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秦汉简所见“禹须臾”与“禹步”新论
贾诩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家诫 楼主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19年第1期;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 张鹏。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1
level 12
家诫 楼主
摘要:“禹须臾”并非完全是快速查验出行吉凶的方术书, 作为“立成”之法的“须臾术”, 应是一种由举要精简、摘录抄集其他方术而成以便于使用的阴阳吉凶之术, 这种方术包含独具特色的一套方法, 兼有占卜、择日、厌禳的功能。“禹步”则是“禹须臾”术的一种步法, 与大禹的传说并无直接的关系, 后世关于“禹步”的解释大多属于附会之辞, 与大禹传说可能存在关联的只能追溯到“禹须臾”术。
关键词:禹须臾;立成;禹步;画地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2
level 12
家诫 楼主
“禹须臾”一词见于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之《日书》 (甲种) 第135正、97背至101背, 随后又见于放马滩秦简之《日书》 (甲种) 42壹—72壹、42贰—53贰, 66贰—67贰, (乙种) 25壹—54壹、25贰—34贰、37贰、40贰、54贰、78壹—82壹, 以及孔家坡汉简之《日书》159贰—171贰。1整理者也大多以“禹须臾篇”定名这批竹简。具体到类目上大致有“禹须臾·行日”、“禹须臾·所以见人日”、“禹须臾·行不得择日”、“禹须臾·行憙”四种。2
  对于这批“禹须臾”文书, 自其出土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 “禹须臾”残简归类及其释义;第二, “禹须臾”所反映的秦汉时日宜忌以及出行信仰;第三, 由“禹须臾”引出“禹步”的起源与功能的探讨。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同时相关问题的观点分歧也比较大, 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研究做进一步的检讨。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3
level 12
家诫 楼主
一、“禹须臾”释义辨疑
  “禹须臾”的释义, 前人多引《后汉书·方术列传》:
  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 乃望云省气, 推处祥妖, 时亦有以效于事也。 (李贤注:) “须臾, 阴阳吉凶立成之法也。3
  据此, 饶宗颐认为“禹须臾”当如《隋书·经籍志》记载的《武王须臾》之类的阴阳立成之书, 日书之《禹》疑出于《汉志·杂家》的《大禹》。4何双全沿袭了饶宗颐的说法。5工藤元男则以大禹为行神的角度认为“禹须臾”是旅行吉日、良刻的占题。6蒲慕洲持相同看法。7刘增贵则反对把大禹看成行神。8刘乐贤认为“须臾”似指表格一类易于快速查阅占测结果的术数方法, 在传世术数文献中又称为“立成”, “禹须臾”则是将此法假托于禹而得名。9闫喜琴认为“禹须臾”是托禹之名而形成的一种重在推择外出日期、时辰的速成巫术。10姜守诚综合工藤元男的“行神说”以及刘乐贤的“快速、方便”之意, 认为“禹须臾”是涉及出行择日、择向及趋吉避害一种快速查找方式, 但对刘乐贤将其归入“表格一类”保留了看法。11
  总体看来争论很多, 较为大家所接受的看法是, “禹须臾”是一种快速查验判断吉凶的方式, 且主要是针对出行的占验。12事实上, 这种定义可能还有问题。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4
level 12
家诫 楼主
 (一) “禹须臾”并不总与出行有关
  刘增贵在反对工藤元男把大禹当成先秦的“行神”时, 提出“禹须臾”术所涉及的内容并不总与出行有关。认为“《禹须臾》正如《武王须臾》, 只是托名于古帝王的吉凶速查表, 这类速查表包含了各种事项的吉凶, 行的事项只是诸多事项之一, 不能因为内有行的事项, 就推论禹为行神”13。
  这种看法很容易论证, 因为对于“行日”、“行不得择日”篇来说, “禹须臾”当然与出行有关, 但是“禹须臾”中尚有“所以见人日”篇, 其内容为方便使用者选择“见人”之日、时的日书。如简文:
  子, 旦吉, 安食吉, 日中凶, 日失吉, 夕日凶。14
  目前发现的四种“禹须臾”日书便有一种与出行无关, 所以把“禹须臾”定义为关于出行的日书并不妥当。
  (二) “禹须臾”并非全为快速查验判断吉凶之方式
  学者把“禹须臾”定义为快速查验判断行事吉凶的方法, 从字面上看具有合理性。但如果把放马滩秦简《日书》“行不得择日”之内容纳入“禹须臾”篇加以考虑, 则对其定义便需要进一步修订。15
