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魏延谋反一案
蜀汉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4
2022年01月24日 06点01分 1
level 14
一、说明
由于前些年个别无良“专家”鼓吹和近些年一些营销号歪曲,在网络上形成了一股对早已有历史定论的事件翻案的不正之风。为了肃清谣言,还历史以真相,特发此帖。
二、《三国志·魏延传》关于魏延事件的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国志·魏延传》
三、《三国志》其他关于魏延事件的有关记载
秋八月,亮卒渭滨。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三国志·后主传》
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三国志·杨仪传》
十二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三国志·王平传》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季汉辅臣赞》(汉·杨戏)
四、魏延事件全过程
根据《三国志·魏延传》原文记载,并结合《三国志》其他相关内容,现对魏延事件全过程概述如下:
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军中病重,于是秘密向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交代后事,令杨仪等率领大军撤退、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不必理会他,大军自行撤退。诸葛亮病逝后,杨仪令费祎到魏延营中传达诸葛亮军令并听取他的意见,魏延以要继续北伐为由,而且不服杨仪,拒绝执行诸葛亮军令。杨仪于是遵照诸葛亮的军令,准备率领大军依次撤回。魏延抢先率领本部撤退,并且烧毁了所经过的栈道。同时,魏延上表成都诬陷杨仪谋反,杨仪也上表状告魏延谋反,在成都的蒋琬、董允都认为杨仪不会谋反,而魏延值得怀疑。杨仪率领大军砍树开辟山路,昼夜兼程,终于赶上了魏延。魏延又截住谷口,攻打大军。杨仪令王平去抵挡魏延,王平到后用言语劝说魏延的士兵不要跟随其造反,士兵们知道这件事情是魏延的错误,所以就纷纷散去了。魏延带着他的儿子等几个人逃回汉中。杨仪派遣马岱率军去追赶并杀了魏延,又诛杀了他的三族。
五、魏延事件结论
关于魏延事件,综上得出结论如下:
1.魏延事件。魏延事件是魏延发动的,目的是夺取汉军最高指挥权的一次未遂军事政变,或者说谋反行为,并非冤案。
2.魏延。魏延抗命不遵,自行撤军,烧毁栈道,截住谷口攻打北伐大军,又上表诬陷杨仪。因此,魏延谋反铁证如山,被杀是罪有应得。军队是国家的暴力机器,攻打国家军队,这在什么时候都是谋反行为,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颠覆政权罪”。
3.杨仪。杨仪完全在执行诸葛亮的军令,在北伐大军受到魏延攻击时,被迫还击是无奈之举,追杀魏延也是确保其不再做出危害国家的事情。因此,杨仪在平定魏延谋反一事中是有大功的,回到成都后也由长史晋升为中军师。
4.诸葛亮。诸葛亮临终的撤军部署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连魏延抗命不遵都预判到了。诸葛亮早已向刘禅推荐蒋琬为自己的接班人,既非魏延,又非杨仪。所以他只希望大军能够顺利撤回去,后面的事就交给刘禅和蒋琬了。
2022年01月24日 06点01分 2
level 14
六、关于有人提出魏延曾被“平反”
这种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刘禅从来没有给魏延进行过所谓“平反”。证据如下:
1.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季汉辅臣赞》(汉·杨戏)《季汉辅臣赞》是汉大臣杨戏于公元241年所作,如果刘禅给魏延“平反”了,是杨戏是绝不会给出“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的评价的。
2.陈寿在著《三国志》时,将魏延与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杨仪等罪臣并列一传,同样可以印证魏延并未被“平反”
3.魏延在谋反事件之前于国家是有很大功劳的,如果他得到“平反”,以他的功劳,足以得到追谥,而终汉一朝,魏延都没有得到追谥,显然刘禅是认为他的谋反罪名成立,没有给予所谓的“平反”。
七、关于“反叛”和“谋反”的区别
陈寿在魏延传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有人以此为由,认为魏延没有反,其实逻辑上是不成立。陈寿认为魏延没有“背叛”,并没有认为魏延没有“谋反”。
“背叛”或者说“反叛”、“叛变”,是指从一国叛投到另一个敌国。比如孟达背叛刘备,投降曹操,这就是“反叛”。如果魏延北上投降了魏国,那就是反叛行为,这显然是没有的。
“谋反”或者说“造反”,是指阴谋夺取本国的最高权力甚至取皇帝而代之。比如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魏国军政大权,这就是谋反行为,只不过成功了就被粉饰过去了。而魏延犯的就是这一条,只不过夺权没有成功而已。
八、关于有人说诸葛亮故意打压甚至加害魏延
这种说法更是非常扯淡。下面举几个例子驳斥这种说法:
1.魏延深受诸葛亮重用。“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阳溪之战可以说是魏延的巅峰之战,这样重用的战役交给魏延去打,足见诸葛亮对魏延的重视。
2.魏延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一路升官。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建兴五年,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封南郑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如果诸葛亮打压魏延,又怎么会让他不断升官呢?
