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讨论一下,写完之后发现写的挺多,,,,,,
首先纠正老学长一下,概率反映的是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而考研这个事情显然不是随机事件。学长想表达的应该是“统计学意义”,我相信吧友也是可以get到的。
此外,就不提一志愿不同,考研难度不同这个事情。我们就看看司法考试这个全国统一的考试的数据。我刚刚查了一下,(2017)皖西学院的司考A证通过率是60%,而苏州大学司考A证通过率是55.7%。我相信不会有人认为苏州大学的法学不如皖西学院。
当然这里也绝不是想说东秦就一定比燕大强或者说燕大就一定比东秦强,只是说单一数据确实啥都说明不了。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东秦学生考研一志愿报考好的热门的985很多,然后如愿考上的并不多,这也是事实,并且这个事实也反映了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和真正的985相比确实有一些差距,这也没啥不敢承认的。
除了考研率之外,其实能看的东西还有很多。就比如说教育部的学科评估吧,是分校总校合在一起评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些总校和分校都有的大类学科只评了B-或者C+,可以想象如果把东秦作为独立的学校进行参评,那会是什么样的场面。最新一次的学科评估也快发布了,希望可以看到东北大学这个有机整体的进步。
保研情况也是可以看看的,我觉得这方面确实体现了东秦作为985的优势。就我所在的学院来看,即使是没参加夏令营的9月临时取得保研名额的选手,去个天津大学山东大学这样的985,或者去个中科院的北京的研究所,都是很轻松的事情,而这一点很多211是做不到的。而一些一直以来公认为保研“种子”选手的学霸,复旦、中科大、清华也都是可以去的。
可惜的是我们东秦的保研率并不高,大多数想读研的人还是要考。这里希望学弟学妹们放下“985”的心态包袱,提早强化考研意识,虽然东秦有那种一战北大翻车,二战清华上岸的例子,但这太极端了,能一战上岸最好,适当的也可以放下一点名校情结,别人考上了是别人的事情。
看到楼主学长说你们当年自习室里都是谈恋爱的人,难道以前的人谈恋爱都在教室谈?
![[滑稽]](/static/emoticons/u6ed1u7a3d.png)
这是不是说明风气好啊。现在教室里还是学习的人多,实事求是的讲,现在的学生挺卷的,越晚入学的越卷,至于这种“卷”能不能转化成上岸率,那就要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