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邺城留守
楼主
古币版别研究,是以宋代为代表的,尤其北宋。先秦钱币一钱一范,可以说无版别之分。秦汉至隋唐,虽有版别之分,但文字稀少,书体单一,形不成严密的版别体系。南宋淳熙以后,历元明清,书体呆板,铸有钱局,版别划分的难易度大减。因此,近二百年来,宋代钱币的版别研究和先秦钱币的文字释读往往代表着古钱研究的时代水平。
“版别”一词,现在还没有严格的定义。它不是现在人民币“1999年版”“2005年版”的定义,也不是翻砂法的此一版与彼一版的定义,而是以类相从的分门别类的意思。由于约定俗成,大家习以为常,我们不再推敲“版别”的其他含义了。钱币的差别,由设计、铸造、锉磨、流通四个环节决定。我们的版别认定,只取第一种,即设计。当然,铸造和锉磨偶而也会影响版别的划分,而流通的原因是概不采用的。
母钱是划分版别的根本因素,每一种版别钱币就是由同一枚母钱翻铸的钱币。由于宋代铸钱量巨大,需要的母钱非常多,所以钱币版别就非常多。宋钱是分监铸造的,各个钱监所铸钱币有一定差异。南宋钱币大部分背面铸有监名,我们可以按监划分,然后再区分版别。
北宋钱币大部分没有铸明钱监,我们只能按钱币本身的特征来划分版别。由于直径、外缘、内郭、穿孔等会因刻工、砂型、浇铸、温差、锉磨、流通等产生差别,无法反映母钱的真实面貌。而钱币文字,只要是一个人书写的,不管如何变化,其风格总是一致的。所以,钱币版别的划分主要是通过文字来进行的,然后再结合样、缘、穿、郭、背等因素确定。
三、版别划分是一种实践活动
钱币研究大体分为:单体性研究、综合性研究、技术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是在前三种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确定钱币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使钱币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技术性研究是研究钱币的铸造和印刷,并研究合金的比例、纸币的质料和颜料等。方法是采用科学仪器和模拟试验。单体性研究、综合性研究采用的方法是经验。
戴志强先生一直强调经验在钱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说:传统的古钱学是一门“眼学”,人们凭经验、凭阅历对古钱进行鉴定,作出判断,来认定它的真伪,它的铸行时代、使用区域,以及它的性质、用途、到目前为止的存世量、保存至今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经验来自于实践。
钱币版别不仅是理论上如何划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如何划分。如果为划分而划分,纤毫必辨,那一定是千人千面,枚枚不同。有人曾随便找一堆元丰钱就划分了3000种版别。借用黑格尔的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认为版别划分没有意义。
当我们舍弃一些次要的因素,就会看到,宋钱还是有类聚的特点的。这就是黑格尔接着说的一句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刘青园根据北宋钱币无字的背面,可以说出正面的钱文。南宋钱币研究者,根据面文,可以指出背面的钱监。可见宋钱版别是有规律可循的。
关于宋钱的版别划分,许多爱好者和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方案。都因无法在实践中确立,最后无疾而终。只有翁树培创立的以钱文书体为标准的划分方法,经受住了实践的验证,成为我们今天仍然使用的方法。
四、版别划分是一门科学
钱币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虽然现在借助了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但主要部分的研究仍然靠经验。人文科学不象自然科学那样严密,但一样有内在规律在起作用。
版别划分同样如此,其目的是揭示当时的铸钱情况。通过版别研究,把钱币分为不同的类别,进而结合文献记载、出土地点等把某一类的特征与某一钱监联系起来。中国钱币学在乾嘉时期获得了重大突破,一是结束了对先秦钱币的穿凿附会,二是开始了钱币的版别研究。翁树培“是第一个致力于钱币版别的人”(彭信威语)。他提出了对钱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北宋钱有铜铁二种,天圣以后,每种或篆楷二体,或篆草二体。夫诸路铸钱,其钱文某种与某种,恒相配,为一地所铸。后人见之,亦可知某种篆体,与某种草楷体相配,为一地所铸。非可强为牵混者,而亦有难揣测者焉。培尝精选所藏宋钱,颇费苦心,良以诸钱字稍漫漶,轮郭稍夷坦,或为土花所隐,或质剥缺,极难决择,必合数十百千钱之模范形制,反复印证,然后可信。其稍介疑似者,宁阙之。故培之精选正本也,辨之于其字、于其形、于其色、于其质、于其声,兼此五者,而精审焉。”
宋代钱币是中国的,而研究宋钱并不局限于中国学者。日本的钱币学家在这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从《符合泉志》到《新订北宋符合泉志》,从山田孔章、今井贞吉、平尾賛平,到大川铁雄、小川浩,日本学者几代人,历时一二百年,硬是面对着4箱宋钱,锲而不舍,反复推敲,在北宋对钱的版式分类上,不断进取,不断更新认识,这样的治学精神,确实令人敬佩。”
