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包涵历史因素、科技体系、观念习惯、设计思路等多方面的原因。
个人认为从苏联方面来考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联的爆反科技爬的非常早(当然他们没有“爆反”这种称呼,而是把所有含能装甲统称“动态防护装甲”,所以其实爆爆AAAAA的奶罩对毛子来说等同“爆反”)。相关概念甚至能追溯到二战,50年代开始实质研究,60年代后期具备工程化条件,但因为各种缘故到80年代才装备,我猜是因为70年代北约陆战太废拉
![[你懂的]](/static/emoticons/u4f60u61c2u7684.png)
,实际上80年代初的接触1正是为了应对70年代后期北约的一票新型ATGM,时间挨那么紧很难不让人联想是老早点好了科技等着对家的
![[滑稽]](/static/emoticons/u6ed1u7a3d.png)
另一方面,非爆炸式反应装甲(NERA,经典如百叶窗式结构)的情况完全不同,毛子爆反和复合装甲(三明治式、嵌入式陶瓷)的研发历史都很早,但NERA却很晚且出现的很突兀,以至于有KGB窃取乔巴姆说(真·毛巴姆),这玩意儿搭配苏式传统铸造炮塔装甲结构并不是很好,而且太吃空间很难布置在大倾角首上。其效果相对苏联传统复合装甲设计的优势仅止于抗破性能,可苏联人手上已经有抗破效果更突出的爆反科技了(在苏式传统装甲布局下),怎么选就没疑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