3.诸葛亮在魏延和同僚闹矛盾时每次都偏向魏延。魏延和杨仪、刘琰等汉大臣常常发生矛盾,甚至还对杨仪拔刀相向,但诸葛亮总是维护魏延,而训斥刘琰等人。这也体现了他对魏延的偏重。
这里有人会拿魏延的“子午谷空想”来说事,其实这只是军事主张不同而已,且不说魏延的计谋可行性有多少,这只是他向主帅提出的一个建议,既然是建议,就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建议,是认为可行性不高,而且过于冒险,并不是出于打压魏延的目的。把诸葛亮想得这么狭隘,显然是小人之心。
九、野史记载
关于魏延事件,除了正史《三国志》有记载外。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和魏国鱼豢的《魏略》也有记载。
1.“仪欲案亮成规,将丧引退,使延断后,姜维次之。延怒,举军先归南郑,各相表反。留府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保仪疑延,延欲逆击仪,仪遣平北将军马岱讨灭延。”——《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的记载与《三国志》基本一致,可以互为印证。
2.“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魏略》
《魏略》的记载和《三国志》、《华阳国志》出入很大,甚至把整件事情颠倒了过来,这也成为了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借以给魏延翻案的法宝。然而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引用《魏略》这一段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再加上《魏略》记载其他内容多有非常离谱之处,所以实在不值得采信。
2022年01月24日 06点01分 3
level 14
十、关于杨仪的后续
1.“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三国志·杨仪传》
这里看出来,杨仪平定魏延谋反立了大功,但是诸葛亮认为杨仪性情暴躁、心胸狭窄,早就推荐蒋琬接替自己。所以论功晋升杨仪为中军师,实际上就是一个吉祥物。上面也提到过了,诸葛亮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军安全撤回去,实现权力平稳过渡。实际上杨仪就是一个工具人,他把大军带回去,任务也就完成了。
2.“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三国志·杨仪传》
这里看出,杨仪认为自己能力和资质都比蒋琬强,对于蒋琬接班而不是自己感到非常不满,所以也说出很多过分的话。被费祎告密,杨仪被废为平民。但他还是死不悔改,依然口嗨不断,最后落得自杀身亡的悲剧。这里也能看出来诸葛亮认为杨仪“性狷狭”是一点没看错他,没有让他接班也是完全
正确的
选择。
3.有人喜欢拿杨仪的悲剧和魏延的谋反挂钩去看,甚至说出刘禅降罪杨仪是为了给魏延报仇,这就纯属胡说八道了。上面也说过,刘禅从来没有给魏延“平反”过。而且杨仪获罪是因为自己不断口嗨,刘禅对他一忍再忍,并没有想要直接置之于死地,最后杨仪也是自杀的,妻子回到蜀中也没有受到加害。
看看事件的另两个参与人王平和马岱就知道了,王平因为参与平定魏延谋反的功劳,在第二年就“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军汉中太守”,三年后又“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
马岱是斩杀魏延的直接功臣,后来也受封陈仓侯,还单独率军北伐过。
由此看来,刘禅借降罪杨仪的机会给魏延“平反”一说是不存在的。
十一、关于对魏延和杨仪的评价
魏延和杨仪都是汉在诸葛亮主政期间的重要人物,而且对诸葛亮北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了许多功劳的人。但却同时都是以悲剧结尾,令人唏嘘不已。
1.魏延。魏延军事能力强,在刘备入益州、攻汉中过程中立下功劳,得到刘备信任,镇守汉中多年,后又参与诸葛亮北伐,立下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死后,临乱变节、攻打北伐军,阴谋夺取军事大权,最终落得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对待魏延要一分为二去看,他立的功劳很大,但是谋反对汉政权的危害性也极大,险些动摇汉政权国本。至于有人说魏延不死,汉军北伐就能成功,那就更荒谬了,汉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汉魏两国国力差距过于悬殊,不是加一个优秀将领就能改变的。
2.杨仪。诸葛亮多次出兵,杨仪常常帮他规划部署,筹措粮草,做事不需费时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调度指挥,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可见杨仪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大秘、参谋长和后勤官,可以说诸葛亮治军严谨,有很大部分是杨仪的功劳。所以,杨仪对于诸葛亮北伐所立的功劳,虽然不如攻城略地那么明显,但也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在诸葛亮死后,杨仪面对外有司马懿追兵、内有魏延谋反的不利局面,能够顺利带领大军撤回,更是功劳不小。但是杨仪性情暴躁、心胸狭窄,只能做个助手,做不了诸葛亮、蒋琬、费祎那样的主帅。最后因言获罪,自杀身亡也是非常可惜。但相比于魏延谋反,杨仪编造谣言对汉的危害性就小得多了。
十二、关于网上一些为魏延翻案的文章
近年来,网络上有很多为魏延翻案的文章,主要是一些营销号和为了吸引眼球的人。他们翻案的主要方式就是质疑官修正史《三国志》的记载,然后把敌国私撰的《魏略》掺杂进去和稀泥,断章取义,把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内容摘出来做论据,把和自己主张矛盾的内容界定为虚假内容。指出《三国志》记载中的一些所谓“漏洞”,进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疯狂脑补,他们的分析甚至比写小说还精彩。让很多不明所以的读者信以为真,然后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再加上现在网络上有一种“逆反”倾向,有的人就喜欢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所以这些营销文章也就更有市场了,在这里大家一定要警惕。
2022年01月24日 06点01分 4
level 10
[OK]
2022年01月24日 19点01分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