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5
编者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受西方新史学的影响,“记忆”逐渐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有学者甚至认为史学发展经历了一场“记忆的转向”。记忆研究的兴起,既与20世纪人们的时代经历有关,又与多关注底层群体和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史、文化史、口述史等勃兴相关。在从事记忆研究的过程中,法国史学家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理论,强调记忆的社会性;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在此基础上,强调记忆的“文化”维度,即“文化记忆”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记忆在民族建构和国家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期刊发的文章,既有对记忆史学影响的探讨,又分别选取了文化记忆形式中的符号和建筑物,以期对史学领域内的记忆研究有进一步的认识。
法国是一个移民大国,1/5-1/3的人口是移民。移民在法国人中的比例虽高,但在很长的时间内,法国人的集体记忆里鲜有移民的色彩。在20世纪70年代以及80年代初期出版的重要的法国史学著作中,移民史占据的比重微乎其微。比如,乔治·杜比的《法国通史》、皮埃尔·肖奴的《法国》和费尔南·布罗代尔的《法兰西特性》,对移民问题往往是一笔带过。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前两卷对移民问题更是只字不提,后面五卷虽稍有涉及,但篇幅也颇为有限。法国移民史的重要拓荒者热拉尔·努瓦利耶毫不客气地把移民群体在法国集体记忆中的缺位现象斥为“记忆的不在场”。
2020年08月11日 07点0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