或少出现不少以前不该出现的计算错误,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KGV短腿和大和的实际续航比指标高一倍。但是,二战德国海军实际上在全程战时建造的大型战舰几乎没有,基本上产能都是造潜艇和驱逐舰了。 IJN也是如此,全程二战建造下水的大型战舰只有航母。基本上除了很少的轻巡,都集中在驱逐舰,各种驱逐舰。 德三海军遇到的是原材料和人力不足,ijn虽然得到了资源的倾斜,问题本身人力也不足并且并没有浮动船坞导致战舰整修得占用造新船的船坞进行。直接造成了产能的浪费。 英美的产能富裕的多,连美国8000万吨钢产量都遇到钢材不足,然后英国是吧产能也都击中在驱逐舰和航母上,这些维护航线更有用,二战中实际完工战列舰只有前卫号一艘。 ———— 我们细说下什么叫产能拉满,假如在一定原材料情况下,你能生产16门8英寸炮,9门16英寸炮,6到8英寸装甲钢够三条船用,12英寸以上装甲钢只够一艘,然后还有一定数量的锅炉,中小口径副武器,光学火控等设备。 如果你能把所有的子系统全部用掉就叫产能拉满,产能拉满不等于资源效率最大化,而是数量上最大化的利用。 比如英国的资源假设刚好建造5条战列舰或者50条驱逐舰+10条浅水重炮舰,如果以二战实况,选择二战期间开工5条战列舰,可能二战就输了。因为运输线断了。而5条战列舰实际上能做的工作,浅水重炮舰也能做。二战英国的潜水重炮舰主武器和船体很寒酸,可是子系统秀翻轴心国。最先进的雷达和高炮系统。 如果ijn全力造大和,可能也抗不到1945年,如果苏联将资源集中建造苏联级,也没了。 而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光是常见船台的长度宽度就不同,不如霓虹就与大量200-220米长31米宽的船台16个(可能记错了)因此丸五改直接下单18条云龙。而257长度的船台就两个。 美国那边没数,反正别人量产265长度的饺子 说到这里也够了,毕竟不是写论文
死板的舰政本部令人血压飙升的大和号上层建筑布局 从理论上来说大和号的副炮和上层建筑布局是非常合理的。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前后主炮的射界最优化。 而期间见缝插针布置的副炮又有夸张的180度射界,是所有炮塔化副炮里最大的,因为其他战列舰的对海或对空副炮一般只有150度射界。 ——————————— 以上是教条主义者们的自嗨。早20年开工的纳尔逊在使用中发现,C主炮除非紧急情况,否则不能转向超过90度,以免炮口风暴对舰桥的冲击。而纳尔逊使用的是16寸中都被称作奶油炮的货,炮口风暴是远远不如大和的18.1英寸大炮的。如果用这个角度朝侧后方射击,舰桥里上百号军官怕是要进入短暂眩晕状态吧。 460mm炮三门齐射的炮口风暴压力5m:20kg/cm2 10m:11kg/cm2 15m:7kg/cm2 1kg/cm2的距离是53.5m,0.5kg/cm2的距离是77.5m。 也就是说,如果任意一座主炮的需要使用极限射界射击,露天炮尾的人员必须进行避难。 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的区别,因为武器最脆弱的环节永远是人! 因此侧舷副炮完全可以移到舰桥同一横轴上,这样副炮的炮口风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对舰桥产生冲击,而实际上的设计,侧舷155炮齐射时1kg/cm2的压力单位是16.5m,必然对舰桥较低层数的战斗人员造成影响,而舰桥上也是有布置相当数量进气口来保障舰桥内的空气的。 不得不提一句,俾斯麦号的前桅杆雷达就是被主炮射击的巨大震动导致鼓掌的,大和号如果采用极限射界射击会不会产生类似情况? 而英国人为了避免主炮的炮口风暴影响,将主炮的观察孔开孔从炮塔顶部改为了炮塔正面。 ps:1kg/cm2约等于10Mpa=100个标准大气压对吧?
