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aipei
楼主
转自天涯作者:错错错cuocuocuo 提交日期:2005-12-25 10:12:00 错错错 2005.12.25 无法战胜电影的魔力,在一个公事扎堆的周六,一大早起床借着办公车领着司机走进搜秀影城。面对《情癫大圣》和《千里走单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对于《无极》的失望已用文字表达,而被港片迷赞誉的“葡萄”新作《情癫大圣》的预告片中过滥的特效推彻浇灭了心中的热情,经历了《十面埋伏》大屏幕前的“灾难”,老谋子艺术回归之作《千里走单骑》自然是不二的选择。 观完《无极》带着一种失落的心情走出影院,看罢《千里走单骑》萦绕心头的则是思索与满足。恰远方喜好电影的朋友发来祝贺圣诞快乐的短信,在同祝佳节愉快的同时不忘送去自己的观感:刚刚看完《千里走单骑》,老张没有丢掉艺术片的造诣,值得一看。 这个“观感”可以说是对于《千里走单骑》的总体评价,“没有丢掉”并不是指最高水准,“值得一看”是内心对优秀艺术片固有的支持。经过二十年的磨砺,年过半百的张艺谋新作《千里走单骑》不同于早期的《红高梁》和《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情感基调上更接近《我的父亲母亲》,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在整体上与《活着》甚至《一个都不能少》有所差距。然而,《千里走单骑》本身的四大回归和三大亮点,使得这种“差距”并不影响我把它作为本年度华语影坛最好的电影。 从主题上来看,张艺谋回到了人文关怀的轨道上来。作为赢得最多国际荣誉的中国导演,张艺谋在新世纪闯进商业片的潮流之中,以自己用艺术片积攒的信誉与绚丽夺目的场面,开创了一条中国商业大片的道路,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艺谋在为中国商业片努力的过程中,令人遗憾地丢掉了他最擅长历史反思与人文关怀。七国争雄的年代,华夏大地并不存在大统一的思想,各国侠士各为其主,《英雄》偏偏让民间的义士放弃刺秦,令数千年的侠义精神迷失,被认为是一部“反人类”、“反历史”的苟合之作;《十面埋伏》更是穿上一袭华美的服饰,演绎出一段三日的“移情别恋”,从主题的层面落入恶俗的境地。正因如此,两部中国商业大片令张艺谋口水“满身”。在《千里走单骑》中,我们看到张艺谋杀出一个漂亮回马枪。影片讲述父亲高田与儿子由隔阂到合解的故事,以父亲为了满足儿子心愿,不远千里来中国云南丽江拍摄民间傩戏为主线,注入纯粹的亲情、浓浓的乡情、淡淡的民族情以及深刻的社会思考,倡导人们揭下戴在脸上的“面具”,进行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 从人物形象来看,张艺谋回到了“一根肋”的模式上来。“一根肋”的人物形象是张艺谋对中国电影的一个贡献,是对中国国民性格的一种发掘。在《秋菊打官司》中,秋菊孜孜以求、百折不屈图的就是“讨个说法”,加上导演纪实般的影像冲击力,赢得了大众认可。在《一个都不能少》中,魏敏芝继承了秋菊的形象,并将之放大,更加真实化,她不顾一切只身一人跑到县城“痴心不改”地寻找一个失学儿童,那种倔强、执拗、朴实的形象与《愚公移山》中的老叟有几分相似,代表了一种华夏民族固有的文化身份特征。《千里走单骑》中的主角高田虽然是一个日本人,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父亲,影片要表现的是普天下具有同一性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如果选择一个韩国、印度等其它国家的演员,将作为地点的“日本”进行“换位”,影片主题不受任何影响。很明显,高田的形象与秋菊和魏敏芝一脉相承。虽然有邱林等热心人的帮助,但高田的中国之行依旧异常坚难,在一个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他国异乡,为了完成儿子的心愿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像的精力与心血。专业反译蒋雯调走后,就采取先记录再通过手机进行交流的方式,进不了监狱拍片就通过录像表达自己的心思与感谢。 从影片风格来看,张艺谋回到了纪实的路线上来。因为有侯孝贤和贾樟柯运用纯熟的“长镜头”,纪实并不是张艺谋引人注目的特点,但又是不得不提的一位。《一个都不能少》中那种真事真人真演着实让人惊叹了一回。《千里走单骑》改编自一个真人真事,除了高仓健一个专业演员外,其他主要角色都由非专业演员出演,而且是本人饰演本人,再一次回到《一个都不能少》的纪实路线上。纪实的风格让影片的故事显得极为真实,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真情流露,对白真切实在。部分桥段虽有笑场,但完全合情合理。譬如,邱林与村主任之间有关翻译问题的“争吵”是乡村最为常见的事情,笑声来源于城市人对乡村的陌生。此刻的笑场,更多的是让我想起了《饮食男女》中朱老先生宣布自己婚事的场景。
2005年12月25日 03点1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