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务
level 15
一中1978
楼主
重疾险开年遭遇“滑铁卢”,新规之下为何卖不动?
新华财经客户端
重疾险“新定义”规则实施已有一周年。作为健康保险的重要险种,2021年我国重疾险发展迎来了较大挑战,新旧重疾险规范交替下,2021年3月以来,寿险新单增长面临较大压力,新重疾定义产品销售不及预期。目前来看,2021年重疾险新单保费负增长已成定局,2022年一季度新单销售仍然疲弱。重疾险怎么了?为什么?
新旧重疾定义切换后,重疾险为何“卖不动”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前期高增长透支了后期保费收入。”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表示,2021年2月之前,新旧重疾规范交替,部分保险公司及营销人员刮起“停售风”,利用信息差优势收获大量保单,部分保险营销员抓住投保人担心“新产品涨价”的心理“炒停售”,借机推售旧产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2021年年初重疾险的超买。
《2020-2021年度健康险产品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年初,重疾险销售模式是借助老定义产品停售而开展的,“广撒网、快成交”是这个阶段的销售特点,其对于客户的开发相对粗放,向客户宣导老定义产品具备“绝对优势”,导致很多原本可以通过更精细化的营销可以获取的客户在这个阶段被浪费掉了,这些被“匆匆错过”的客户由于接收了“旧定义重疾险最好”的信息,在新定义时代也很难再次挖掘和开拓。
太平人寿总经理程永红认为,背后原因一是2021年1月重疾定义修订前提前释放需求,导致健康险第一张保单刚需加速被满足,第N张需求的开发短期难以激发。二是经济下行压力下保险消费存在降级现象,表现为普惠型健康险替代百万医疗、百万医疗替代重疾险,健康险的竞争更加惨烈。三是“90后”逐渐成为投保主力,其更理性的消费行为让传统的“人情保单”难以奏效。四是疫情给代理人按传统方式线下展业与获客带来较大困难。
王寅也提出,过往整个市场对一二线城市的重疾市场开发饱和度达到了一定水平,下沉市场由于消费能力和保险教育理念等原因开发难度较高,加之近两年各地的惠民保正在渗透各地的线下市场,也加重了重疾险销售困境。
根据记者调研了解,近三年来,重疾险的销售增长遇到瓶颈,源头是保险公司遇到的渠道困境。重疾险的销量和代理人人数呈现高度相关性。2015年,当时的保监会取消了代理人资格考核之后,代理人的数量急剧增加,这是影响重疾险销量走势的最大因素。然而,代理人的数量在接近1000万这一关口时,2020年开始急转直下。行业交流数据显示,仅2021年上半年,就有近100万保险代理人离场,全年预估减少约300万人。
保障缺口较大,需提升销售队伍质量
首先,从需求侧看,重疾险覆盖水平还远远不够,居民提升保障水平的需求下,重疾险仍有增长机会。
其次,从供给端看,险企要从产品形态上去做真正的创新,将产品线丰富化,将产品分级分层去适应不同的人群。同时做轻责任,做高杠杆,多开发非赔付型的重疾险产品形态,如报销型。
王寅指出,当前重疾险产品形态设计的保障效率不高,重疾险已经形成了“重疾+轻症+身故”打底,配合某些高发疾病额外给付责任的固定模板,看似保障全面,可效果却是功能杂糅导致保障效率不高
,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
2021年10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鼓励保险行业充分发挥风险保障功能,明确指出保险机构应多领域丰富产品供给,加大普惠保险发展力度,服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满足人民健康保障需求。
王寅表示,回到重疾险本身设计的初衷来看,核心就两大功能:一是医疗费用的报销,二是补偿被保人治疗期间收入损失及后续护理费用。参考欧洲或东南亚等成熟的保险市场,由于医疗险的普及,重疾险只是健康险中很小的一个品类,位列长期护理险和失能收入险之后。相较于重疾险,失能/护理保障功能的针对性性更强,可以撬动更高的杠杆。因此,对于重疾险尚未触达的下沉市场和一二线城市这样的存量市场,失能或长护险市场可能会是重要的发力点。
2022年02月19日 12点02分
1
新华财经客户端
重疾险“新定义”规则实施已有一周年。作为健康保险的重要险种,2021年我国重疾险发展迎来了较大挑战,新旧重疾险规范交替下,2021年3月以来,寿险新单增长面临较大压力,新重疾定义产品销售不及预期。目前来看,2021年重疾险新单保费负增长已成定局,2022年一季度新单销售仍然疲弱。重疾险怎么了?为什么?
