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参见[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②[美]陈润成.六十年来各学者对张荫麟《中国史纲》的评述[M].皮庆生,皮春花,译//[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34.
③相关文章较集中收录于《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一书的“《中国史纲》评论”部分,共收录文章16篇。其他相关文章主要有:张书学、王艳丽.论张荫麟的通史编撰理论与方法[J].山东大学学报,2003(1):6-12;黄静.张荫麟的通史理论和实践[J].求是学刊,2002(2):108-113.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张荫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09-244.
④张荫麟.致容庚(1929年11月4日)[M]//[美]陈润成,李欣荣.张荫麟全集:上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56.
⑤张荫麟.致张其昀(1933年3月7日)[M]//周忱.张荫麟先生纪念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359.
⑥参见张寿祺.史家张荫麟教授与他的《中国史纲》(上古篇)[M]//[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62。
⑦张荫麟.中国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4:1.按,此序未说明由哪家出版社出版。不过,按后来出版情况看,应是重庆的青年书店。1941年6月,青年书店出版此书,分10章,有“自序”,但舛误甚多,作者误写成“杨荫麟”。1944年,书店再版此书时,作者改为“张荫麟”。
⑧张荫麟.中国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4:2.
⑨张荫麟.中国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4:2.
(10)张荫麟.中国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4:3-6.
(11)张荫麟.中国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4:7.
(12)张荫麟.中国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4:8-9.
(13)张荫麟.中国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4:9.
(14)张荫麟.中国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4:11.
(15)徐规.中国史纲(上古篇)[M]//创修良.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四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299.
(16)张寿祺.史家张荫麟教授与他的《中国史纲(上古篇)》[M]//[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64.
(17)张其昀.敬悼张荫麟先生[M]//[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
(18)钱穆.中国今日所需要之新史学与新史学家——本文敬悼故友张荫麟先生[M]//蒋大椿.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1054.
(19)贺麟.我所认识的荫麟[M]//[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1-52.
(20)王家范.被遗忘的个案:张荫麟及其《中国史纲》[M]//[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86.
(21)黎华赵.张荫麟之史学[M]//[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46.
(22)张荫麟.致张其昀(1933年3月7日)[M]//周忱.张荫麟先生纪念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359.
(23)张其昀.敬悼张荫麟先生[M]//[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
(24)吴晗.记张荫麟[M]//[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1.
(25)吴晗.记张荫麟[M]//[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0.
(26)(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4[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3.
(27)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1.
(28)[美]陈润成,李欣荣.张荫麟全集:下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787.
(29)徐规.张荫麟师培养学生情况述略——纪念张师诞辰九十周年[M]//[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1.
(30)张荫麟.传统历史哲学之总结算[M]//[美]陈润成,李欣荣.张荫麟全集:中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272.
(31)张荫麟.高小历史教科书初稿征评[M]//[美]陈润成,李欣荣.张荫麟全集:上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03.
(32)张荫麟.中国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4:1.
(33)黄静.张荫麟的通史理论和实践[J].求是学刊,2002(2):111.
(34)张荫麟.论历史学之过去与未来[M]//[美]陈润成,李欣荣.张荫麟全集:中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35.
(35)李埏.张荫麟先生传略[M]//李埏.不自小斋文存.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672.
(36)李埏.张荫麟先生传略[M]//李埏.不自小斋文存.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657,663.
(37)王家范.被遗忘的个案:张荫麟及其《中国史纲》[M]//[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79.
(38)张其昀.敬悼张荫麟先生[M]//[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
(39)谢幼伟.张荫麟先生言行录[M]//[美]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4.
(40)李埏.张荫麟先生传略[M]//李埏.不自小斋文存.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665.
(41)燕雏(张荫麟笔名).评《清史稿》[M]//[美]陈润成,李欣荣.张荫麟全集:中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964-965.
(42)张荫麟.中国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4:自序.
(43)张荫麟.中国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4:自序.
(44)张荫麟.中国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4:自序.
(45)张荫麟.高小历史教科书初稿征评[M]//[美]陈润成,李欣荣.张荫麟全集:上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02.
(46)张荫麟.评杨鸿烈《大思想家袁枚评传》[M]//[美]陈润成,李欣荣.张荫麟全集:上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045.
(47)张荫麟.论中西文化的差异[M]//[美]陈润成,李欣荣.张荫麟全集:下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888.
(48)张荫麟.中国民族前途的两大障碍物[M]//[美]陈润成,李欣荣.张荫麟全集:下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325-1332.
(49)张荫麟.论中西文化的差异[M]//[美]陈润成,李欣荣.张荫麟全集:下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894.
(50)陈立柱.百年来中国通史写作的阶段性发展及其特点概说[J].史学理论研究,2003(3):87-93.
(51)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5.
(52)顾颉刚.致白寿彝(1947年9月23日)[M]//顾颉刚.顾颉刚书信集:卷3.北京:中华书局,2011:164.
(53)王家范.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回顾[J].史林,2003(6):1-16.
(54)详见徐国利.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通史家风”的批判继承——以20世纪上半叶吕振羽、范文澜和翦伯赞的中国通史编纂与理论为中心[J].史学理论研究,2019(2):40-48.
(55)可参见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两书的“绪论”和“目录”。
(56)详见《钱穆史学思想研究》第二章有关《国史大纲》撰著的内容,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
(57)蒋大椿.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1054.
(58)张荫麟.中国史纲[M/OL].[2019-06-30].
http://210.45.210.34:8000/rwt/296/http/MJYX843PMS4YR4LWF3SX85B/advsearch#search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