  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165号简:
  禹须臾·行不 (注:甲种“不”脱) 得择日:出邑门, 禹步三, 向北斗, 质画地, 视之曰:“禹有直五横, 今利行, 行无咎, 为禹前除道 (注:甲种做“得”) 。”16
  这一篇与其他“禹须臾”篇不同, 并非吉凶时刻速查表。而是一种因为事急而不得选择吉日出行, 为避祸而采取的一套仪式性的厌胜术, 其具有驱鬼除邪、趋吉避凶的功能。这种仪式性的内容在《汉书·艺文志》里属于“杂占”一类, 如《请官除妖祥》、《禳祀天文》、《请祷致福》、《请雨止雨》等。17因此, 把“禹须臾”当成快速查验吉凶的方法, 便不够全面;那么重新理解“须臾”术以及李贤注中的“立成之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5
level 12
家诫 楼主
  (二) “质画地”
  放简“行不得择日”所反映的巫术操作比其他三篇多了“向北斗、质、画地”的步骤。43据目前研究均认为是巫师行法之步骤。特别是“质”的解释学者看法不一。据放简《释文摹写》此处为“”字, 孙占宇据《说文》“卜问曰”疑为“”, 44后孙占宇又改变其说法, 认为“质”为匕首之类的利器, 因此“质画地”就是用匕首之类的利器在地上画。45姜守诚则认为“质”当作“祭祀”之意, 即在描述祭祀北斗。46
  以上说法, 似乎都有道理, 但是很难与后文联系起来。《广雅》有“侦、质, 问也”的说法, 47因此, “质”有“问”的意思。结合前面“五画地”所成的数字卦, 此处的“质”可能就是向北斗问卜的意思, 而且占卜即要“画地”, “画地”之后卜成, 观察占卜结果, 所以有“视之”。“利以行, 行毋咎”是很典型的卜辞, 《周易》中随处可见。因此, 这篇简文很可能反映的是占卜的过程。
  其实, “画地”在后代的记载中, 仍然保留有占卜、厌禳的性质, 如唐代《唐律疏议》记载:
  休, 谓妄说他人及己身有休征;咎, 谓妄言国家有咎恶。观天画地, 诡说灾祥, 妄陈吉凶, 并涉于不顺者, 绞。48
  这里记载了唐律对观天、画地妄言国家人民休咎的惩罚。画地有如观天, 应该都是一种占卜吉凶的方法。唐代贾公彦的《仪礼疏》云:
  筮法依七、八、九、六之爻而记之, 古用木画地, 今则用钱。49
  古人用木画地, 其实就是占筮之法。当然, 画地也有做符咒之意的, 晚唐杜光庭的《神仙感遇传》记载:
  以手画地, 作一符。令再三审记, 曰:此后有疾者, 虽千里之外, 符必效。50
  可见, 画地兼有“占筮”与“符咒”之意, 可能因为在实际的操作中占卜是手段, 而厌禳是目的, 所以画地才兼有两方面功能。如果说放简中的“画地”还具有某些占卜含义的话, 睡简的“画地”则完全没有了“占”的色彩, 而代之以“符”的含义。这似乎说明占卜只是手段, 趋利避害才是目的, 因此仪式过程中祝咒的作用才会不断强化。
  因此, “行不得择日”篇便可以解释为:由于出行的急迫性, 无法选择吉日出行, 于是出到邑门外, 禹步, 向北斗问卜, 卜成, 视之曰:“此次禹须臾共得五横画, 利于出行, 请为禹须臾开辟道路。”然而, 从“为禹前除道”这种祈使命令的语气可以看出卜辞主要为“祝”的内容。51所以, 这种占卜有可能是事先预设的、一定要卜出“直五横”的占卜, 因为在“禹须臾”中, “直五横”代表的是“行毋咎”。可能因为占卜不具有实质意义, 额简里就没有占卜, 禹步后直接为“祝”。睡简一“画地”位于祝咒之后, 更加证明占卜的虚设性, 体现了仪式过程中祝咒作用的强化。
  虽然“行不得择日”所反映的占卜是仪式性的, 不具有实质意义, 但是对理解“禹须臾”却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为它透露了一个信息, 即早期的“禹须臾”方术中包含“占卜”内容。其实, 卜筮祭祷与择日都是先秦两汉社会中很活跃的方术, 吕思勉曾论述到:
  《史记》有《日者》、《龟策》二传, 则时日、卜筮, 实为古人趋吉避凶之术之两大端, 盖事有可豫测其吉凶而趋避之者, 时日也。有无从豫见, 必待临事求其征兆;或征兆先见, 从而占其吉凶者, 龟策、杂占是也。吉凶即可豫知, 自可从事禳解, 故《周官》占梦, 有赠恶梦之法;而《汉志》杂占家, 亦有执不详, 劾鬼物, 请官除妖祥及禳、祀、请、祷诸书焉。52
  吕思勉注意到了卜筮祭祷与时日对古代社会的重大影响, 并认为时日与龟策可能来源于同一种卜筮之术, 同时可各行其道。53
  决其事之可行与不者, 即简称之曰龟策矣, 决其当行于何时者, 乃总称之曰时日, 以与龟策相对, 其实定时日者, 亦未必不用龟策也。54
  既然“禹须臾”兼有“卜筮”与《日书》两大部分, “禹须臾·行日”、“禹须臾·所以见人日”可能都是由“禹须臾”之术占卜得来。而“禹须臾·行不得择日”则是对不能预见的, 或者已经预见的进行解禳。因此“禹须臾”是一种包含占卜、选择、厌禳为一体的方术, 但由于占卜功能减弱, 选择时日与厌禳便成了“禹须臾”术最主要的部分。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7
level 12
家诫 楼主
三、“禹步”起源新论
