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狂客 风雨狂客
关注数: 198 粉丝数: 145 发帖数: 12,218 关注贴吧数: 25
《风雨韵》【风雨狂客:菊斋印象】 啊啊,在菊斋走动近一月,也该做个小结了。 得从小事说起,其实我不知有什么菊斋,无论垃圾。一个朋友引我到中华诗词网看看了一个帖子,是其中的一个知名首版的牢骚,洋洋洒洒过万言全是菊斋经历,一头霉气。之后就是一趟子跟帖回复,言菊斋欺生不容人之类,特别指出除能顺之外人不能久住。有诗为证: 垃圾敝帚自家熏,使劲扬尘狂顶坟。莫问精华几成土,外来诗客入狼群。 话说这“垃圾”二字古韵也是入声,只是读不出入声韵尾就是普通话阳平调也。 读完那篇长文,心生感慨,很为这知名版主鸣不平,想这世上真有如此垃圾诗词网站?由不得顿生戏耍一下心思。试想,谁没从粪坑边走过?就当从粪坑边走一下又如何?如今的环境污染如此严重,到处都是垃圾,何况菊斋?就走一遭吧,沾上身的臭气,还怕能永远散不去不成? 又看了那位知名版主的作品,五律写的是乒乓球事宜,确实不怎么地。最大毛病是平头摞眼,不是好作品。于是就有想,这也多少有点眼力,菊斋不会那么垃圾吧?沉下去的戏耍念头又凭空淡化了一些,就有了这本月内“菊斋”之行。 对菊斋考察回来,作总的评价说来菊斋是: 武大郎家庭,垃圾聚集地;近亲繁殖,井底天地。一言以蔽之:二地! (集、殖,二字读不出入声韵尾,也是阳平调也。) 呵呵,欲知考察过程中有哪些养眼的事情,且看风雨狂客下回继续——
《风雨韵》【转载:复兴中华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诗(马凯)】 格律诗是大美的诗体,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明珠。历史告诉我们,因其大美,格律诗没有被打倒、被取代,也永远不会被打倒、被取代。只要汉字不灭,格律诗就不会亡。经过一段历史曲折后,格律诗从复苏走向复兴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改革开放后,我们提出复兴中华文化。依我看,复兴中华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诗。 格律诗为什么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这种形式实在是太美了。格律诗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以单音、四声、独体、方块为特征的文字。汉字把字形和字义、文字与图画、语言与音乐等绝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以拼音为特征的文字所不可比拟的。格律诗的基本规则,把汉字的这些独特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格律诗的无比美妙和无穷魅力提供了形式上的支撑。以五、七言格律诗为例: 第一,它给人以均齐美。格律诗,充分利用了汉字独体、方块的特点。在五、七言格律诗中,每个字就像一位士兵,按照规定的行数(句)和列数(字),排列成整齐的队列和方阵,就像阅兵式上的仪仗队,在视觉上给人以均齐的而不是散乱的美感。 第二,它给人以节奏美。五、七言格律诗,整体上有均齐美,但均齐中又不呆板,“队列和方阵”中词组停顿、音调升降有规律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参差感、节奏感。单音独体的汉字,便于灵活地组成单字、二字、三字、四字的音组,形成错落有序的停顿(节奏点),加之每个字都有四声的变化,特别是按照平仄或相间或相对的有规律的变化,呈现出结构上和语调上的差异性、多样性,词组长短相间,声调阴阳相错,使人吟诵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第三,它给人以音乐美。格律诗,最讲究声调和押韵。声韵,是格律诗的“乐谱”,它使节奏美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正是借助有规律的韵脚,使全诗的联句之间相互照应,在全诗中发挥着整体性、稳定性的作用;正是借助有规律的韵脚,看似参差无序的音节“贯穿成一个完整的曲调”,同一韵的声音间隔出现,往复回应,使人听起来悦耳动听,产生一种和谐回环的美感;正是借助于有规律的韵脚,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起其他任何诗作更便于人们吟诵和记忆。 第四,它给人以对称美。对称是一种高级美感。格律诗充分利用了“单音”、“独体”、“方块”的独特优势,把对称融于句型、结构、音调、词意中,使对称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试问,世界上,哪一种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有这样悦目、顺口、赏心的对称美? 