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自有美景 蜀中自有美景
关注数: 32 粉丝数: 145 发帖数: 20,364 关注贴吧数: 24
文献中关于三星堆及古蜀历史的记载 1、五城十二楼、昆仑宫、昆仑三角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403~其,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旧题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昆崚丘,昆仑山也。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东去岸十三万里,有弱水,周匝绕山,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大阔之井,西南近承渊之谷。此四角大山,寔昆仑之支辅也。积石圃南头,昔西王母告周穆王云,去咸阳四十六万里,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广万里,形如偃盆,下狭上广。故曰昆仑山有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星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处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似如一。渊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烛日晖,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真官仙灵之所宗。 《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四 -道部十六 又曰:昆仑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星,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上有玉楼十二,景云映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治所,真官仙灵之所宗。 昆仑三角指的就是三星堆古城、宝墩古城、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
人皇伏羲女娲建立的古蜀文明 一、蜀都 《华阳国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 这里人皇居中州,管制八个辅州,所以“人皇中州”就是“蜀都”,在其它八个辅州中拥有领导权。 人皇九州=四海+西域 《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河图括地象》:“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有君长之。” “四海”的地理范围就是《混一图》系列地图绘制的范围。《五帝本纪》记载以“崆峒”为界,《大越史记全书》:“黄帝时以交趾界于西南”。就是说“崆峒以西”,“交趾以北”就是四海之一的“西海”,即周人所说的“西土”,也就是人皇九州的“中州”,即“蜀都”的地理范围。 “蜀都”不是指某个城市建成区,而是指一个地域广大的行政区。《太平御览》“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这4000年都称为“蜀”,所以“蜀都”是泛指这4000年期间的“首都”。当然帝王有具体办公的城市,所以又有“都城”。按一个都城使用200~500年,没有十几个也应该有七八个。成都附近只有3个(这里指昆仑三角,不含成都),其它的在邻省,个别在境外。不同时期,蜀都行政区的地理范围不一样大。 扬雄《蜀都赋》:“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左思《蜀都赋》:“于前则跨蹑犍牂,枕倚交趾。经途所亘,五千余里。。。于后则却背华容,北指昆仑。” 《史记》:“邛都最大”。 《河图括地象》:“昆仑之虚,下洞含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这里“下”是成都平原古地名,即《蜀王本纪》提到的“汶山下邑”,《山海经》提到的“下地、下国、帝之下都”。