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隔山灯火🔥
楼主
200423【水帖】原创读后感:从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出发,浅谈钢笔与现代人的关系。
《文物•旧书•毛笔》(节选)朱自清
至于毛笔,多少年前教育部就规定学生作国文以及用国文回答考试题目,都得用毛笔。但是事实上学生用毛笔的时候很少,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这个问题现在似乎还是悬案。在笔者看来,文物、旧书、毛笔,正是一套,都是些遗产、历史、旧文化。主张保存这些东西的人,不免都带些“思古之幽情”,一方面更不免多多少少有些“保存国粹”的意思。“保存国粹”现在好像已成了一句坏话,等于“抱残守阙”,“食古不化”,“迷恋骸骨”,“让死的拉住活的”。笔者也知道今天主张保存这些旧东西的人大多数是些五四时代的人物,不至于再有这种顽固的思想,并且笔者自己也多多少少分有他们的情感,自问也还不至于顽固到那地步。不过细心分析这种主张的理由,除了“思古之幽情”以外,似乎还只能说是“保存国粹”;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先民的优良的成绩,所以才值得保存,也才会引起我们的思念。我们跟老辈不同的,应该是保存只是保存而止,让这些东西像化石一样,不再妄想它们复活起来。应该过去的总是要过去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
(以下为原创内容)前日偶然拜读朱自清先生的《文物•旧书•毛笔》,心有所感,遂姑妄言之。
今天的人们或为生计疲于奔波,或为前程埋头苦学,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大抵就是这样罢,忙碌的灵魂在奔波与疲惫中度过漫长岁月。生活正如是,人生亦如是。
为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新型书写工具应运而生,它们价格低廉,书写顺畅,绝不漏墨,很是可靠,伴随着现代人忙碌的学习、生活。
钢笔不仅仅是书写工具或者收藏品,它们甚至还在一定的时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例如,二战期间,派克“51”型金笔曾达到等同于货币的地位,可用于在战场直接交换弹药和补给品。尽管是这样经典的书写工具,今天仍坚持使用的人,恐怕寥寥无几,哪怕是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钢笔作为一种有些许“老气”的书写工具,对忙碌的现代社会表达出不适应性,并因此被大多数人拒之门外,这是历史进步的侧面反映和必然趋势,我们可以做到的恐怕也只有无奈地顺遂自然了。
钢笔之于21世纪的我们,大概就相当于毛笔之于上世纪的他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现在的我们如果不妨沾染些“思古之幽情”,品一盏香茗,持一支情怀,汲一缕墨香,写人生况味。
2020年04月23日 01点04分
1
《文物•旧书•毛笔》(节选)朱自清
至于毛笔,多少年前教育部就规定学生作国文以及用国文回答考试题目,都得用毛笔。但是事实上学生用毛笔的时候很少,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这个问题现在似乎还是悬案。在笔者看来,文物、旧书、毛笔,正是一套,都是些遗产、历史、旧文化。主张保存这些东西的人,不免都带些“思古之幽情”,一方面更不免多多少少有些“保存国粹”的意思。“保存国粹”现在好像已成了一句坏话,等于“抱残守阙”,“食古不化”,“迷恋骸骨”,“让死的拉住活的”。笔者也知道今天主张保存这些旧东西的人大多数是些五四时代的人物,不至于再有这种顽固的思想,并且笔者自己也多多少少分有他们的情感,自问也还不至于顽固到那地步。不过细心分析这种主张的理由,除了“思古之幽情”以外,似乎还只能说是“保存国粹”;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先民的优良的成绩,所以才值得保存,也才会引起我们的思念。我们跟老辈不同的,应该是保存只是保存而止,让这些东西像化石一样,不再妄想它们复活起来。应该过去的总是要过去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
(以下为原创内容)前日偶然拜读朱自清先生的《文物•旧书•毛笔》,心有所感,遂姑妄言之。
今天的人们或为生计疲于奔波,或为前程埋头苦学,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大抵就是这样罢,忙碌的灵魂在奔波与疲惫中度过漫长岁月。生活正如是,人生亦如是。
为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新型书写工具应运而生,它们价格低廉,书写顺畅,绝不漏墨,很是可靠,伴随着现代人忙碌的学习、生活。
钢笔不仅仅是书写工具或者收藏品,它们甚至还在一定的时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例如,二战期间,派克“51”型金笔曾达到等同于货币的地位,可用于在战场直接交换弹药和补给品。尽管是这样经典的书写工具,今天仍坚持使用的人,恐怕寥寥无几,哪怕是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钢笔作为一种有些许“老气”的书写工具,对忙碌的现代社会表达出不适应性,并因此被大多数人拒之门外,这是历史进步的侧面反映和必然趋势,我们可以做到的恐怕也只有无奈地顺遂自然了。
钢笔之于21世纪的我们,大概就相当于毛笔之于上世纪的他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现在的我们如果不妨沾染些“思古之幽情”,品一盏香茗,持一支情怀,汲一缕墨香,写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