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0
公民唐国公
楼主
齐家文化所见塞伊玛-图尔宾诺铜器与早期文化交流
陈亚军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从齐家文化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铜器有倒钩矛、空首斧、弧背刀、骨柄铜刀、铜牌饰等,这些铜器并非是直接输入品,而是本土独立制作的模仿品。这些文化因素的输入与强大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东扩密切相关。
[关键词]齐家文化;塞伊玛-图尔宾诺铜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8)04-0076-06
[DOI]10.16783/j.cnki.nwnus.2018.04.010
一、前言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Seima-TurbinoCulture)是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的青铜文化之一[1],发源于阿尔泰山地区,横跨欧亚草原,东起南西伯利亚,经乌拉尔山,西至乌克兰草原,南界大致在中国西北,有研究称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2](PP.59-112)。主要发现集中在塞伊玛和图尔宾诺两个墓地,塞伊玛墓地位于俄罗斯奥卡河左岸,经过1912-1929年间的数十次考古发掘,共发现青铜器112件。图尔宾诺墓地位于俄罗斯卡马河右岸,研究者一般将其分为Ⅰ区、Ⅱ区,其中Ⅰ区发现墓葬200余座,出土器物3128件,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最大的墓地;Ⅱ区出土青铜刀、斧、软玉环和燧石等[3](PP.2-5)。另外还有列什诺耶、罗斯托夫卡等20余处墓地,大多集中在西西伯利亚的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中游地区[4]。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典型铜器有倒钩矛、空首斧、弧背刀、马头刀、铜匕、环形饰品、鱼钩等,大部分采用锻造工艺制成,少部分为铸造[5]。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自发现以来,对其年代的认识分歧较大,大多数学者认为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起源于公元前三千纪末期[6](PP.33-34),美国学者LousiaG.Fitzgrald-Hunter则认为在公元前二千纪初期[7]。俄罗斯学者切尔内赫依据C14数据定在公元前22—前18或17世纪[3](PP.168-251)。邵会秋和杨建华则提出流行年代应该在公元前16—15世纪,形成年代或许更早一些[8](PP.73-92);高江涛认为应在公元前2000-1600年,盛行年代则在前1900-1700年[9]。
中国境内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就其来源和传布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齐家文化是西北地区早期青铜文化之一,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大量考古发现为探索早期冶金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齐家文化发现铜器与欧亚草原文化关系密切的共识已得到基本认同,其中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就齐家文化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铜器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二、齐家文化所见塞伊玛-图尔宾诺铜器
齐家文化发现铜器共计140余件,其中可以确定属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有铜矛、铜斧、弧背铜刀、骨柄铜刀、铜牌饰、铜锥等(图一)。
(一)铜矛
共3件。沈那遗址发现了一批极为重要的齐家文化遗物,其中铜矛的刃部呈蕉叶状,叶尖浑圆,中部有脊,脊两侧有翼,呈片状,銎部较宽,下部饰三道凸弦纹,在刃和銎的结合处有一倒钩,发现时銎部有柲的残留,刃部长61.5、宽19.5厘米[10](PP.240-241)。1993年,青海大通县朔北藏族乡永丰村的村民在河道挖沙时发现一件铜矛,后被当地文物管理所征集[11],这件铜矛呈蕉叶形,矛头中部起脊,刃部有棱,横截面为橄榄形,銎部下端饰两道凸弦纹,底部有一圆形穿孔,倒钩的一侧有一耳,一面扁平,一面凸起[12]。甘肃省博物馆藏有1件塞伊玛-图尔宾诺倒钩矛,矛头圆盾,倒钩部分有系耳,长30厘米。
(二)铜斧
共3件。齐家坪遗址出土1件,长方形銎,器身厚重,斧身附双耳,銎口饰有凸棱[13],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岷县杏林遗址出土1件,红铜铸造,刃部锋利,有缺口,口部有一小耳,长13、宽5、厚11厘米[14]。青海化隆下半主洼墓地也出土1件[15]。