“洞”指四川盆地。“含石”指湖北石家河,笔者认为这里应该是“含右”,指湖南湖北地区。 《河图括地象》:“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这里应该是“赤县+神州”,“神州”是简称,因为人皇九州之一东南那个州也叫神州。昆仑、神州都是蜀都的别称。 《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交趾是今越南,幽都在陕甘一带(应该是今甘肃庆阳南佐遗址),旸谷是今珠江口,三危即黑水。这个地理范围就是“赤县+神州”。 “武都”即周武王的首都,也是西周的首都“丰镐”。“丰”即流黄酆氏之国,即成都平原,也叫“下”,即周人迁岐下的“下”。所以成都平原指关中平原之间叫“武都”,西安附近叫“武功”,即纪念周武王功绩的地方。成都南叫“武阳”,即武都的南部。今甘肃陇南武都区、四川绵阳武都镇还保留有“武都”二字。 所以从以上记载来看,先秦以前的“首都”不是指某个方几里的城市建成区,而是指一个地方几百里或地方几千里的“行政区”。“西周王畿方千里”,就包含宗周、岐周、成周三个主要城市。古地名中带“都”字的都在“蜀都”这个地理范围,也就是黄河至骆越之间地方五千里的地区。包含三皇的都邑或家乡。 所以“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三代”指“三皇”,“河洛之间”指黄河至骆越之间。因三皇都称为“天帝”,“天府”即“天帝的首都”。地皇燧人氏的天竺称为“西天”。
解开古蜀之谜的关键就是“蜀都”这个词,有蜀国就有蜀都。以前多数人认为三星堆就是古蜀国了,但是当你了解“蜀都”以后,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认知。 按照《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就是说人皇伏羲建立的蜀国。又载“《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 就是说人皇有兄弟九个人,分管九个囿,这就是“古九州”的来历。其中人皇居中州,中州管辖其它八个州。中州就是蜀都,是以“州”为单位的,而不是城市。 其它文献中关于蜀都的记载也是相互佐证的。西汉扬雄《蜀都赋》中“蜀都之地,古曰梁州”,梁州的范围在《禹贡》中有记载,除了“华阳黑水”间,还提到“潜”,这个“潜”就是今天湖北潜江。就是说古梁州的范围是东到湖北潜江和湖南洞庭湖,西到云南丽江,北到华山,南到交趾。一般一个长期封闭的文化环境,会逐渐形成统一的方言,这个范围正好与西南官话区重叠。下图为西南官话区分布图。在西晋左思的《蜀都赋》中,同时提到成都和蜀都,显然蜀都和成都是不同概念。历史悠远,地理范围在不同时期也随着变化。可能在帝江时期,开始称为“邛都”,所以在《史记》中记载为“邛都最大”。所以邛都不是指西昌,也不是宜宾的某个城市,而是与蜀都重叠的“州”。成都大邑县名称的来历就是“其邑广大”,能用“广大”形容的应该不是某个城市,这个“邑”除了蜀都,没别的能用“广大”形容。 西方为何称中国为“China”?可能就来自“邛崃”的音译。《史记》中记载张赛出使西域,见到蜀布邛竹杖,蜀和邛都与古蜀国的首都有关,并在先秦以前就与西域有贸易往来,邛崃的发音也是接近“China”的。 蚕丛与人皇伏羲是同一个人,因为文献记载人皇是古蜀开国之君,蚕丛又是古蜀第一个王,两者只能是同一个人。“丛”是成都一带的古地名,比如开明王就叫“丛帝”。“蚕”是“天+虫”的合字,也有一些异体字是“神+虫”的写法。所以蚕丛跟桑蚕文化无关,天虫的意思就是指“龙”。“蜀”字就是指眼睛特别的蚕丛。从金文甲骨文看,“巴”字和“蜀”字应该是同一个字,“蜀”字多了一个“乘两龙”(也就是蜀字中的“虫”),然后简化成一个“虫”。 《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引《蜀王本纪》云:"从 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也就是距今6000年左右。那么李白《蜀道难》中“四万八千”的记数单位应该就是“月”了。6000年前的蚕丛都邑在哪?目前考古遗址中也就湖南城头山古城遗址比较符合。前面讲了梁州范围,湖南城头山遗址的年代和规模都是比较符合的。人皇伏羲在湖南,那么马家窑南下文化一定是女娲一族。甘肃天水与四川天全两个地名都是与女娲传说有关的。复旦大学分子人类学:距今6000年左右有一次人口大增长时期,汉藏语系假说:汉语在约6000年左右从汉藏语系中分离出来。 