【水】一种补充兵制度 毛熊和我兔都有一种甲种师和乙种师分类,在大毛就是野战师和架子师的区别,架子师一般只有1/3到1/2编制数量,并且缺乏技术兵种。原本设想是在开展前后通过补充兵将乙种师补充到甲种师程度,这样可以节约经费。 事实上这样问题很多,乙种师因为编制问题,实际上指挥体系的能力也很弱,根本没有指挥甲种师的能力,本来你手下10个人,立马变成30个人,你管的过来?尤其是复杂的技术兵种。 另外由于长期备战,甲种师经常拉链,而乙种师忙于屯田,反而乙种师变成烂泥扶不上墙。 ———— 其实可以有个更好的方案,就是将甲种和乙种的指挥层合并,剔除乙种的普通兵,也就是通过在甲种师里每层指挥体系增加一个副职军官士官,比如原本一个连长副连长,变成一个连长两个副连长。同时师下属增设一个教导营和补充团(新兵团)编制,日常拉链的时候两套班子轮流进行训练,这样就用一个师的编制培养了一个半师的指挥官。而那些超龄的士官和升迁无望的低级老年军官则转去教导营。 相当于海军的多个大副。民航的双机长制。 开战后,常设师留下一套副职班子,结合教导营和补充团,结合战区或者中央送来的新兵和技术兵变成一个新的师。训练和装备补充完毕就有个近似常设师的新师,并且还是指挥体系非常熟悉的那种。之后再开拔的时候就留下教导营和补充团负责本区防务和新兵下连前的二次训练。 而战区和中央负责新兵的集中初级训练和部分技术兵种训练。 当然,之后为了扩大规模再新编制的师就不是这么来的,通过伤愈归队老兵和军官结合新军校生组合。 简介就是常设师和独立旅被调走后留下的一套班子和当地征兆的退伍兵组成第二个同样编制的师,然后第二波和第三波就是中央的新兵和从指挥体系下放的军官等组成新的师。有这三波补充,军队规模起码3倍于战前,再军工全力启动前还得靠库存武器。
【彡】【架空】B65超甲巡案论证现场的翻车事件 先看三组数据 金刚级战列舰1914年下水的时候 舰长 214.6米 舰宽 28.04米 吃水 8.38米 排水量 标准27500吨 动力装置 36x亚罗式煤油混烧锅炉、2x帕森斯式蒸汽涡轮机;总功率64000马力,四轴推进 航速 27.5节 续航力 8000海里/14节 编制舰员 1200人 武器装备 4x双联装 毘式356毫米/45倍径主炮16x单装 毘式152毫米/50倍径副炮12x单装 76毫米高射炮8x530毫米鱼雷发射管 舰载机 无 装甲厚度 侧舷装甲203毫米、甲板57毫米、炮座229毫米、炮塔前部254毫米、司令塔254毫米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舰体参数 舰长 262.3米(水上)259.2米(水下) 舰宽 31.7米(最宽) 水线长 247米 水线宽 28.9米 吃水 28.5英尺(标准)33.3英尺(10.2米)(最大) 标准排水量 42037吨(1931) 满载排水量48000吨(1931) 航速 31节 (设计)32.07节 (实际) 续航力 5950海里/18节 舰员编制 1341人至1421人 [3] 装甲防护 船中部水线主装甲带305毫米,上部主装甲带127毫米,下部主装甲带228毫米,其他102至152毫米甲板装甲前部38毫米,上部19至25毫米,主装甲甲板38至76毫米,最低25至51毫米防水隔舱装甲102至127毫米炮塔装甲为正面381毫米,侧面280至305毫米,后部280毫米司令塔装甲228至280毫米 [4] 动力系统 24台 Yarrow 3缸锅炉4台Brown至Curtis涡轮蒸汽机螺旋桨4轴输出功率:144000轴马力(设计时),151280轴马力(实际)载油量:1200吨 (正常);4000吨 (最大) [2] [4] [9] 武器装备 8门381毫米MkI主炮12门5.5英寸/50倍径BL MkI副炮4门102毫米HA MkIII高射炮(4门102毫米HA MkV高射炮 超甲巡(B65) 基本参数:长240米,公试水线宽27.5米,吃水8.8米,上甲板深14.4米,标准排水量31400吨,公试排水量34950吨 兵装:3座三联装31cm炮,8座双联装10cm炮,4座三联装25mm炮,2座双联装13mm机枪 射击指挥装置:4座九四式高射装置,2座九五式机炮射击装置 航空:3架零式三座水侦,1具弹射器 探照灯:6座110cm探照灯 防御: 主装195mmVH,横向防御隔壁195mmVH,水平装甲125mmNVNC,水线装甲25mmDS 司令塔:侧面215mmVH,正面130mmVH,顶部125mmNVNC,底部30mm 水下防护:4层防水纵壁,动力舱底部2层16mmDS,弹药库底部40mmCNC 炮座装甲详解: 上甲板部侧面260mmVH(仅限二号炮塔) 中甲板部侧面225mmVH,正面210mmVH(二号和三号炮塔190mm),背面190mmVH 操舵室:顶部120mmNVNC,四周175mmHMC(不明型号装甲) 对50倍31cm炮免疫区为20000~30000米 动力:4座舰本式蒸汽轮机,8座吕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4轴推动,出力170000马力,航速33节 续航力:搭载4545吨重油,18节-8000海里 舰员:1300名 各位看上去挺合理是不是? 