2021年05月09日 12点05分
1
陈亚军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从齐家文化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铜器有倒钩矛、空首斧、弧背刀、骨柄铜刀、铜牌饰等,这些铜器并非是直接输入品,而是本土独立制作的模仿品。这些文化因素的输入与强大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东扩密切相关。
[关键词]齐家文化;塞伊玛-图尔宾诺铜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8)04-0076-06
[DOI]10.16783/j.cnki.nwnus.2018.04.010
一、前言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Seima-TurbinoCulture)是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的青铜文化之一[1],发源于阿尔泰山地区,横跨欧亚草原,东起南西伯利亚,经乌拉尔山,西至乌克兰草原,南界大致在中国西北,有研究称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2](PP.59-112)。主要发现集中在塞伊玛和图尔宾诺两个墓地,塞伊玛墓地位于俄罗斯奥卡河左岸,经过1912-1929年间的数十次考古发掘,共发现青铜器112件。图尔宾诺墓地位于俄罗斯卡马河右岸,研究者一般将其分为Ⅰ区、Ⅱ区,其中Ⅰ区发现墓葬200余座,出土器物3128件,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最大的墓地;Ⅱ区出土青铜刀、斧、软玉环和燧石等[3](PP.2-5)。另外还有列什诺耶、罗斯托夫卡等20余处墓地,大多集中在西西伯利亚的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中游地区[4]。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典型铜器有倒钩矛、空首斧、弧背刀、马头刀、铜匕、环形饰品、鱼钩等,大部分采用锻造工艺制成,少部分为铸造[5]。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自发现以来,对其年代的认识分歧较大,大多数学者认为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起源于公元前三千纪末期[6](PP.33-34),美国学者LousiaG.Fitzgrald-Hunter则认为在公元前二千纪初期[7]。俄罗斯学者切尔内赫依据C14数据定在公元前22—前18或17世纪[3](PP.168-251)。邵会秋和杨建华则提出流行年代应该在公元前16—15世纪,形成年代或许更早一些[8](PP.73-92);高江涛认为应在公元前2000-1600年,盛行年代则在前1900-1700年[9]。
中国境内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就其来源和传布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齐家文化是西北地区早期青铜文化之一,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大量考古发现为探索早期冶金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齐家文化发现铜器与欧亚草原文化关系密切的共识已得到基本认同,其中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就齐家文化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铜器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二、齐家文化所见塞伊玛-图尔宾诺铜器
齐家文化发现铜器共计140余件,其中可以确定属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有铜矛、铜斧、弧背铜刀、骨柄铜刀、铜牌饰、铜锥等(图一)。
(一)铜矛
共3件。沈那遗址发现了一批极为重要的齐家文化遗物,其中铜矛的刃部呈蕉叶状,叶尖浑圆,中部有脊,脊两侧有翼,呈片状,銎部较宽,下部饰三道凸弦纹,在刃和銎的结合处有一倒钩,发现时銎部有柲的残留,刃部长61.5、宽19.5厘米[10](PP.240-241)。1993年,青海大通县朔北藏族乡永丰村的村民在河道挖沙时发现一件铜矛,后被当地文物管理所征集[11],这件铜矛呈蕉叶形,矛头中部起脊,刃部有棱,横截面为橄榄形,銎部下端饰两道凸弦纹,底部有一圆形穿孔,倒钩的一侧有一耳,一面扁平,一面凸起[12]。甘肃省博物馆藏有1件塞伊玛-图尔宾诺倒钩矛,矛头圆盾,倒钩部分有系耳,长30厘米。
(二)铜斧
共3件。齐家坪遗址出土1件,长方形銎,器身厚重,斧身附双耳,銎口饰有凸棱[13],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岷县杏林遗址出土1件,红铜铸造,刃部锋利,有缺口,口部有一小耳,长13、宽5、厚11厘米[14]。青海化隆下半主洼墓地也出土1件[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