  从上述“禹须臾”篇的内容可以发现, “禹步”是出现最多的词汇, 它是一种近乎神秘功能的仪式, 在方术活动中被较多地运用。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以及张家山汉简《引书》、北大藏秦简《白囊》篇就被普遍运用。55而且其作为后世道教法事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步法至今尚存。
  除上述在“禹须臾”背景下研究“禹步”之外, 早年便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禹步”, 主要探讨“禹步”步法、功能等。如著名汉学家葛兰言很早就注意到“禹步”, 其在《中国古代的舞蹈与传说》一书中, 论述“禹步”是一种类似萨满的舞蹈, 由大禹创造, 具有控制敌对势力与巩固其统治的巫术功能。56陈国符利用道藏资料《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 认为禹步为道家法术之一。57藤野岩友《禹步考》梳理了中国古籍中关于“禹步”的记载, 探讨了禹步的步法, 并结合“玉女反闭局法”论述“禹步”对日本的影响。58
  相比“禹步”步法的研究, 关于“禹步”起源的探讨则更为充分, 因为战国秦汉时人们对“禹步”起源的说法就不同了。
  《尸子》:
  古者龙门未辟, 吕梁未凿, 河出于孟门之上, 大溢逆流, 无由丘陵, 高阜灭之, 名曰洪水。禹于是疏河决江, 十年不窥其家, 手不爪, 胫不生毛, 生偏枯之病, 步不相过, 人曰禹步。59
  《吕氏春秋》:
  禹不敢怨, 而反事之。官为司空, 以通水潦。颜色黎黑, 步不相过, 窍气不通, 以中帝心。60
  《庄子·盗趾篇》有“禹偏枯”61, 《荀子·非相篇》有“禹跳汤偏”62。
  这些记载都认为“禹步”来源于大禹治水导致的身体上的残疾, 即偏枯、跛足的病态。《抱朴子》中记载的“禹步”之法, 就是一种“步足不相过”的步法, 确实与跛足相类。这种解释看似合理, 但其实是对大禹治水传说的附会。且不同的说法也有。《史记·夏本纪》记载:
  (禹) “声为律, 身为度”, 《集解》引“王肃曰:以身为法度。”《索引》按“今巫犹称禹步”。63
  南北朝道经《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记载:
  禹届南海之滨, 见鸟禁咒, 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 常作是步。禹遂摹写其形, 令之入术。自兹以还, 术无不验。因禹制作, 故曰禹步。64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8
level 12
家诫 楼主
 从这些记载来看, “禹步”则非但不是禹的病态, 反而是大禹创造的一种具有某种功能的标准步法。
  现代学者摆脱了古人的说法, 如陈梦家认为, 古之王即巫者, 故禹步亦称巫步。闻一多则认为禹步是一种图腾舞, 是一种独脚跳舞, 本是仿效蛇跳。周冰认为禹步是大禹对鸟禁模仿与改造的产物。胡新生认为禹步产生于跛者为巫的环境下, 依据跛足巫者的舞蹈而创造, 并假托大禹而得名。刘宗迪则认为禹步为巫步, 仅仅是一种舞蹈而已, 别无深意, 所谓的“偏枯”、“足不相过”只是舞蹈的形态。65可见, 诸家虽然在具体细节上的说法尚有区别, 但是普遍认为禹步为具有巫术性质的舞蹈, 其创造渊源于大禹的神话。
  这些解释因为缺少“禹须臾”材料, 而直接把“禹”与“禹步”联系起来, 就导致了因解释角度不同, 说法不一的情况。然而, 如果我们把“禹步”与“禹须臾”统一起来就会发现, 理解“禹步”首先要追溯到“禹须臾”方术, 然后才能追溯到禹的神话。
  从“禹须臾·行不得择日”行文中的“禹步三”、“禹有直五横”、“禹前除道”睡虎地秦简“出邦门”的“禹符”来看, 禹是一个专有名词, 应指“禹须臾”术。睡虎地秦简《日书·艮山》有“此所谓艮山, 禹之离日也”, 66这里的“禹”可能也指“禹须臾”之术。67
  因此, 如果把“禹步”当成“禹须臾”术的步法, 那么就无须探讨大禹跛足与禹步的关系, 因为“禹步”仅仅是“禹须臾”整套方术活动的一个仪式性步法。如“禹有直五横”、“为禹前除道”之“禹”代指“禹须臾”相同, “禹步”之“禹”同样指“禹须臾”。当然, “禹步”也有可能源于比“禹须臾”更古老的一种托名于大禹的方术, 这种方术的部分内容被“禹须臾”术所继承。但不管怎样, “禹步”应该被理解成是一种托名大禹的方术的步法。因此, 古人关于禹步的种种解释, 似乎都是一种基于传说的附会, 而正是附会, 才更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说法。
  如果“禹步”源于“禹须臾”之术, 那么把“禹步”直接联系到大禹就略显不妥。其实用大禹的神话去解释“禹须臾”术也并不恰当, 因为我们已经无法得知是大禹传说启发了“禹须臾”术, 还是“禹须臾”术启发了大禹传说的创作。但不能否认的是, 这些法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与“大禹”联系了起来, 与大禹传说的形成与发展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也许“禹须臾”方术保留了一些大禹传说的痕迹。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9
