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漫谈
大同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标志着先民在天文历法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又逢惊蛰,抚今追昔,唏 嘘感慨。
关于惊蛰,《礼记·月令》记载:
仲春二月,是雨水的节气。这个月,桃李争相斗艳,黄鹂啘啭啼鸣,鹰变成了布谷鸟,小燕子也从南方飞了回来,白天同黑夜的时刻逐渐相等。电闪雷鸣,雨过天晴,蛰虫从冬眠的地穴里爬出来,欣欣然张开了眼……(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是月也,玄鸟至;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
原文中的玄鸟指燕子,日夜分指春分。民间谚语,春分秋分,日夜消停。意思是在春分、秋风这两天,昼夜等长。
二十四节气起源,文献中无确切记载。只有《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春秋时期,已经确立“分、至、启、闭”八个节气。
据《左传》,公元前525年秋天,郯国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招待宴饮。其间向郯子请教:“少皞氏用鸟作为官名,是什么原因?”郯子回答:“少皞氏是我的祖先,所以我清楚其中的缘故。往昔,黄帝以云记事,官长用云命名;炎帝用火记事,官长用火命名;共工用水记事,官长用水命名;太皞用龙记事,官长用龙命名。我的祖先少皞氏即位时,正值凤皇飞来,所以用鸟记事,官长用鸟命名。在我们郯国,凤鸟氏总掌天文历法。下设玄鸟氏,掌管春风、秋分;伯赵氏,掌管夏至、冬至;青鸟氏,掌管立春、立夏;丹鸟氏,掌管立秋、立冬。”(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古郯国在今山东最南部的郯城县(北纬34°61′,东经118°37′)。《左传》中的分、至、启、闭,是春秋时期史官对节气的记载,分别对应现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至启闭,是我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确立的八个节气。传世文献中,多称为“四至八节”,晋北方言讹为“时头八节”。蒙学经典《千字文》中亦有“龙师火帝,鸟官人皇”一句,也是直接取材《昭公十七年》的这一记载。
郯国建国时期,燕子在春分这天到达郯城,相当于现在公历3月21日左右。但经气象学家竺可桢多年观察研究,三千年来,因为气候变迁,如今春分前后,燕子只能到达上海(北纬31°23,东经121°48′)。也就是说,《月令》中记载的“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从惊蛰到春分之间的这些物候现象,只能在上海观察。又据洛阳网友疏影提供信息,燕子在清明时分返回洛阳。而笔者所在的山西大同(北纬40°08′,东经113°30′),燕子在谷雨时节才可以返回,更不可能发生上述物候现象。
惊蛰之后的一系列物候现象,与《周易》中的雷地豫卦卦象颇为吻合。古人认为天暖之时,雷生于地,大地震动,万物破土萌芽;天寒之时,雷入于地,大地凝重,万物伏蛰潜藏。雷依时而出入,预示春冬的来临,所以卦名曰豫。而惊蛰,也就是“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的现象。
以笔者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天文学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大约成型于战国晚期。根本原因是《汉书·律历志》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与今相比,唯时序稍有差异。但最早记载分至八节的《左传》,具体成书年代却不好确定,推测当为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的产物。先秦文献,《礼记·月令》与《吕氏春秋·十二纪》记载大同小异,而《吕氏春秋》已是战国晚期的作品。
2021年03月05日 02点03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