成都平原古地名也叫“下”,《蜀王本纪》中就提到“下邑”。《山海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约距今4600年帝俊时期,派大羿在大邑高山古城遗址建立下国。约距今4500年,帝江从石家河(应该是神农都邑,因为附近就叫神农架,帝俊可能就是神农)迁都宝墩,所以宝墩一带叫江源,宝墩古城应叫“穷桑”或“空桑”,帝江应为帝“工”,是共工的祖先。所以宝墩周围很多地名中含有“工”字,比如“江”字。“邛”字是“工+邑”的合字。距今约4300年,黄帝夺权,始都穷桑。《华阳国志》中也记载黄帝支庶都居住在巴蜀地区。穷桑又叫空桑,空=穴+工的合字,穴也是成都平原古地名,《山海经》就记载西王母居穴处,不应该理解为洞穴。那么“穷”字应理解为躬身朝拜的地方。 黄帝与孙子颛顼的年代一般不超过50年,所以也是在距今4300年左右,发生地震大洪水,穷桑帝颛顼避灾迁都黄河流域。居今4100年,大禹治水结束,建都西羌阳城,迁都三星堆。所以在大洪水期间,蜀都范围内应该没有都城。从地形看古青衣江应从雅安直接流向宝墩古城,所以“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工程应该是改道雅安到乐山的青衣江,因为这样分流才能减少宝墩古城的洪水危害。 三星堆在《山海经》中记载为“帝之下都”,蜀都记载为“方圆八百里的昆仑虚”。三星堆二期应该就是先秦文献中记载的“禹都西羌阳城”。启在中原称帝,但是伯益在三星堆继承大禹的帝位,所以四川叫益州。三星堆第8个符号,也就是有纹饰的玉璋上的梯形符号可能就是“益”字,与金文甲骨文一样,表示“水从盛器中溢出”。 三星堆三期应该是柏灌时期,暂时还没有发现文献中记载柏灌,可能在其它文献中是另一种称呼。大量象牙的出现就在三期,这种象牙没有经过加工成其它形状的物品,是直接用于祭祀。 三星堆在距今3200年解体,其中一支迁往宝鸡。文献记载“周先祖从梁山止岐下”。梁山就是梁州,看看宝鸡一带商末周初的遗址,比如弓鱼国墓地,就来自成都平原,与宝鸡一带三四千年前的土著是有区别的。另一支应该迁往越南建立了大越国。而金沙遗址从方位和年代看,就是周穆王拜访的西王母国。西王母国应理解为西王的母国,“西王”是黄帝之妻“西陵氏”,“母国”有祖国、宗主国的意思,也有母系族系的意思。也就是三星堆里最尊贵的族系,从金山遗址的蛙形金箔看,可能跟女娲一族有传承关系,因为在马家窑彩绘陶上就出现过蛙的符号。 西周之后成都平原发生大洪水,在西昌和云南一带流传一个传说,就是由于地震邛都沉入湖底,现在看来就是指金沙遗址。 三星堆解体后分裂成若干小国,成都平原只是沿用“蜀”的地名,这是我们把古蜀当成小国的原因。 后来鳖灵治水得陆。。。古蜀史前历史大致就是这样的。上图为玉璋出土地点分布图,证明九州存在过。而先秦文献中的夏商周的疆域远没有这么大。 一篇《三星堆、殷墟的特殊铅来源之谜或已解开,新的挑战又开始了》的文章中指出青铜器中高放射特殊铅矿的来源,特殊铅来自南阳盆地北沿的铅矿。三星堆周围没有铜矿和铅锡矿,需要“集九州之金”铸造青铜器,并且百分百的使用这种铅,江西大洋洲遗址也使用这种铅。而近在咫尺的殷墟却很少或不用这种特殊铅。那么使用特殊铅的地区可能属“蜀”,秦岭大别山可能就是商和蜀的南北分界线。
古蜀王朝,距今6000年 按《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这就说明“蜀”是人皇建立的王朝。又载“人皇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也就是说“九州”是“蜀王朝”的九个行政区,兄弟九人分别管理,这也是绵阳九皇山的传说。又载“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就是说“中州”是首都,管理其它八个州。首都就是“蜀都”。在扬雄的《蜀都赋》中“蜀都之地古曰梁州”,这就肯定了首都是以整个“州”为范围的,蜀都就是“中州”,是自古以来唯一一个以“州”为首都的。古蜀九州就是中华古九州。 所以现在我们说的四川这个“蜀”,仅仅是蜀王朝的“首都”。大邑这个地名在《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遂以为名。”这个“邑”指的就是“蜀都”。《山海经》中的“都广之野”的“都”也是指“蜀都”。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五千余里”。西汉扬雄《蜀都赋》“蜀都之地,古曰梁州”。