level 12
家诫 楼主
 四、结论
  “禹须臾”应是一种由举要精简、摘录抄集其他方术书而成的全新的阴阳吉凶书, “禹须臾”之术包含了独具特色的一套方法, 兼有占卜、择日、厌禳的功能。作为方术步法的“禹步”, 则似乎要从“禹须臾”这种托名于大禹的方术之中寻找源头, 它应该不会是一个被单独创造出来的巫步。合理的追溯逻辑应该是从禹步追溯到“禹须臾”, 再从“禹须臾”追溯到大禹神话, 如果把“禹须臾”这一环节去掉, 直接把禹步与大禹神话联系, 难免会产生不少附会。如果还用古人的附会之言去解释这些方术, 就片面的理解了文献与信仰 (方术) 的相互关系。陷入了只有文献可以考证信仰 (方术) 的迷信之中。而事实上, 很多文献都是在对信仰 (方术) 的解释上完成的。换言之, 文献常常是解释或者附会信仰 (方术) 的结果。因此, 我们抛开古人对禹步的附会, 把它置于“禹须臾”术之下解释, 则“禹步”仅是一种方术之步法, 与大禹未必有直接的联系。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10
level 12
家诫 楼主
注释
  1 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小组:《云梦睡虎地秦墓》, 文物出版社, 1981年。本文依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 1990年, 第201、222页, 另见图版100、111页。秦简整理小组:《天水放马滩秦简甲种〈日书〉释文》, 载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秦汉简牍论文集》,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第1-6页。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编《天水放马滩秦简》, 中华书局, 2009年, 第122、124、126页。本文依据孙占宇:《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13年, 第82、85、89、109、112、126页, 另见图版第8-9、18-21、24-25页。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考古队:《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 文物出版社, 2006年, 第150页, 另见图版80-82页。
  2 按:学者对于具体类目的定名以及残简的归类有争议, 本文采纳姜守诚的归类。参见姜守诚:《道教“四纵五横”观念——从放马滩秦简日书“直五横”谈起》, 《宗教哲学》第67期, 2014年, 第155-195页。
  3 《后汉书》卷八二, 中华书局, 1965年, 第2703-2704页。
  4 饶宗颐:《禹符、禹步、禹须臾》, 载《云梦秦简日书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2年, 第23页。
  5 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 《文物》1989年第2期, 第25-26页。
  6 参见工藤元男:《埋もれていた行神——主として秦簡〈日書〉による——》,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 106册, 1988年, 第163-207页。后收入氏著《睡虎地よりみた秦代の国家と社会》, 东京:创文社, 1998年。此据广濑薰雄、曹峰中译本《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 第241页。
  7 蒲慕洲:《睡虎地秦简〈日书〉的世界》,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六十二本, 第四分册, 1993年, 第645页。
  8 刘增贵:《秦简〈日书〉中的出行礼俗与信仰》,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七十二本, 第三分册, 2001年, 第503-541页。
  9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4年, 第162-171页。及氏著《简帛数术文献探讨》,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第61页。
  10 闫喜琴:《秦简〈日书〉涉禹出行巫术考论》, 《历史教学》2011年第4期, 第41-45页。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11