第五,它给人以简洁美。格律诗,从句数看,多则八句,少则四句。从字数看,多则56个字,少则20个字,这种“苛刻”的规定,客观上要求作者必须在炼字、炼句、炼意、炼格上狠下功夫,以最简洁的语言文字描绘多彩的客观世界和表述丰富的内心情感。 总之,格律诗借助于汉字的独特优势,创造出美妙的情感表达形式。它是先贤们在长期的诗歌创作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黄金定律”,是宝贵的艺术财富。如此美妙的文学形式,为什么要摒弃、否定呢?复兴中华文化,怎么能少了格律诗呢? (作者: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副总理级)
《风雨韵》【转载:复兴中华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诗(马凯)】 格律诗是大美的诗体,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明珠。历史告诉我们,因其大美,格律诗没有被打倒、被取代,也永远不会被打倒、被取代。只要汉字不灭,格律诗就不会亡。经过一段历史曲折后,格律诗从复苏走向复兴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改革开放后,我们提出复兴中华文化。依我看,复兴中华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诗。 格律诗为什么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这种形式实在是太美了。格律诗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以单音、四声、独体、方块为特征的文字。汉字把字形和字义、文字与图画、语言与音乐等绝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以拼音为特征的文字所不可比拟的。格律诗的基本规则,把汉字的这些独特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格律诗的无比美妙和无穷魅力提供了形式上的支撑。以五、七言格律诗为例: 第一,它给人以均齐美。格律诗,充分利用了汉字独体、方块的特点。在五、七言格律诗中,每个字就像一位士兵,按照规定的行数(句)和列数(字),排列成整齐的队列和方阵,就像阅兵式上的仪仗队,在视觉上给人以均齐的而不是散乱的美感。 第二,它给人以节奏美。五、七言格律诗,整体上有均齐美,但均齐中又不呆板,“队列和方阵”中词组停顿、音调升降有规律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参差感、节奏感。单音独体的汉字,便于灵活地组成单字、二字、三字、四字的音组,形成错落有序的停顿(节奏点),加之每个字都有四声的变化,特别是按照平仄或相间或相对的有规律的变化,呈现出结构上和语调上的差异性、多样性,词组长短相间,声调阴阳相错,使人吟诵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第三,它给人以音乐美。格律诗,最讲究声调和押韵。声韵,是格律诗的“乐谱”,它使节奏美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正是借助有规律的韵脚,使全诗的联句之间相互照应,在全诗中发挥着整体性、稳定性的作用;正是借助有规律的韵脚,看似参差无序的音节“贯穿成一个完整的曲调”,同一韵的声音间隔出现,往复回应,使人听起来悦耳动听,产生一种和谐回环的美感;正是借助于有规律的韵脚,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起其他任何诗作更便于人们吟诵和记忆。 第四,它给人以对称美。对称是一种高级美感。格律诗充分利用了“单音”、“独体”、“方块”的独特优势,把对称融于句型、结构、音调、词意中,使对称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试问,世界上,哪一种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有这样悦目、顺口、赏心的对称美? 第五,它给人以简洁美。格律诗,从句数看,多则八句,少则四句。从字数看,多则56个字,少则20个字,这种“苛刻”的规定,客观上要求作者必须在炼字、炼句、炼意、炼格上狠下功夫,以最简洁的语言文字描绘多彩的客观世界和表述丰富的内心情感。 总之,格律诗借助于汉字的独特优势,创造出美妙的情感表达形式。它是先贤们在长期的诗歌创作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黄金定律”,是宝贵的艺术财富。如此美妙的文学形式,为什么要摒弃、否定呢?复兴中华文化,怎么能少了格律诗呢? (作者: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副总理级)