《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一句话:“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司马迁应该混淆了“邛都”和“蜀都”。这些文献都相互佐证了蜀都。 李白《蜀道难》中蚕丛四万八千岁,《三皇本纪》中人皇合四万五千六百年,《蜀王本纪》中积三万四千岁。笔者认为这里的计时单位应该是“月”,换算以后加上作者年代,距今五六千年。与《华阳国志》中记载的三四千岁相接近,也与四川盆地边缘山区考古遗址中的年代吻合。按文献记载的梁州范围,大致应在陕西华山与云南丽江之间、青海昆仑山脉以南至湖南洞庭湖之间。这个范围内有很多超过6000年的文化遗址,比如马家窑遗址、城头山遗址。复旦大学的分子人类学也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人口有快速增长。汉藏语系假说(无论西南说还是北方说)也是证明在6000年左右汉语开始扩散。这都说明在距今6000年左右存在一个大统一的时代。 从全国史前遗址文化分期来看,在距今4300年确实发生了大事。很多遗址在这时消亡,同时又有很多新文化遗址出现,一条整齐的分界线,都是在距今4300年左右。按文献记载,共工怒触不周山事件可以理解为一次五千年一遇的超级大地震,之后泥石流堰塞湖引发大洪水。洪水水源应在今青海昆仑山山脉以南,在明朝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上标注为“加湖”。也就是说黄河长江和黑水水系均发生大洪水,历时两三百年。《帝王世纪》:“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可能就是因为躲避地震洪水迁都。所以在成都平原距今4300~4100年间没有都城,只有一些小城。这段时期的都城应该在黄河边,《山海经》中记载为“帝之密都”。 中华古九州就是古蜀人皇九州,这就解释了大禹治水九州是职责所在,帝禹重分天下九州是权利所在。大禹只是古蜀帝王系列中的一员,从《山海经》看,有很多帝王。中原从黄帝算起,至夏启称帝之间只经历了五个帝,所以“五帝”只是从中原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只有中原经历了夏商,中原之外仍然是古蜀,玉璋出土地点分布图可以证明这一点,殷墟甲骨上也有很多与“蜀”的交战记录。大禹之后由伯益继承帝位,一直延续到距今3200年前三星堆王朝的解体。金沙只是三星堆的一个分支,其它的分支还有宝鸡、越南等。从三星堆的文物看,几乎包括了当时九州范围内的所有文化类型。也就说三星堆的主人才是古九州的真正主人。按照城墙年代大致推测一下,石家河遗址距今4600年--炎帝神农氏,宝墩遗址距今4500年--炎帝共工氏和黄帝轩辕氏(穷桑),三星堆遗址距今4100年--大禹伯益都城(西羌阳城)。 三星堆在《山海经》中记载为“帝之下都”,“下”是成都平原古地名。在《蜀王本纪》中就提到“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也就是以前我们把这个“下”当做方位词理解,现在看来“下”是一个地理名词。也就是说大禹应该是“下禹”,传到中原以后,可能觉得“下”有贬义的意思,或者其它原因,把“下”字改为“夏”字。 这样看来,古文献中记载大禹之前的中国历史,实际上就是古蜀历史。大禹死后,帝位传给伯益,所以四川才称为“益州”。而夏后启不服伯益,在中原自立为帝。所以中原从黄帝算起只经历了五个“帝”,才有五帝传说,而《山海经》中却记载了很多帝。也就是说只有中原经历了夏商,而三星堆一直延续到距今3200年。距今3200年后,三星堆解体分裂成若干小国。其中一支迁往金沙遗址,一支迁往西岐,后来统一中原建立周朝。还有一支去了越南,建立了雄王时代。也就是说从夏启在中原建立“家天下”以后,古蜀九州王朝逐步开始分裂。导致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文明多元,满天星斗”的错误观点。 从以上内容看,古蜀王朝才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和中原对历史的浮夸,古蜀王朝被人遗忘。随着这些年的考古发掘不断增多,目前最急迫的问题是缺少关于古蜀王朝研究的学术文章。而“蜀都”这个词就是解开中国史前历史的钥匙,古蜀王朝应在距今6000年左右,之后的历史都是围绕古蜀九州的历史。
