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并没有说过“世界上运动变化是普遍的绝对的,而变化动力或者说是根本原因是矛盾。”
是楼主强加给老子的。
关于“矛盾”,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供楼主“参考”:
“矛盾”(der Widerspruch)字面上的含义是指一句话本身中的自相冲突,而不是指一种外在冲突。所以我们应该从自否定或者说否定之否定的意义上来理解。即A和非A,自己与自己对立。这种自否定性体现出一种主体的能动性。
譬如说一个人的“存在”,在他想去“存在”的时候,他还什么都“不是”,即“存在”没有内容,他意识到“一切皆无”,但是当他反过来思考时,就变成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去“在”,他要去“在”起来,就变成否定自己的“无”(什么都没有)。如果把“存在”称作A,“非存在”称作非A,那么存在就是对非存在的否定,即A否定非A,而A在经过这一次“自否定”后变得具体起来,而不是像原先那样空洞。
再譬如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或者又当他说这条河流既存在又不存在时,或者某物既在某处又不在某处时,就是说一切都在变化,这就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就是在强调事物的能动性。而亚里士多德则把运动规定为:潜能的实现。这实现着就是现实,即运动从潜能到现实。现实是一个能动的动作,这个动作是否定性的,实现就是形成起来,赋予自己一定的形式,否定潜能(潜在性),而这个形式不是外来的,而是潜在自身形成、发展出来的。所以它是自己否定自己。如果把现实的规定性称作A,非现实性(潜能)称作非A,那么A就是对非A的否定。
楼主不能理解,也是正常的,因为告诉您这句话的老师他/她也未必能理解。如果楼主打破沙锅问到底,问老师“矛盾”这个词怎么理解,我觉得极大可能老师回答不出来。所以这个不能怪楼主。
楼主想要了解的这方面内容,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要进一步了解,就要去看黑格尔的书,譬如:《精神现象学》和《小逻辑》。当然您也可以找个理解黑格尔的人帮您解说,但那个比较难,我的意思是,中学老师通常都不理解的,汗!另外,上面那段话是我对“矛盾”的理解,不敢说就是100%
正确的
。但我可以自信地说,相比于那些中学(政治)老师,我的理解肯定比他们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