level 12
家诫 楼主
 11 姜守诚:《道教“四纵五横”观念——从放马滩秦简日书“直五横”谈起》, 《宗教哲学》第67期, 2014年, 第158页。
  12 大野裕司:《『日書』における禹歩と五畫地の再檢討》, 《東方宗教》108号, 2006年。后收入氏著《戦国秦漢出土術数文献の基礎的研究》, 札幌:北海道大学出版会, 2014年, 第211-248页。孙占宇:《放马滩秦简日书整理与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年, 第22页。及氏著《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 第89页。
  13 刘增贵:《秦简〈日书〉中的出行礼俗与信仰》,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七十二本, 第三分册, 2001年, 第527页。
  14 孙占宇:《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 第85页。
  15 按:放马滩《日书》“行不得择日篇”, 有甲乙两种, 甲种为66-67号简, 乙种为165号简。两种有两处差异。为论述方便仅引乙种, 与甲种相异处出注。此篇何双全的《天水放马滩秦简甲种〈日书〉考述》命名为“择行日”, 刘乐贤的《简帛数术文献探讨》命名为“出邑门”, 刘乐贤不把此简内容纳入“禹须臾”, 而与睡虎地秦简日书“出邦门”篇相比照, 定其为“出邑门”篇。但此简篇名并非整理者所加, 而是本篇原有标题, 因此为“禹须臾”篇较为合理。本文采纳孙占宇的《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的观点, 命名为“禹须臾·行不得择日”。
  16 孙占宇:《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 第89页。
  17 《后汉书》卷三〇, 第1772页。
  18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 第165页。
  19 王玉德主编, 刘道超译注《协纪辨方书》,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 第313页。
  20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 中华书局, 1980年, 第302页。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12
level 12
家诫 楼主
 21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 《道藏》, 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 第9册, 第840页。
  22 周一良:《书仪源流考》, 《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此文后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 第273页。
  23 饶宗颐:《敦煌本〈立成孔子马坐卜占法〉跋》, 《敦煌学辑刊》1999年第1期, 第1-2页。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年, 第193页。
  25 饶宗颐、曾宪通:《云梦秦简日书研究》, 第23页。
  26 大野裕司:《戦国秦漢出土術数文献の基礎的研究》, 第211-248页。
  27 参见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 商务印书馆, 2005年, 第179-217页。
  28 工藤元男:《埋もれていた行神——主として秦簡〈日書〉による——》,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06册, 1988年, 第176-177页。
  29 《道藏》第18册, 第694页。
  30 酒井忠夫:《反閉について——日中宗教宗教文化交流史に関する一研究》, 《立正史学》66号, 1989年, 第1-14页。此据氏著《酒井忠夫著作集5:道教·道教史の研究》, 东京:国书刊行会, 2011年, 第205-224页。
  31 工藤元男:《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と道教的習俗》, 《東方宗教》76号, 1990年, 第43-61页。
  32 刘昭瑞:《论“禹步”的起源及禹与巫、道的关系》,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编《梁钊韬与人类学》,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年, 第264-279页。