古蜀文明--中华第一个王朝 按《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这就说明“蜀”是人皇建立的王朝。又载“人皇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也就是说“九州”是“蜀王朝”的九个行政区,兄弟九人分别管理,这也是绵阳九皇山的传说。又载“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就是说“中州”是首都,管理其它八个州。首都就是“蜀都”。在扬雄的《蜀都赋》中“蜀都之地古曰梁州”,这就肯定了首都是以整个“州”为范围的,蜀都就是“中州”,是自古以来唯一一个以“州”为首都的。古蜀九州就是中华古九州。 所以现在我们说的四川这个“蜀”,仅仅是蜀王朝的“首都”。大邑这个地名在《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遂以为名。”这个“邑”指的就是“蜀都”。《山海经》中的“都广之野”的“都”就是指“蜀都”,“都广之野”并不是“广都”之野,它应包含梁州以内的更多平原。 李白《蜀道难》中蚕丛四万八千岁,《三皇本纪》中人皇合四万五千六百年,《蜀王本纪》中积三万四千岁。笔者认为这里的计时单位应该是“月”,换算以后加上作者年代,距今五六千年。与《华阳国志》中记载的三四千岁相接近,也与四川盆地边缘山区考古遗址中的年代吻合。按文献记载的梁州范围,大致应在陕西华山与云南丽江之间、青海昆仑山脉以南至湖南洞庭湖之间。这个范围内有很多超过6000年的文化遗址,比如马家窑遗址、城头山遗址。 从史前遗址文化分期来看,在距今4300年确实发生了大事。很多遗址在这时消亡,同时又有很多新文化遗址出现,都是在距今4300年左右。按文献记载,共工怒触不周山事件可以理解为一次五千年一遇的超级大地震,之后泥石流堰塞湖引发大洪水。洪水水源应在今青海昆仑山山脉以南,在明朝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上标注为“加湖”。也就是说黄河长江和黑水水系均发生大洪水,历时两三百年。《帝王世纪》:“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可能就是因为躲避地震洪水迁都。所以在成都平原距今4300~4100年间没有都城,只有一些小城。这段时期的都城应该在黄河边,《山海经》中记载为“帝之密都”。 中华古九州就是古蜀人皇九州,这就解释了大禹治水九州是职责所在,帝禹重分天下九州是权利所在。大禹只是古蜀帝王系列中的一员,从《山海经》看,有很多帝王。中原从黄帝算起,至夏启称帝之间只经历了五个帝,所以“五帝”只是从中原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只有中原经历了夏商,中原之外仍然是古蜀,玉璋出土地点分布图可以证明这一点,殷墟甲骨上也有很多与“蜀”的交战记录。大禹之后由伯益继承帝位,一直延续到距今3200年前三星堆王朝的解体。金沙只是三星堆的一个分支,其它的分支还有宝鸡、越南等。从三星堆的文物看,几乎包括了当时九州范围内的所有文化类型。 三星堆在《山海经》中记载为“帝之下都”,“下”是成都平原古地名。在《蜀王本纪》中就提到“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也就是以前我们把这个“下”当做方位词理解,现在看来“下”是一个地理名词。也就是说大禹应该是“下禹”,传到中原以后,可能觉得“下”有贬义的意思,或者其它原因,把“下”改为“夏”。 这样看来,古文献中记载大禹之前的中国历史,实际上就是古蜀历史。大禹死后,帝位传给伯益,所以四川才称为“益州”。而夏后启不服伯益,在中原自立为帝。所以中原从黄帝算起只经历了五个“帝”,才有五帝传说,而《山海经》中却记载了很多帝。也就是说只有中原经历了夏商,而三星堆一直延续到距今3200年。距今3200年后,三星堆解体分裂成若干小国。其中一支迁往金沙遗址,一支迁往西岐,后来统一中原建立周朝。还有一支去了越南,建立了雄王时代。 从以上内容看,古蜀王朝才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和中原对历史的浮夸,古蜀王朝被人遗忘。随着这些年的考古发掘不断增多,目前最急迫的问题是缺少关于古蜀王朝研究的学术文章。而“蜀都”这个词就是解开中国史前历史的钥匙,古蜀王朝应在距今6000年左右。