新旧重疾定义切换后,重疾险为何“卖不动”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前期高增长透支了后期保费收入。”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表示,2021年2月之前,新旧重疾规范交替,部分保险公司及营销人员刮起“停售风”,利用信息差优势收获大量保单,部分保险营销员抓住投保人担心“新产品涨价”的心理“炒停售”,借机推售旧产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2021年年初重疾险的超买。
《2020-2021年度健康险产品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年初,重疾险销售模式是借助老定义产品停售而开展的,“广撒网、快成交”是这个阶段的销售特点,其对于客户的开发相对粗放,向客户宣导老定义产品具备“绝对优势”,导致很多原本可以通过更精细化的营销可以获取的客户在这个阶段被浪费掉了,这些被“匆匆错过”的客户由于接收了“旧定义重疾险最好”的信息,在新定义时代也很难再次挖掘和开拓。
太平人寿总经理程永红认为,背后原因一是2021年1月重疾定义修订前提前释放需求,导致健康险第一张保单刚需加速被满足,第N张需求的开发短期难以激发。二是经济下行压力下保险消费存在降级现象,表现为普惠型健康险替代百万医疗、百万医疗替代重疾险,健康险的竞争更加惨烈。三是“90后”逐渐成为投保主力,其更理性的消费行为让传统的“人情保单”难以奏效。四是疫情给代理人按传统方式线下展业与获客带来较大困难。
王寅也提出,过往整个市场对一二线城市的重疾市场开发饱和度达到了一定水平,下沉市场由于消费能力和保险教育理念等原因开发难度较高,加之近两年各地的惠民保正在渗透各地的线下市场,也加重了重疾险销售困境。
根据记者调研了解,近三年来,重疾险的销售增长遇到瓶颈,源头是保险公司遇到的渠道困境。重疾险的销量和代理人人数呈现高度相关性。2015年,当时的保监会取消了代理人资格考核之后,代理人的数量急剧增加,这是影响重疾险销量走势的最大因素。然而,代理人的数量在接近1000万这一关口时,2020年开始急转直下。行业交流数据显示,仅2021年上半年,就有近100万保险代理人离场,全年预估减少约300万人。
保障缺口较大,需提升销售队伍质量
首先,从需求侧看,重疾险覆盖水平还远远不够,居民提升保障水平的需求下,重疾险仍有增长机会。
其次,从供给端看,险企要从产品形态上去做真正的创新,将产品线丰富化,将产品分级分层去适应不同的人群。同时做轻责任,做高杠杆,多开发非赔付型的重疾险产品形态,如报销型。
王寅指出,当前重疾险产品形态设计的保障效率不高,重疾险已经形成了“重疾+轻症+身故”打底,配合某些高发疾病额外给付责任的固定模板,看似保障全面,可效果却是功能杂糅导致保障效率不高
![[阴险]](/static/emoticons/u9634u9669.png)
2021年10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鼓励保险行业充分发挥风险保障功能,明确指出保险机构应多领域丰富产品供给,加大普惠保险发展力度,服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满足人民健康保障需求。
王寅表示,回到重疾险本身设计的初衷来看,核心就两大功能:一是医疗费用的报销,二是补偿被保人治疗期间收入损失及后续护理费用。参考欧洲或东南亚等成熟的保险市场,由于医疗险的普及,重疾险只是健康险中很小的一个品类,位列长期护理险和失能收入险之后。相较于重疾险,失能/护理保障功能的针对性性更强,可以撬动更高的杠杆。因此,对于重疾险尚未触达的下沉市场和一二线城市这样的存量市场,失能或长护险市场可能会是重要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