  33 胡新生:《禹步探源》, 《文史哲》1996年第1期, 第72-77页。
  34 胡文辉:《马王堆〈太一出行图〉与秦简〈日书·出邦门〉》, 《江汉考古》1997年3期, 第83-88页。此文后经增补收入氏著《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145-158页。
  35 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 中华书局, 2006年, 第320-321页。
  36 大野裕司:《戦国秦漢出土術数文献の基礎的研究》, 第211-248页。
  37 魏坚主编《额济纳汉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284页。
  38 《睡虎地秦墓竹简》, 第222页。
  39 同上, 第201页。
  40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 中华书局, 1985年, 第303页。
  41 刘增贵:《秦简〈日书〉中的出行礼俗与信仰》, 第527页。
  42 大野裕司:《戦国秦漢出土術数文献の基礎的研究》, 第211-248页。
  43 睡简一也有“画地”, 但是此处“画地”位于“祝”之后, 具有厌禳之意。
  44 孙占宇:《放马滩秦简日书整理与研究》, 第139页。
  45 孙占宇:《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 第89页。
  46 姜守诚:《放马滩秦简〈日书〉“行不得择日”篇考释》, 《鲁东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12年第4期, 第68-76页。姜守诚:《道教“四纵五横”观念——从放马滩秦简日书“直五横”谈起》, 《宗教哲学》第67期, 2014年, 第155-196页。按:姜守诚以《礼记·郊特牲》“扫地而祭于其质也”的记载, 认为“质”为“祭祀”之意。
  47 王念孙:《广雅疏证》, 中华书局, 1983年影印本, 第44页。
  48 长孙无忌等撰, 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 中华书局, 1983年, 第345页。
  49 《仪礼注疏》卷一, 《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影印本, 1980年, 第946页。
  50 杜光庭撰, 罗争鸣辑校《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 中华书局, 2013年, 第429页。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13
level 12
家诫 楼主
 51 但与额简“出邑门”与睡简“出邦门”不同的是, 放简“行不得择日”缺少“呼”的内容, 所以“行不得择日”的祝咒色彩便不如额简与睡简。关于“呼”与“皋”的解释, 可参见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 第215-216页。
  52 吕思勉:《先秦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第426页。
  53 学者关于《日书》与卜筮祭祷二者关系的探讨, 可参见晏昌贵先生的论述。参见氏著《巫鬼与淫祀——楚简所见方术宗教考》,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67-76页。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 一认为《日书》由卜筮祭祷发展而来;一认为两者相互独立。参见工藤元男:《从卜筮祭祷简看“日书”的形成》, 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 第589-594页。陈伟:《九店楚日书校读及其相关问题》, 《人文论丛》,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年, 第162页。李零:《中国方术考 (修订本) 》,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0年, 第197-216页。杨华:《出土日书与楚地的疾病占卜》, 《武汉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讨》, 第46页。
  54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杂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第514-515页。
