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121466
楼主
摘录了原文的几点,但其实全篇都能看得出作者对于大同及华严寺的热爱:
3,在 大同 ,我们在乘坐出租车,与司机聊天时,听到了他们对市政府修复 大同 古建筑、古城墙的不同的说法和评价,比较多的人认为,“修坏了”,拆了旧的,修了一些“假古董”。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参观游览过程中,我们细心地观察,哪些东西是老的,哪些东西是新的,新的又怎么样?我们打车去看砖雕五龙壁(很少见)时,司机师傅善意地提醒我们,都是新的,只有中间的那个龙是老的。
第三,在 大同 ,也确实有一些 新建 “假古董”, 比如 所谓的“代王府”,占地面积大,耗费资金多,琉璃制作,一眼望去,色彩绚丽而别扭,崭新“亮眼”无古意。我们参观了府门外的琉璃九龙壁,而没有进“代王府”。期间,我们听到了参观九龙壁的人包括一个导游讲解人员对“代王府”的批评。
以下是我如鲠在喉不得不吐的回复:
非常详尽认真的文字和图片,收藏了慢慢品。
作为一个大同人,其实对于大同城的修复也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但是想题外插一句,大同一些出租车司机的话真的只能一耳进一耳出。善化寺前照壁只有中间一条龙是真的?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客观讲,虽然大同的出租车司机水平极其有限,但靠哗众取宠说几句惊世之语来震憾外地朋友的心态我还是不太能理解。
其实想了解大同这座城市近年来的修复,不妨先看一下曾获金马奖的纪录片《中国市长》(也叫《大同》 ),当然,因诸多原因片子可能不太好找。
大同当年的修复,包括现在正在进行的,其实都遵循着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文物类古建筑遵循原工艺,商业类可以加混凝土等现代材料。所以大同各寺包括城墙的修复其实都是经过很严谨的设计和施工的(大同城墙的四个城门内别出心裁的设计容纳了四个用途不同的空间,有的成为了今天的博物馆,有的是美术馆等等,所以这四个场馆内的工艺是结合了混凝土,但十几年来一直被黑大同的网友认为整个城墙都是假城墙)。因为耿彦波他的初衷就是希望修复后的工程是可以传千秋的(事实证明耿带领下的修复都是严谨而认真的,比如王家大院就是在他带领下修复之后才对外开放的)。所以,即便是今天,如果去大同的老街巷去看正在修复的大同风格的民居群,你会发现全部是老工艺与旧形制。前几天我还去一路观摩,雕有各类装饰的精美垂花门以及门楣都在一寸寸的用木架支撑,用古法修复。
关于代王府,现今看起来很刺目,因为新和色彩艳丽吧!其实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代王府用蓝琉璃瓦,那是因为大同曾在代王府的遗址下挖出大量彩色琉璃瓦(大同因地质矿产等原因盛产琉璃瓦,是明清重要产地)。而其中95%都是孔雀蓝琉璃瓦,我们再将目光转向它对面的九龙壁,九龙壁就是上覆孔雀蓝琉璃瓦的原物。所以经过专家们的研究探讨,代王府采用了这种瓦色进行装饰。
至于代王府的重建,肯定是有一定的商业目的,当然不排除耿的文化报负,但代王府里所有建筑可完完全全是旧工艺纯砖纯木不用钉子来修建的,其中主殿中采用南非的巨大木材根根矗立,不由得让我想起十数年前大同 犹如一个巨大的木材厂,只要一去老城似乎就能闻到空气中好闻的木头香气。如有机会文主可以进去一览。相信你会明白它不是一时急功近利而胡乱作为的潦草之作。
之所以在文主的文章下面啰嗦了这么多,一是因为看到文主这么热爱古物与大同寺庙,由衷感到荣幸与高兴,同时也油然而出一种虽未谋面却如老友一般的信任感。大同古城的修复经历了太多,纪录片里耿最后默然的坐在一角说了一句:“大同已经过去了”以及,他在离开大同时坐在车里默默无言的挂泪两行,都让我觉得我有必要在这里留下一些文字,就象这么多年来,大同人一直似乎想对外界解释些什么,虽然语言很无力很苍白很辞不达意。
大同修复的五年,可谓于内于外都是风刀霜剑严相逼。除了一些人为因素,还包括最初一些媒体及文物爱好者因不了解实情而施加的巨大压力,因为重修=造假,这个词或者这个动作在中国太多地方都上演过,我们似乎无需辨认就可以断定这不是什么好事。而太多的人也参与到这道听途说的巨大洪流之中,包括各种旅游团的各种导游。甚至一点不夸张的讲,外地的导游对于大同的修复一脸不屑,似乎跟着骂了就能体现他们对于热爱古迹的立场。
华严寺有着辽代的寺基,金代的殿宇雕塑,明代的佛像以及清代的壁画等等等等。这是一座历经千年也修复了千年的古寺,如同中国的每一座老城,混杂着历史各段的味道。那,为什么这些瑰宝在今天的当下时代,就不可以再修复了呢?只要是遵循了原工艺原形制,我认为就是积极有益的修复,就应该提倡。否则,百年之后,我们所余几何?