古蜀文明 按《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这就说明“蜀”是人皇建立的王朝。又载“人皇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也就是说“九州”是“蜀王朝”的九个行政区,兄弟九人分别管理,这也是绵阳九皇山的传说。又载“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就是说“中州”是首都,管理其它八个州。首都就是“蜀都”。在扬雄的《蜀都赋》中“蜀都之地古曰梁州”,这就肯定了首都是以整个“州”为范围的,蜀都就是“中州”,是自古以来唯一一个以“州”为首都的。古蜀九州就是中华古九州。 所以现在我们说的四川这个“蜀”,仅仅是蜀王朝的“首都”。大邑这个地名在《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遂以为名。”这个“邑”指的就是“蜀都”。《山海经》中的“都广之野”的“都”就是指“蜀都”,“都广之野”并不是“广都”之野,它应包含梁州以内的更多平原。 李白《蜀道难》中蚕丛四万八千岁,《三皇本纪》中人皇合四万五千六百年,《蜀王本纪》中积三万四千岁。笔者认为这里的计时单位应该是“月”,换算以后加上作者年代,距今五六千年。与《华阳国志》中记载的三四千岁相接近,也与四川盆地边缘山区考古遗址中的年代吻合。按文献记载的梁州范围,大致应在陕西华山与云南丽江之间、青海昆仑山脉以南至湖南洞庭湖之间。这个范围内有很多超过6000年的文化遗址,比如马家窑遗址、城头山遗址。 从史前遗址文化分期来看,在距今4300年确实发生了大事。很多遗址在这时消亡,同时又有很多新文化遗址出现,都是在距今4300年左右。按文献记载,共工怒触不周山事件可以理解为一次五千年一遇的超级大地震,之后泥石流堰塞湖引发大洪水。洪水水源应在今青海昆仑山山脉以南,在明朝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上标注为“加湖”。也就是说黄河长江和黑水水系均发生大洪水,历时两三百年。《帝王世纪》:“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可能就是因为躲避地震洪水迁都。所以在成都平原距今4300~4100年间没有都城,只有一些小城。这段时期的都城应该在黄河边,《山海经》中记载为“帝之密都”。 中华古九州就是古蜀人皇九州,这就解释了大禹治水九州是职责所在,帝禹重分天下九州是权利所在。大禹只是古蜀帝王系列中的一员,从《山海经》看,有很多帝王。中原从黄帝算起,至夏启称帝之间只经历了五个帝,所以“五帝”只是从中原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只有中原经历了夏商,中原之外仍然是古蜀,玉璋出土地点分布图可以证明这一点,殷墟甲骨上也有很多与“蜀”的交战记录。大禹之后由伯益继承帝位,一直延续到距今3200年前三星堆王朝的解体。金沙只是三星堆的一个分支,其它的分支还有宝鸡、越南等。从三星堆的文物看,几乎包括了当时九州范围内的所有文化类型。 三星堆在《山海经》中记载为“帝之下都”,“下”是成都平原古地名。在《蜀王本纪》中就提到“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也就是以前我们把这个“下”当做方位词理解,现在看来“下”是一个地理名词。也就是说大禹应该是“下禹”,传到中原以后,可能觉得“下”有贬义的意思,或者其它原因,把“下”改为“夏”。 这样看来,古文献中记载大禹之前的中国历史,实际上就是古蜀历史。大禹死后,帝位传给伯益,所以四川才称为“益州”。而夏后启不服伯益,在中原自立为帝。所以中原从黄帝算起只经历了五个“帝”,才有五帝传说,而《山海经》中却记载了很多帝。也就是说只有中原经历了夏商,而三星堆一直延续到距今3200年。距今3200年后,三星堆解体分裂成若干小国。其中一支迁往金沙遗址,一支迁往西岐,后来统一中原建立周朝。还有一支去了越南,建立了雄王时代。 从以上内容看,古蜀王朝才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和中原对历史的浮夸,古蜀王朝被人遗忘。随着这些年的考古发掘不断增多,目前最急迫的问题是缺少关于古蜀王朝研究的学术文章。而“蜀都”这个词就是解开中国史前历史的钥匙,古蜀王朝应在距今6000年左右。
