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大蜀
楼主
1983年,成都天回土门大队砖厂在取土时发现了巴蜀印章一枚。这枚
战国
时代的铜质印章直径外3.3厘米、内2.6厘米、厚0.6厘米、重40克。印章为圆形,背面为桥形钮, 钮正中有一小孔。正面纹饰:上为四指形,左右各有一竖,中部为一横,下部中间似山字形,左下侧有一小点,其纹饰内容至今未被破译,是研究我国巴蜀文化发展史珍贵的实物史料。



▲ 1983年天回出土巴蜀印章
巴和蜀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两个古老的部族和王国。巴蜀就其地域范围,传统的观念与看法主要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地区和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巴位于重庆一带,蜀位于成都一带。
1954年以后,在因宝成铁路建设所作沿线考古调查中,四川地区接连有印章出土,这些印章上面雕刻着文字一样的符号,考古界称之为“巴蜀印章”。巴蜀印章至今发现有二百余枚,分布在四川盆地周边。这些印章制作年代为春秋至西汉早期,以后突然消失,再不见踪影。

▲ 出土巴蜀印章分布图
巴蜀印章所用材质,目前已知以青铜为主,极少数为石质、骨质和琉璃质。青铜巴蜀印章是青铜器中的小不点,大似铜钱,小如纽扣,轻的一两克,重者十余克。而同为青铜器的司母戊鼎,重达好几百公斤,可铸造数以万计的巴蜀印章。

▲ 小巧精致的巴蜀印章
巴蜀印章器形精巧,有圆形、方形、矩形、半圆形、山月形等,形态不一。印纽也非同一般,有鼻纽、鋬纽、觹(鹰嘴)纽、鸟首纽等,趣味生动。印台多扁薄圆形,还有覆斗方形、亭台形、圆柱形等,少数高等级墓葬出土铜印带印套。



▲ 形态不一的巴蜀印章
巴蜀印章的作用至今未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印章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巴蜀印章的出土,有特点也有规律。其一,多为土坑船棺墓,墓主具有较高身份。其二,印章多携带在主人脖颈和腰上,为主人所钟爱重视。其三,出土所在大多都是巴蜀重镇。



▲ 巴蜀印章拓片
最让人称奇的是印面上那天书般有章可循又似无规律可言的符号,考古学家称之为“巴蜀图语”。考古学家把在四川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的神秘图案和青铜戈上发现的戈文也称为“巴蜀图语”。这些蕴藏着丰富的形制、玄妙的纹饰的图语,成为观看古蜀文明的窗口。

▲ 战国铜戈上的虎纹(四川博物馆藏)

▲ 战国铜器上的水陆攻战纹(成都百花潭出土)
西汉史学家扬雄在《蜀王本纪》曾记载“是时人萌(民)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认为古蜀人不认识字。在巴蜀图语被发现之前,考古界曾一度认为古蜀文明没有文字。

▲ 巴蜀图语
那巴蜀图语到底是古蜀文字还是装饰性的符号?典型的巴蜀图语是虎纹、手心纹和花蒂纹等,由于其形状非常像装饰性的符号,一开始并没有被看作文字。当越来越多的类似符号被发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这就是巴蜀古族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族徽、图腾或宗教符号,是一种象形文字,是巴蜀文字的雏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种未破译的公元前的古汉字。
有考古学家认为,巴蜀文字发源于蜀,后来传播到川东地区,成为巴蜀地区通用的文字。据推断其产生的年代大概是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已发现的巴蜀图语超过200多种,九成以上是刻在铜兵器上的,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西周到公元前1世纪西汉,前后延续达800年之久。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战国墓里出土的巴蜀印章中,不少除了巴蜀图语,还有汉字。这表明从殷周到战国时代,蜀地在使用自己文字的同时,也在使用中原文字。有专家认为,秦灭蜀之后,巴蜀文字仍然继续流传,直至汉初,巴蜀文字仍屡屡见到。到了汉朝中叶以后,巴蜀文字作为一个文字系统,才逐渐归于寂灭。

2021年06月03日 10点06分
1
战国
时代的铜质印章直径外3.3厘米、内2.6厘米、厚0.6厘米、重40克。印章为圆形,背面为桥形钮, 钮正中有一小孔。正面纹饰:上为四指形,左右各有一竖,中部为一横,下部中间似山字形,左下侧有一小点,其纹饰内容至今未被破译,是研究我国巴蜀文化发展史珍贵的实物史料。




巴和蜀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两个古老的部族和王国。巴蜀就其地域范围,传统的观念与看法主要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地区和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巴位于重庆一带,蜀位于成都一带。
1954年以后,在因宝成铁路建设所作沿线考古调查中,四川地区接连有印章出土,这些印章上面雕刻着文字一样的符号,考古界称之为“巴蜀印章”。巴蜀印章至今发现有二百余枚,分布在四川盆地周边。这些印章制作年代为春秋至西汉早期,以后突然消失,再不见踪影。


巴蜀印章所用材质,目前已知以青铜为主,极少数为石质、骨质和琉璃质。青铜巴蜀印章是青铜器中的小不点,大似铜钱,小如纽扣,轻的一两克,重者十余克。而同为青铜器的司母戊鼎,重达好几百公斤,可铸造数以万计的巴蜀印章。


巴蜀印章器形精巧,有圆形、方形、矩形、半圆形、山月形等,形态不一。印纽也非同一般,有鼻纽、鋬纽、觹(鹰嘴)纽、鸟首纽等,趣味生动。印台多扁薄圆形,还有覆斗方形、亭台形、圆柱形等,少数高等级墓葬出土铜印带印套。




巴蜀印章的作用至今未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印章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巴蜀印章的出土,有特点也有规律。其一,多为土坑船棺墓,墓主具有较高身份。其二,印章多携带在主人脖颈和腰上,为主人所钟爱重视。其三,出土所在大多都是巴蜀重镇。




最让人称奇的是印面上那天书般有章可循又似无规律可言的符号,考古学家称之为“巴蜀图语”。考古学家把在四川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的神秘图案和青铜戈上发现的戈文也称为“巴蜀图语”。这些蕴藏着丰富的形制、玄妙的纹饰的图语,成为观看古蜀文明的窗口。




西汉史学家扬雄在《蜀王本纪》曾记载“是时人萌(民)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认为古蜀人不认识字。在巴蜀图语被发现之前,考古界曾一度认为古蜀文明没有文字。


那巴蜀图语到底是古蜀文字还是装饰性的符号?典型的巴蜀图语是虎纹、手心纹和花蒂纹等,由于其形状非常像装饰性的符号,一开始并没有被看作文字。当越来越多的类似符号被发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这就是巴蜀古族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族徽、图腾或宗教符号,是一种象形文字,是巴蜀文字的雏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种未破译的公元前的古汉字。
有考古学家认为,巴蜀文字发源于蜀,后来传播到川东地区,成为巴蜀地区通用的文字。据推断其产生的年代大概是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已发现的巴蜀图语超过200多种,九成以上是刻在铜兵器上的,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西周到公元前1世纪西汉,前后延续达800年之久。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战国墓里出土的巴蜀印章中,不少除了巴蜀图语,还有汉字。这表明从殷周到战国时代,蜀地在使用自己文字的同时,也在使用中原文字。有专家认为,秦灭蜀之后,巴蜀文字仍然继续流传,直至汉初,巴蜀文字仍屡屡见到。到了汉朝中叶以后,巴蜀文字作为一个文字系统,才逐渐归于寂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