《风雨韵》【转载:复兴中华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诗(马凯)】 格律诗是大美的诗体,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明珠。历史告诉我们,因其大美,格律诗没有被打倒、被取代,也永远不会被打倒、被取代。只要汉字不灭,格律诗就不会亡。经过一段历史曲折后,格律诗从复苏走向复兴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改革开放后,我们提出复兴中华文化。依我看,复兴中华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诗。 格律诗为什么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这种形式实在是太美了。格律诗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以单音、四声、独体、方块为特征的文字。汉字把字形和字义、文字与图画、语言与音乐等绝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以拼音为特征的文字所不可比拟的。格律诗的基本规则,把汉字的这些独特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格律诗的无比美妙和无穷魅力提供了形式上的支撑。以五、七言格律诗为例: 第一,它给人以均齐美。格律诗,充分利用了汉字独体、方块的特点。在五、七言格律诗中,每个字就像一位士兵,按照规定的行数(句)和列数(字),排列成整齐的队列和方阵,就像阅兵式上的仪仗队,在视觉上给人以均齐的而不是散乱的美感。 第二,它给人以节奏美。五、七言格律诗,整体上有均齐美,但均齐中又不呆板,“队列和方阵”中词组停顿、音调升降有规律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参差感、节奏感。单音独体的汉字,便于灵活地组成单字、二字、三字、四字的音组,形成错落有序的停顿(节奏点),加之每个字都有四声的变化,特别是按照平仄或相间或相对的有规律的变化,呈现出结构上和语调上的差异性、多样性,词组长短相间,声调阴阳相错,使人吟诵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第三,它给人以音乐美。格律诗,最讲究声调和押韵。声韵,是格律诗的“乐谱”,它使节奏美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正是借助有规律的韵脚,使全诗的联句之间相互照应,在全诗中发挥着整体性、稳定性的作用;正是借助有规律的韵脚,看似参差无序的音节“贯穿成一个完整的曲调”,同一韵的声音间隔出现,往复回应,使人听起来悦耳动听,产生一种和谐回环的美感;正是借助于有规律的韵脚,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起其他任何诗作更便于人们吟诵和记忆。 第四,它给人以对称美。对称是一种高级美感。格律诗充分利用了“单音”、“独体”、“方块”的独特优势,把对称融于句型、结构、音调、词意中,使对称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试问,世界上,哪一种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有这样悦目、顺口、赏心的对称美? 第五,它给人以简洁美。格律诗,从句数看,多则八句,少则四句。从字数看,多则56个字,少则20个字,这种“苛刻”的规定,客观上要求作者必须在炼字、炼句、炼意、炼格上狠下功夫,以最简洁的语言文字描绘多彩的客观世界和表述丰富的内心情感。 总之,格律诗借助于汉字的独特优势,创造出美妙的情感表达形式。它是先贤们在长期的诗歌创作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黄金定律”,是宝贵的艺术财富。如此美妙的文学形式,为什么要摒弃、否定呢?复兴中华文化,怎么能少了格律诗呢? (作者: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副总理级)