古蜀--中华第一个王朝 按照《华阳国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蚕丛”二字最早出现在西汉扬雄的文章中,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扬雄也在文章中提到“蜀人不晓文字”。就是说扬雄并不知道“蚕丛”二字是哪两个字,只是根据民间口述记下的音译。在《华阳国志》中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人皇就是伏羲。在汉代墓葬中,伏羲的画像就是伏羲女娲蛇身缠绕的图腾,扬雄可能是听到民间的俗称“缠虫”的谐音。所以缠虫就被记载为蚕丛,蚕丛跟人皇伏羲是同一个人,当然还包含了女娲。蚕丛的蚕应该跟蚕文化无关,跟蚕文化有关的应是嫘祖。 “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这就说明“蜀”是人皇建立的王朝。又载“人皇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也就是说“九州”是“蜀王朝”的九个行政区,兄弟九人分别管理,这也是绵阳九皇山的传说。又载“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就是说“中州”是首都,管理其它八个州。首都就是“蜀都”。在扬雄的《蜀都赋》中“蜀都之地古曰梁州”,这就肯定了首都是以整个“州”为范围的。蜀都就是“中州”。 所以现在我们说的四川这个“蜀”,仅仅是蜀王朝的“首都”。大邑这个地名在《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遂以为名。”这个“邑”指的就是“蜀都”。《山海经》中的“都广之野”的“都”就是指“蜀都”,“都广之野”并不是“广都”之野,它应包含梁州以内的更多平原。 李白《蜀道难》中蚕丛四万八千岁,《三皇本纪》中:人皇合四万五千六百年,《蜀王本纪》中:积三万四千岁。笔者认为这里的计时单位应该是“月”,换算以后加上作者年代,距今五六千年。与《华阳国志》中记载的三四千岁相吻合,也与四川盆地边缘山区考古遗址中的年代吻合。比如营盘山遗址等。 其它八个“州”没有史料记载,在其它史料中记载了大禹“重分”天下九州,《禹贡》中记载了九州各州的范围,但与“人皇居中州”,“中”的地理位置是有偏差的。历经那么多年,作为行政区的“州”也是有变化的,所以禹贡九州可能比人皇九州小很多。不过从文化传承上和出土文物上看,还是能找到一些线索。也就是说有伏羲女娲文化的地方可能就跟蜀王朝有关。 总结一下,古蜀王朝始于六千年前,古蜀王人皇伏羲,拥有中华古九州之域,其中首都中州(又称梁州)是“蜀都”。
三星堆有可能是真正的禹都阳城 三星堆有可能是真正的禹都阳城 华夏=华阳夏朝。大禹之后,伯益在华阳继承帝位,而夏后启不服,在中原称帝。形成南北两个朝代。南方以三星堆为都城,延续舜禹的“虞朝”。三星堆城墙起始年代4100年正好是大禹时期,四川称为益州的来由可能跟伯益有关系。 三星堆迁金沙,成都华阳自古就这么叫,甲骨文“成”字跟金文“成”字区别很大,字里的“戈”部象形的是兵器戈,杆是直的,金文却是弯的,也就是说金文里的并不是象形“戈”。而金文“成”字与金文“禹”字却有点相近。如果大胆推测“成”字就是“禹”字的异体字,那么禹都就是成都,阳城就是华阳城,只是当年的禹都阳城在三星堆,迁往金沙遗址后沿用至今。这也正好解释开明王迁成都时,这里的地名已经叫“成都”。 古蜀曾传说一座都城因地震沉入湖底,以前认为是邛都邛海,但是考古证实没有。但是金沙遗址确实沉入过水下,之后鳖灵治水得陆,金沙才露出水面。不仅有文献记载治水,也有十二桥遗址里的洪水遗迹。也就是成都曾在水下很长一段时间与世隔绝,当他重新浮出水面的时候,已不记得他的历史。 古蜀存在一种叫“巴蜀图语”的文字,这种文字跟商代早期金文有相似的特点,笔者经过简单比对,认为巴蜀图语就是古汉字。(参见《巴蜀图语就是古汉字》及续一二三四) 按照我的推测,夏后启在中原称帝,而大禹帝位继承人伯益在禹都阳城(即三星堆)继位,沿用舜帝的“虞朝”,直到秦统一才结束。三国时期,南方去虎为吴,含有光复虞朝的意思,若不是因为刘备入蜀,估计蜀国也会跟着称“吴”。也就是伯益之后的虞朝疆域=蜀+吴。 三星堆也是《山海经》中百神之所在的“帝之下都”,青铜神像就是百神。 登封阳城的一个理由就是“鲧作城”,但是看看宝墩城市群,多个小城解释为“鲧作城”更为合理。以前都是城邦国家,一个城池一个国。“鲧作城”可以解释为鲧发明了精简版的“国”,即城,之前的国变成首都。独城的城邦国家开始转型成多城市国家。 登封阳城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出土一件有“阳城”字样的陶片,但是年代是东周,而且带“阳”字的其它城市也可以简称“阳城”的。成都附近带有“阳”字的城市也是比较集中的:德阳绵阳资阳简阳濛阳等,说明在这一地区流行以“阳”命名城市名称的文化。成都也一直有个叫“华阳”地方。 三星堆如此辉煌,文献传说里不可能不会提到,只是我们忽略一些内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