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为媒:“万里茶道”的形成、特征与价值
史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5
黄庙人 楼主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6期
作者: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黄柏权、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 平英志。
2021年01月08日 06点01分 1
level 15
黄庙人 楼主
摘要:“万里茶道”是17世纪至20世纪初横跨亚欧大陆长达13000多公里的国际商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大通道。“万里茶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经历了从“茶叶之路”“万里茶路”到“万里茶道”的认识过程。“万里茶道”具有空间广阔环境复杂、起点多源中心突出、多层级放射网状分布、运输方式多样、各段分工明确等特征,是多维一体、融入全球化并仍有活态存在的复合型文化线路遗产。“万里茶道”在开拓、发展、繁荣的历史过程中,孕育和呈现出特有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交流价值,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在见证历史的同时,对今天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万里茶道”;国际商道;文化线路;文化遗产
2021年01月08日 06点01分 2
level 15
黄庙人 楼主
  以汉口为中心的中俄茶叶贸易网络主要有以下4条路线:一是江河陆联运线,即汉口—樊城—赊旗—汝州—洛阳—孟津渡口—祁县—太原—张家口—恰克图线。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后,此路线逐渐失去作用,于1911年起停止运茶。二是江河海陆联运线,即汉口—上海—天津—张家口—恰克图线。此条路线始于1861年汉口开埠,终于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三是江海联运线,即汉口—上海—伦敦—波罗的海—莫斯科;汉口—上海—苏伊士运河—敖德萨、巴统。前者始于1861年俄国西界开茶禁;后者始于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华茶直接运销欧俄的海路正式开通。四是江海铁路联运线,即汉口—上海—大连、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中东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运销俄国各地。除上述路线外,还有少量汉口茶通过其他路线输往俄国各地,如汉口—上海—天津—张家口—归化—迪化—伊犁—俄国;汉口—汉中—西安—兰州—嘉峪关—新疆—俄国等路线19。
  这条开启于17世纪,终结于20世纪上半期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商贸之路,对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和人文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中俄茶叶贸易的式微和新贸易路线的开辟而逐渐被世人遗忘,成为历史遗迹。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条曾对中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文交流产生深远影响的国际商道再次进入学人的研究视野。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较早关注这条商道的学者是庄国土,他在考察中国茶叶如何传入西方,并逐渐取代丝绸成为中西贸易最重要的商品后指出,18世纪前期丝绸之路已发展为茶叶之路20。“茶叶之路”的概念一经提出,很快引起了关注。作家邓九刚2000年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茶叶之路:欧亚商道兴衰三百年》从文学的角度使用了“茶叶之路”的概念,讲述中俄茶叶贸易的历史,介绍了活跃在茶路上的商人,因茶兴起的市镇,以及茶叶对沿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刻影响。其后,学者在研究中不断使用“茶叶之路”这一概念21。2007年,美国学者艾美霞的《茶叶之路》一书被译介到国内,可见“茶叶之路”的概念在国外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影响不断扩大。直到目前,仍然有学者在使用“茶叶之路”的概念。
 
2021年01月08日 06点01分 7
level 15
黄庙人 楼主
参考文献:
  ①***:《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第2版。
  ②丁援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线路宪章》,《中国名城》2009年第5期。
  ③王建波、阮仪三:《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4期。
  ④主要参见刘杰:《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中国文化遗产》2016年第3期;李博、韩诗洁、黄梓茜:《万里茶道湖南段文化线路遗产结构初探》,《湖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黄柏权、黄天一:《“宜红古茶道”初论》,《农业考古》2018年第2期;康永平:《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凌心澄:《文化线路视野下万里茶道两湖区域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惠玉:《清代中原地区万里茶道及结点市镇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张宁:《“万里茶道”茶源地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12日,第7版。
  ⑤陈椽:《茶业通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⑥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32页。
  ⑦脱脱等撰:《宋史》卷183《食货志下五·茶》,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479页。