《风雨韵》【转载:谈谈格律认识上的误区】 有人以为古诗的诗体,以字数论,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以至杂言;以语言内容或特点论,有风雅颂、骚赋、谣谚、乐府(人们把这些都可以叫做古风)、近体诗、词、曲(人们可以把这些叫做格律诗词)。因为近体有一定格律表现,唐人相对于此前的没有如此格律要求的诗词称之,实际上大多是律诗。近体也只能一般认为是律诗。包括五七言与排,五七言绝句等。这些诗体有不同特征和内涵,这也是界定一种诗体并使之区别于其他诗体的标准。每种诗体都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受不同的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代表了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不同阶段,共同构筑出完整而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学殿堂。显然,这些诗体有雅俗难易之分,就和文学殿堂的各部分也有建筑结构上的不同作用一样,主要是因为这些诗体的源流不同。诗三百来自民间采风,虽经文人整理,但泥土气息浓厚。可能是这个文学殿堂的基础;谣谚就不用说了,来自民间,甚或就没有经过文人之手;骚赋是建立在祭祀基础上的,和诗三百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有骚雅一说。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赋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虽有些偏颇,倒还在那个理;乐府是以收集民间音乐为主的,人们就把乐府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歌行也是乐府。这些可能是这个文学殿堂的主体;律诗,这种诗体则完全是文人的产物,所以有人说唯士大夫可为律诗。所以特别精雕细琢,更有文化的墨香味,归朴还拙的作品也不失十分严谨的格律要求;词,主要是宋人的创造,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格律,所以又称之为诗余。律诗和律词则是这个文学殿堂最显眼最华丽的部分;曲,我以为是格律诗词流落街头的结果,过分表达了这个文学殿堂某些部位风吹雨打尘埃落定的破陋。汉文化人士大夫在元朝地位急剧下降,和最底层的穷苦百姓的相结合,产生了雅俗难分的曲词。其实,相对于律诗而言,宋词也带有滑落的色彩,只不过是些水平倾斜,不能么显著稍稍能见到些罢了。不过不是士大夫地位的下降使然,而是倾向于生活的平民俗化所导致,但并未失其雅之主。所谓的格律诗词包括了律诗、词、曲,但也有些人不把曲包括在内。这类诗体规定,作品中句子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文字要求,譬如对仗。每个字的平仄以及整体的押韵须按照一定的规定,需要接受韵书的规范。这就是格律,这也是格律诗体区别于其他诗体的一个本质特征。换句话说,规定对仗、平仄和押韵方式是格律诗体本身的要求。一些人出于对格律诗体的模糊认识,感觉到大部分古诗都不要求格律的,进而认为写格律诗体也无须讲究格律,因而造成网络诗坛到处都泛滥着“伪律体”或“字数都对体”。这种行为实质上是对格律诗体的破坏,用“字数都对”来摧毁格律诗体的内核,这不是一种严肃的创作态度。 还有一些人经常将貌似正确的诗意为先论挂在嘴上,以为不管写什么诗,只要有诗意就是好诗。持这种看法的人不仅对格律诗体缺乏应有的认识,而且在逻辑思维上也大有问题。诗意是针对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整体而言的。无论哪种诗体,都要讲究诗的意境,这是诗歌独特的一种审美追求。从逻辑上看,是一个很一般性的概念。格律仅仅就格律诗体而言的,这是一个特殊性的概念。有些人认识不到概念的特殊性,在格律诗体的写作中将格律看成可有可无的东西,进而大肆破坏格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还有什么格律诗体可言。即便有什么不合格律但颇有意境的好句,一定要塞在格律诗体中,也未必能显其美。乞丐的自由,再怎么着也不能和公务员的束缚相提并论吧。它不能和周围的环境协调,能美得起来吗?格律诗体,就是一种要求作者学会掌握如何在格律的束缚中驾驭诗意的诗体。如果有些人不喜欢这种束缚,它完全可以不写这种诗体,而去选择其他适合自己性情和爱好的其他诗体。古体诗的空间是相当广阔的,尽可去驰骋。 毫无疑问,格律诗体特别是律诗在今天看来还是不成熟的。譬如说,没有见到一个唐人强调自己的作品是五、七、排律,绝句倒是多见到一些。可是宋词,基本都可以标出词牌名。唐人为什么不区分五七律、排律,显然对于律诗也还是一个必然王国阶段。唐诗被划入五七排律往往是后人之作为,譬如《唐诗三百首》。此种做法导致后人众说纷纭,在今天也没有烟消云散,其中最显著的是七律第一的崔颢的《黄鹤楼》。于是,拗句、出律、孤平、拗救,经一些名人大展雄风推波助澜,搞得人昏昏也。以至于今天有多少人徘徊在这几处不能自拔。这能是律诗之幸事乎?其实,大喊孤平拗救的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格律。