科学无国界。殷海光先生说,美苏文化不同,但不能说美国物理学和苏俄物理学是两种不同的物理学。版别划分是一门科学,不会因为研究者的国别而产生不同。





2020年12月05日 01点12分
1
“版别”一词,现在还没有严格的定义。它不是现在人民币“1999年版”“2005年版”的定义,也不是翻砂法的此一版与彼一版的定义,而是以类相从的分门别类的意思。由于约定俗成,大家习以为常,我们不再推敲“版别”的其他含义了。钱币的差别,由设计、铸造、锉磨、流通四个环节决定。我们的版别认定,只取第一种,即设计。当然,铸造和锉磨偶而也会影响版别的划分,而流通的原因是概不采用的。
母钱是划分版别的根本因素,每一种版别钱币就是由同一枚母钱翻铸的钱币。由于宋代铸钱量巨大,需要的母钱非常多,所以钱币版别就非常多。宋钱是分监铸造的,各个钱监所铸钱币有一定差异。南宋钱币大部分背面铸有监名,我们可以按监划分,然后再区分版别。
北宋钱币大部分没有铸明钱监,我们只能按钱币本身的特征来划分版别。由于直径、外缘、内郭、穿孔等会因刻工、砂型、浇铸、温差、锉磨、流通等产生差别,无法反映母钱的真实面貌。而钱币文字,只要是一个人书写的,不管如何变化,其风格总是一致的。所以,钱币版别的划分主要是通过文字来进行的,然后再结合样、缘、穿、郭、背等因素确定。
三、版别划分是一种实践活动
钱币研究大体分为:单体性研究、综合性研究、技术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是在前三种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确定钱币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使钱币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技术性研究是研究钱币的铸造和印刷,并研究合金的比例、纸币的质料和颜料等。方法是采用科学仪器和模拟试验。单体性研究、综合性研究采用的方法是经验。
戴志强先生一直强调经验在钱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说:传统的古钱学是一门“眼学”,人们凭经验、凭阅历对古钱进行鉴定,作出判断,来认定它的真伪,它的铸行时代、使用区域,以及它的性质、用途、到目前为止的存世量、保存至今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经验来自于实践。
钱币版别不仅是理论上如何划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如何划分。如果为划分而划分,纤毫必辨,那一定是千人千面,枚枚不同。有人曾随便找一堆元丰钱就划分了3000种版别。借用黑格尔的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认为版别划分没有意义。
当我们舍弃一些次要的因素,就会看到,宋钱还是有类聚的特点的。这就是黑格尔接着说的一句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刘青园根据北宋钱币无字的背面,可以说出正面的钱文。南宋钱币研究者,根据面文,可以指出背面的钱监。可见宋钱版别是有规律可循的。
关于宋钱的版别划分,许多爱好者和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方案。都因无法在实践中确立,最后无疾而终。只有翁树培创立的以钱文书体为标准的划分方法,经受住了实践的验证,成为我们今天仍然使用的方法。
四、版别划分是一门科学
钱币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虽然现在借助了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但主要部分的研究仍然靠经验。人文科学不象自然科学那样严密,但一样有内在规律在起作用。
版别划分同样如此,其目的是揭示当时的铸钱情况。通过版别研究,把钱币分为不同的类别,进而结合文献记载、出土地点等把某一类的特征与某一钱监联系起来。中国钱币学在乾嘉时期获得了重大突破,一是结束了对先秦钱币的穿凿附会,二是开始了钱币的版别研究。翁树培“是第一个致力于钱币版别的人”(彭信威语)。他提出了对钱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北宋钱有铜铁二种,天圣以后,每种或篆楷二体,或篆草二体。夫诸路铸钱,其钱文某种与某种,恒相配,为一地所铸。后人见之,亦可知某种篆体,与某种草楷体相配,为一地所铸。非可强为牵混者,而亦有难揣测者焉。培尝精选所藏宋钱,颇费苦心,良以诸钱字稍漫漶,轮郭稍夷坦,或为土花所隐,或质剥缺,极难决择,必合数十百千钱之模范形制,反复印证,然后可信。其稍介疑似者,宁阙之。故培之精选正本也,辨之于其字、于其形、于其色、于其质、于其声,兼此五者,而精审焉。”
宋代钱币是中国的,而研究宋钱并不局限于中国学者。日本的钱币学家在这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从《符合泉志》到《新订北宋符合泉志》,从山田孔章、今井贞吉、平尾賛平,到大川铁雄、小川浩,日本学者几代人,历时一二百年,硬是面对着4箱宋钱,锲而不舍,反复推敲,在北宋对钱的版式分类上,不断进取,不断更新认识,这样的治学精神,确实令人敬佩。”
科学无国界。殷海光先生说,美苏文化不同,但不能说美国物理学和苏俄物理学是两种不同的物理学。版别划分是一门科学,不会因为研究者的国别而产生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