为了追求比金刚级更高的航速,由于排水量限制,并且保证投射量,选装了3联12寸炮3座.. 但是我想问问舰政本部的各位,你们没学过数学吗? 以金刚级的船体,马力增加到10,08万马力航速30.25节,增加到16.13万马力可以达到33.28节.如果采用球鼻艏,可以降低8~10%的阻力,水线长度还能缩短,如果采用方形尾,不仅可以在30节以上航速时减少约4%的阻力,同时可以缩短10%的船体,并且减轻尾倾现象.同时结合球鼻艏减阻,约14~15万马力就能做到极速33节 也就是理论上我们可以在一个190~200米长的船体上,安装4座联装14英寸炮,9寸主装,4寸主水平装甲。排水量在2.6到2.8万吨 而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只有减速齿轮汽轮机技术。金刚级用的貌似还是老式的直结式蒸汽轮机,螺旋桨转速过高,因此效率较低。通过大减速比的主减速器,增大螺旋桨面积同时减少螺旋桨转速,不仅可以提高巡航经济性,还可以提高实际输出功率。 未完待续》》》
英国甲板炮布置的变迁1906-1914 本文图片搬自<<英国战列舰全史1906-1914>>. 本文也是作为草稿小说里武器选型时争论的论据存在(水字数) 刚好前两天有人认为ijn超无畏舰就是各种金刚改而不服,发出来骗骗经验. 英国无畏舰发展1906到1914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无畏舰时代,也就是12寸主炮时代,包含无畏级无畏号,帕勒洛丰级3艘,圣文森特级3艘,尼普顿(犹承海王星)级1艘,和巨像级2艘,其中无畏级帕勒洛丰级圣文森特级主炮和动力布置几乎一致,不同的仅仅为副炮,桅杆烟囱等细节,而尼普顿级和巨像级差距更小,而相对于无畏号的最大区别也就是使用了背负式炮塔和两侧炮塔错开可以一定角度下进行全主炮射击 2.超无畏时代,俄立翁级4艘,英王乔治五世级4艘,铁公爵级4艘,这三级12艘13,5寸主炮战列舰的区别仅有副炮,铁公爵级第一次使用6寸副炮并且布置在长艏楼处 3快速战列舰时代.伊丽莎白女王级5艘,复仇级5艘 两级区别动力上女王级更多重油锅炉航速更快,另外就是副炮布置区别.装甲布局本文不提 以上不是本文重点,所以不配图 本文仅讨论副炮,也就反雷击炮 以口径分,有4寸时代和6寸时代(无畏的3寸炮单独} 以布置位置分甲板炮时期和炮廊炮时期,在尼普顿级之前,所有副炮都是布置在主炮他上方,而尼普顿级和巨像级则是布置在上层建筑里,因为她们因为侧舷布置主炮塔的缘故,并没有空余甲板可以布置副炮,而侧舷本身就占用了一层甲板,副炮也不能布置在更低的侧舷部分(因为那就临近水线了)只能先布置在主炮塔上,很明显,主炮塔战斗的时候布置在炮塔上的副炮没法进行操作,会被炮口风暴所影响,后期只能转移到上层建筑里口径依然是102 而到了铁公爵级开始不仅口径提升到6英寸,并且将副炮布置在舰体上装部分。可以说1910年菲舍尔退休后,更大口径副炮的阻碍终于拔除了,之后包括女王级和复仇级,虽然副炮位置有所变动但口径依然维持6英寸。 副炮的变动主要分口径的变化和布置的变化。 口径从3英寸提升到4英寸,是因为菲舍尔拒绝在无畏舰上装备更大的副炮,到了菲舍尔退休后并且也有获得德二海i军无畏装备6英寸副炮兼职洗甲板后,到了铁公爵级才在艏楼部分超前布置6英寸副炮。 102时代没什么好说的,布置在炮塔上的在舰队交战的时候反应迟钝,约等于没有,布置在上层建筑里的副炮虽然射界和环境不错不会受到海浪影响,但是因为重心问题几乎罗奔。 到了铁公爵终于象样了,布置在艏楼部分的副炮不仅不会受到主炮射击时候的干扰,同时还能收到上装的保护,开孔也不会明显增重(人力甲板炮重量上限也就20吨,还包含旋转炮盾部分重量) 到了女王级,由于航速增加,布置在艏楼部分的副炮明显会被海浪影响,所以向后移动,然而即便女王级比设计航速要低,实际上依然会导致朝前的副炮会进水。到了复仇级,尽管航速下降,依然将副炮布置在侧舷,为了补充超前副炮的数量,女王级和复仇级在主甲板上两侧都有一门6寸副炮。 而航速更高的战巡声望级由于老爹复出,4英寸副炮被裸奔布置在三联炮塔里(伪炮塔)并且高度高于B炮塔。而航速更快的胡德号侧将5.5y英寸副炮裸奔布置在半封闭的上层结构里(1040年全拆了) 2L按顺序放图,自己看,电脑太滥没法图文一起放 到了女王级副炮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