格律之本意主要是声律,其实,只要懂得顿歇音步的朋友到一般大学汉语语音室,用心听一听,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律诗哪有什么孤平拗救,孤平无害,大拗救出律!当你不知语音的基本要素,在音强上体会不出来阴平阳平怎样去区别平仄有怎样的关系,你谈什么孤平拗救,不滑天下之大稽? 根据对唐诗的分析,结合今天的情况,屏弃明清不完善的判断(因为那时科学技术水平所限,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的探索精神非常可贵),我以为重建律诗的平仄格式,有这么几个句式即可(以五言为例)。 中仄中平仄———————仄起仄收 中平中仄平——王力孤平—平起平收——孤平不影响声律,不是忌讳 中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中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中平仄平仄——锦鲤翻波 中仄平仄平——太白醉酒 前四句为定式,五言律诗就这么几个式子。后两句为变式,建议使用变式如古人多用于首尾两联,若二三联使用要成对出现。律诗平仄律的要求是,顿间平仄交替,句间平仄对立,联间平仄粘连。这样,有这几个式子就够了。 声律的关键在于顿处(包括顿歇时间延长),这里是音强弱交替的位置。又加之半逗律,从吟诵(不是诵读、朗读或默读)的角度说,后三字与前几字节奏不同,是一字一顿。即便前两字(七言前四字),时长也不相等。
《风雨韵》【格律诗词会诊专帖】 今天在“古风雅韵”看见有这个帖子,于是也想牵头建这个样的帖子。 “古风雅韵”那里这样说:本专帖面向广大格律诗词学习者而开设,乐意学习格律的朋友都可以把您要求点评的自己的原创作品贴到这里来,希望这个帖子能给那些想学习格律或者正在学习格律的朋友开启方便之门。 内容已如题目所示。既然是会诊,就得允许大家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本人也当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创作设想,大家在商讨中共同提高。 风雨狂客言:经典诗词吧的诗词水平一向被人小觑,今天还有一个小规模的贴吧的网友表达这种看法,很令风雨不提神。毋庸讳言,经典诗词在枫兄建立之初就没有想到轰轰烈烈,只想几个志同道合的诗友玩的愉快。今非昔比,今天经典在利锋兄及各位朋友的推动下,逐渐走向百度贴吧中心。如果诗词水平跟不上甚至达不到原来状态,那就和经典今天的规模不相适应,那就不可能走到百度贴吧的中心。如真老徐吧那样只有规模没有水平,那规模也是一盘散沙,只是一个假象。这样百度诗词贴吧就还是那三大吧的天下,至少现在就还是。这里不仅仅是吧主的管理水平,那是诗词水平在前作导引。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利锋兄虽然前出导引精力付出不谓不多,但结果与他的设想估计相差甚远,正是诗词水平整体上影响尚未达到。风雨这里愿和大家一起努力,希望把经典建成名符其实的“经典”,雄踞百度,所以就一直来此贴。 内容也如题目所示,风雨建议格律诗词会诊暂不考虑中长调,字数限制在五七言律诗绝句,律词限制在六十字以内的小令之内。 欢迎支持,望能尽快开张营业。如果大家觉得没有必要而不支持,就请斑竹删去此贴。
《风雨韵》【古诗吧的一个“内行”高见!要猜!】 菩萨蛮-归趣    淮海风流 5位粉丝   1楼 浮生欢促君休说,一钱不费宜风月。岁老伴松梅,晚来诗酒催。 五湖春正好,金殿辞非早。闲钓玉溪桥,草庐眠日高。 2010-4-28 20:55 回复   易安师弟 49位粉丝   2楼 闲钓玉溪桥,草庐眠日高。     ------淡泊心境难得 2010-4-28 20:56 回复 眉上雪 17位粉丝   3楼 渐成大家风范。 2010-4-29 11:13 回复   风雨狂客 80位粉丝   4楼 海此首有失水准,凑得太过! 2010-4-29 11:24 回复   ☆海尘☆ 10位粉丝   5楼 稼轩 不过我不太喜欢稼轩的菩萨蛮,小令觉得他的鹧鸪天整体印象比较好 2010-4-29 13:06 回复   红楼玉玲珑 115位粉丝   6楼 淮海 这归趣如何而来? 2010-4-29 17:50 回复   淮海风流 5位粉丝   7楼 问好各位诗友,海尘眼光真准,一眼就看出我写得是稼轩词风。 玲珑好,其实可以在归趣前面加一个“拟”字,这一首拟古代官场人士写的,问得对,淮海又不是当官的,如何会有归趣。 对于稼轩是爱得不能自拔了。 2010-4-29 19:38 回复   风雨狂客 80位粉丝   8楼 刚好拟出,就贴上!~~哈哈!      《风雨韵》【菩萨蛮•困窘 和淮海·归趣】 浮生尘梦欢何悦,一经寒雨迷蒙月。岁晏望冰梅,晚风搓雪催。 五穷说甚好,金缕何来早。闲燕便门桥,草莱惆怅高。 依《风雨韵》皆韵仄声入声韵微韵豪韵平仄韵转换 只是要【拆拆猜猜哪一个是那样的“内行”】拍到马屁股上了!诗词类吧就是这类干捧者太多,坏了风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