建议文主可以在大同多走走,多看看,看得越多,就越能理解大同人对于这座老城的热爱,也更能明白我们是如何真实的希望用修复的手段留住那些历史。
2021年07月25日 01点07分
1
3,在 大同 ,我们在乘坐出租车,与司机聊天时,听到了他们对市政府修复 大同 古建筑、古城墙的不同的说法和评价,比较多的人认为,“修坏了”,拆了旧的,修了一些“假古董”。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参观游览过程中,我们细心地观察,哪些东西是老的,哪些东西是新的,新的又怎么样?我们打车去看砖雕五龙壁(很少见)时,司机师傅善意地提醒我们,都是新的,只有中间的那个龙是老的。
第三,在 大同 ,也确实有一些 新建 “假古董”, 比如 所谓的“代王府”,占地面积大,耗费资金多,琉璃制作,一眼望去,色彩绚丽而别扭,崭新“亮眼”无古意。我们参观了府门外的琉璃九龙壁,而没有进“代王府”。期间,我们听到了参观九龙壁的人包括一个导游讲解人员对“代王府”的批评。
以下是我如鲠在喉不得不吐的回复:
非常详尽认真的文字和图片,收藏了慢慢品。
作为一个大同人,其实对于大同城的修复也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但是想题外插一句,大同一些出租车司机的话真的只能一耳进一耳出。善化寺前照壁只有中间一条龙是真的?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客观讲,虽然大同的出租车司机水平极其有限,但靠哗众取宠说几句惊世之语来震憾外地朋友的心态我还是不太能理解。
其实想了解大同这座城市近年来的修复,不妨先看一下曾获金马奖的纪录片《中国市长》(也叫《大同》 ),当然,因诸多原因片子可能不太好找。
大同当年的修复,包括现在正在进行的,其实都遵循着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文物类古建筑遵循原工艺,商业类可以加混凝土等现代材料。所以大同各寺包括城墙的修复其实都是经过很严谨的设计和施工的(大同城墙的四个城门内别出心裁的设计容纳了四个用途不同的空间,有的成为了今天的博物馆,有的是美术馆等等,所以这四个场馆内的工艺是结合了混凝土,但十几年来一直被黑大同的网友认为整个城墙都是假城墙)。因为耿彦波他的初衷就是希望修复后的工程是可以传千秋的(事实证明耿带领下的修复都是严谨而认真的,比如王家大院就是在他带领下修复之后才对外开放的)。所以,即便是今天,如果去大同的老街巷去看正在修复的大同风格的民居群,你会发现全部是老工艺与旧形制。前几天我还去一路观摩,雕有各类装饰的精美垂花门以及门楣都在一寸寸的用木架支撑,用古法修复。
关于代王府,现今看起来很刺目,因为新和色彩艳丽吧!其实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代王府用蓝琉璃瓦,那是因为大同曾在代王府的遗址下挖出大量彩色琉璃瓦(大同因地质矿产等原因盛产琉璃瓦,是明清重要产地)。而其中95%都是孔雀蓝琉璃瓦,我们再将目光转向它对面的九龙壁,九龙壁就是上覆孔雀蓝琉璃瓦的原物。所以经过专家们的研究探讨,代王府采用了这种瓦色进行装饰。
至于代王府的重建,肯定是有一定的商业目的,当然不排除耿的文化报负,但代王府里所有建筑可完完全全是旧工艺纯砖纯木不用钉子来修建的,其中主殿中采用南非的巨大木材根根矗立,不由得让我想起十数年前大同 犹如一个巨大的木材厂,只要一去老城似乎就能闻到空气中好闻的木头香气。如有机会文主可以进去一览。相信你会明白它不是一时急功近利而胡乱作为的潦草之作。
之所以在文主的文章下面啰嗦了这么多,一是因为看到文主这么热爱古物与大同寺庙,由衷感到荣幸与高兴,同时也油然而出一种虽未谋面却如老友一般的信任感。大同古城的修复经历了太多,纪录片里耿最后默然的坐在一角说了一句:“大同已经过去了”以及,他在离开大同时坐在车里默默无言的挂泪两行,都让我觉得我有必要在这里留下一些文字,就象这么多年来,大同人一直似乎想对外界解释些什么,虽然语言很无力很苍白很辞不达意。
大同修复的五年,可谓于内于外都是风刀霜剑严相逼。除了一些人为因素,还包括最初一些媒体及文物爱好者因不了解实情而施加的巨大压力,因为重修=造假,这个词或者这个动作在中国太多地方都上演过,我们似乎无需辨认就可以断定这不是什么好事。而太多的人也参与到这道听途说的巨大洪流之中,包括各种旅游团的各种导游。甚至一点不夸张的讲,外地的导游对于大同的修复一脸不屑,似乎跟着骂了就能体现他们对于热爱古迹的立场。
华严寺有着辽代的寺基,金代的殿宇雕塑,明代的佛像以及清代的壁画等等等等。这是一座历经千年也修复了千年的古寺,如同中国的每一座老城,混杂着历史各段的味道。那,为什么这些瑰宝在今天的当下时代,就不可以再修复了呢?只要是遵循了原工艺原形制,我认为就是积极有益的修复,就应该提倡。否则,百年之后,我们所余几何?
建议文主可以在大同多走走,多看看,看得越多,就越能理解大同人对于这座老城的热爱,也更能明白我们是如何真实的希望用修复的手段留住那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