  55 马继兴:《马王堆古医术考释》,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年, 第338、736页。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 (肆) , 文物出版社, 1985年, 第38、40、49、50、67、74、116页。高大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 巴蜀书社, 1995年, 164页。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 (二四七号墓) 》, 文物出版社, 2006年, 第184页。陈侃理:《北大秦简中的方术书》, 《文物》, 2012年6期。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14
level 12
家诫 楼主
 56 Marcel Granet, Danses et légendes de la Chine ancienne, Paris: L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26, pp.221-229.
57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 中华书局, 1963年, 第278页。
 58 藤野岩友:《禹歩考》, 大东文化大学日本文学会:《日本文学研究:佐伯梅友先生古稀紀念論集》,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15
level 12
家诫 楼主
川书店, 1976年, 第302-316页。此后, 日本还有几篇文章专论“禹步”。高瀬重雄:《青木北海とその「禹歩僊訣」》, 日本道教学会:《東方宗教》39号, 1972年, 第1-13页。坂出祥伸:《災いを避ける步行術=禹歩》, 《「気」と養生》, 东京:人文书院, 1993年, 第246-252页。坂出祥伸:《馬王堆漢墓出土「五十二病方」における呪術的治療の一側面——「禹歩」「唾」「噴」による治療の意味》, 日本道教学会:《東方宗教》106号, 2005年, 第1-16页。大野裕司:《玉女反閉局法について》, 《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研究論集 (6) 》, 2006年, 第35-53页。深澤瞳:《禹歩·反閇から身固めへ:日本陰陽道展開の一端として》, 《大妻国文》43号, 2012年, 第19-45页。这些研究多从“禹步”的功能与步法入手, 很少谈论“禹步”的起源问题。
 59 《尸子》, 载《百子全书》,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 第8页。
 60 许维遹撰, 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 中华书局, 2009年, 第569页。
61 王先谦撰, 刘武撰《庄子集解》, 中华书局, 1987年, 第263页。
  62 王先谦撰, 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 中华书局, 1988年, 第75页。
  63 《史记》, 第51页。
  64 《道藏》第28册, 第398页。
  65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 《燕京学报》20期, 1936年, 第533-539页。闻一多:《伏羲考》。周冰:《巫·舞·八卦》, 新华出版社, 1993年, 第84页。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 第88页。胡新生:《禹步新探》, 《文史哲》1996年1期, 第72-77页。刘宗迪:《禹步、商羊舞、焚巫尫》, 《民族艺术》1997年第4期, 第113-124页。夏德靠:《禹步起源及其嬗变》,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0年第6期。具体内容的讨论可参见吕亚虎:《战国秦汉简帛文献所见巫术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10年, 第247-254页。
  66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 第189页, 另见图版92页。关于此篇研究可参考李学勤:《睡虎地秦简中的〈艮山图〉》, 《文物天地》1991年第4期。陈伟:《睡虎地日书〈艮山〉试读》, 《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6号, 2002年。此据氏著《燕说集》, 商务印书馆, 2011年, 第312-319页。
  67 饶宗颐、曾宪通著:《云梦秦简日书研究》, 第23页。刘昭瑞:《论“禹步”的起源及禹与巫、道的关系》, 载《梁钊韬与人类学》, 第264-279页。
2020年07月05日 07点07分 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