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问好二位!~~~~~~~~
![[抛媚眼]](/static/emoticons/u629bu5a9au773c.png)
理解的感觉很好!接着说
人们往往由于读音不准就形成了字意的无限想象与字音的字正腔圆在符合节奏上谁占主要的问题,从抽象的理论上而言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于是在理想的基础上字音适应这种节奏就有了格律诗的定式,然而这一切都主要建立在击打乐器所能提供的节奏的基础之上。生活并非这么简单,时代的发展,在以庄重沉稳的击打乐器为主的天下里弹拨乐器逐渐占有了市场其节奏开始冲击那只适于慢板的编钟之类的节奏形式。如果说,弹拨乐器的节奏使律诗感到头晕脑胀稍有不适,然紧接而来的弓弦乐器把律诗的不适推向了高峰。适应弹拨乐器,律诗发生了分化出现了律词,律诗的定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变式。然而弓弦乐器所提供的节奏变化,律诗词再也无法适应它了。可以设想一下,弓弦乐器大行其道律诗就只有死亡或苟延残喘这一条路了。毫无疑问,击打、弹拨、弓弦等这些类乐器必然大行其道,并且也不可能是几分天下各占其一,即使如此律诗词的日子也不会好过。连原来不被看好的吹奏乐器也显得咄咄逼人,同样侵蚀格律诗的定式。这正好说明从客观实际上人们往往由于读音不准就形成了字意的无限想象与字音的字正腔圆在符合节奏上谁占主要的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理论上的解决与实际上不能解决是这样的泾渭分明。——事实果真是如此吗?出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