  ⑧陈椽:《茶业通史》,第22页。
  ⑨庄国土:《从丝绸之路到茶叶之路》,《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1期。
  ⑩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0—12页。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18页。
  12蔡鸿生:《“商队茶”考释》,《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
  13米镇波:《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14何秋涛:《朔方备乘》卷37,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第761页。
  15米镇波:《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第113—115页。
  16吴觉农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401页。
  17米镇波、苏全有:《清代俄国来华留学生问题初探》,《清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8马丁·吉尔伯特著、王玉函译:《俄国历史地图》,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19何强:《“万里茶道”的概念及其内涵》,《中国民族报》2020年9月15日,第6版。
  20庄国土:《从丝绸之路到茶叶之路》,《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1期。
  21刘晓航:《寻找被历史遗忘的茶叶之路》,《农业考古》2001年第2期;庄国土:《从闽北到莫斯科的陆上茶叶之路——19世纪中叶前中俄茶叶贸易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2邹全荣:《下梅村:一个与晋商携手走过万里茶路的村落》,《中国城乡桥》2006年第6期;邹全荣:《携手晋商,行万里茶路》,《小城镇建设》2006年第11期。
  23王海津、潇桦:《本刊2007年隆重推出大型策划:重走晋商万里茶路》,《旅游纵横》2007年第1期;李国光:《李晨光:万里茶路探晋商》,《史学月刊》2007年第9期;孙海龙、孙云、苏峰、潘一斌:《明清晋商万里茶路扩展动力分析——基于经济地理的视角》,《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24赵旭红:《明清气候变化及其对晋商万里茶路变迁的影响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王淑娟、孙秀娟:《陕西段“万里茶路”文化价值及其保护策略研究》,《茶业通报》2020年第2期。
  25刘锦萍:《榆次常家峪中俄茶叶之路的兴衰》,《晋阳学刊》2001年第6期。
  26达·查干、尧·额尔登陶格陶主编:《草原茶叶之路》,岱钦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年。
  27叶研:《再现中俄草原茶路:华商随着西伯利亚共同繁荣》,《茶博览》2008年第1期。
  28黄芙蓉:《“万里茶道”申遗与区域发展传播路径研究——湖北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考》,《学习与实践》2016年第11期;刘再起、钟晓:《论万里茶道与“一带一路”战略》,《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年第2期。
  29王建波、阮仪三:《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
  30刘超然修、郑丰稔纂:(民国)《崇安县新志》卷19《物产·茶》,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509页。
  31河南省安化县农业局编:《安化县茶叶志》,长沙;湖南省农科院印刷厂,1990年,第6页。
  32张宁:《“万里茶道”茶源地的形成与发展》。
  33李亚隆主编:《宜都红茶厂史料选》(第2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第352页。
  34高润身:《容美纪游注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5页。
  35黄柏权、曾育荣主编:《万里茶道茶业资料汇编·宜红茶区卷初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页。
  36吴觉农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第375页。
  37陈椽:《茶业通史》,第483页。
  38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第46页。
  39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
  40陈椽:《茶业通史》,第54页。
  41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第38页。
  42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习俗》,《历史研究》2013年第1期。
  43陈慈玉:《近代中国茶叶之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24页。
  44陈椽:《茶业通史》,第483页。
  45陈椽:《茶业通史》,第88-89页。
  46米镇波:《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第88-91页。
  47宋奕:《文化线路遗产视角下的“万里茶道”申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48朱自振,唐荣南:《由茶业历史谈恢复茶园复合生态系统》,《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49周子康,陈小亚:《浙江丘陵山地的茶树生态气候与茶叶生产》,《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50姚国坤,葛铁钧:《茶树密植对茶叶产量、品质及茶园生态的影响》,《茶叶科学》1986年第1期。
  51《长乐县志》编委会编:《长乐县志》,宜昌: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年,第357页。
2021年01月08日 06点01分 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