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孙权不肯下本,不愿意冒主力决战的风险。
虽然江东士族有一定阻力,荆州方向陆逊四次北伐成果不过一个县(
![[滑稽]](/static/emoticons/u6ed1u7a3d.png)
),可是青龙二年,蜀吴共同出兵伐魏这次良机被放弃了,“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这次的攻势合肥方向孙权拿出了“十万”兵力,【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孙权认为判定曹叡主要会对付诸葛亮,而不是自己,所以3路出兵的另外两路实力很少,自己这路准备拿合肥,结果没想到曹叡居然直接来打自己
![[滑稽]](/static/emoticons/u6ed1u7a3d.png)
,孙权便慌忙放弃任何和魏军主力的周旋,火速撤兵了~~
后世只得用“权走亮胆破”来给孙权贴贴金,但“权走亮胆破”后蜀汉军依旧在五丈原上好好的……魏廷又加派了辛毗去节度诸军防止出战……
另一个更明显的是曹叡死后的四路北伐,零陵太守殷礼建议出大军,认为现在机会难得,并警告如果不动用主力不仅无获反而会亏本,孙权不纳。这次在淮南吴军没再走合肥,而是经皖城去寿春南部,达到了突袭的效果,但兵力不足无法取得一城一地,虽对魏基建造成了破坏,但吴军自己全琮大败,朱然被破(《晋书》中“斩获万余”的记载不便评价,但朱然败了总没错),另外两路成果不怎么样。
此战役对荆州和淮南的局势的影响极为有限,反而在孙吴内部,因论功争端,全绪、全端的封赏低于张休、顾承(认为阻拦敌人断后,比破坏粮仓水利更加重要),导致全琮与顾谭(顾承的哥哥)之间产生了相当的矛盾和怨恨,进一步牵扯到日后的zheng局。
因“石亭保守、合肥速退、不纳殷礼之言”这三事为人熟知,所以孙吴(权)就被打上了“不肯北伐”的标签。除了上述两战,孙权自将,攻击江夏等地的那次(“吴王闻魏有大丧,秋,八月,自将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 黄初七年八月:“吴将诸葛瑾、张霸等寇襄阳,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讨破之,斩霸;征东大将军曹休又破其别将于寻阳。论功行赏各有差。”)没有强攻石阳,毫无“激战”的感觉,孙权本部兵力也没有记载,而诸葛瑾张霸的兵力应该也不足,魏中军救援荆州道路便捷,又有曹休司马懿文聘这样的名将,这种程度的攻势想占领襄阳或者全取江夏未免也太没诚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