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奥秘图文版分享
曾仕强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文谦 楼主
来自一位师兄的分享
论语的奥秘
十大要领
近30年来,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做:知识改变命运,认为知识很重要;我们不反对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也要知道,知识有它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时效性,尤其是现代的科学知识,大概10年20年就过时了,不能用了。因此,相对于知识,我们更看重智慧;因为,智慧它不会过时,而且,还会遗传;这样,我们才知道有人一出生他就特别聪明,就是遗传到高智慧,智慧是什么?用现代人话讲叫思路,叫做脑筋清楚不清楚。现代的人因为知识学的太多了,他脑筋不清楚,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所以,我们读书,如果不是有实际需要,少读知识性的书,应该多读智慧经典,比方说《论语》。
《论语》,不是知识,如果把《论语》当作知识来看,我们老早把它丢掉了,因为它已经没有用了,两千五百年前的知识现在有什么用?《论语》是给我们些思路,所以你看它东一句西一句,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可是你把它整个连起来,你会觉得这个不得了,把人类的思路很完整的把它陈述出来了。这是我们读《论语》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的。如果,你不得要领,很可能就理解偏了。
在这里也特别说明一下,我们读书人常犯的三个毛病:1、望文生义;2、不求甚解(断章取义);3、自以为是。
因此,我们总结出学习《论语》的十个要领,即儒宗十要! 希望能帮助大家读通《论语》,读懂孔子!(1)一以贯之:
“一”近于道,但不是道,它代表时间。就是常说的:时也,命也!中国是用“道统”代替“传统”。叫做道政合一。特别纠正:述而不作(注:各种考试,以教科书为准),中的“而”应该是“天”。因为金文中的“天”的书写近似于“而”,见下图:
论语处处在讲关于“天”的学问,所以应该是我们抄错了;《论语》是孔夫子和其弟子论道的结语。不是争论的话题。
向自然学习,以自然为老师,在生活中实践,并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时习之”,“时”,时常、不时、常常的意思。“习”是什么意思?一般人说习就是温习、复习。没错,但这个层次很低。这里的“习”,应该解释成习惯。习惯怎么养成呢?就是要去做。向自然学习,懂得道理还不算懂,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做得出来才算懂;做不出来,还要继续学。
可见这第一句话,有知行合一的味道。我们常常讲,几乎所有人都感觉到自己知道,但就是做不到。那就是学习没有效率,没有效果。从现在开始要记住,只有做得出来,才算学到。我们是一个重实践的民族,实践远比了解要重要。
(2)二字真言:
“忠”为直的表现方式,就是把心放在正中的位置上;“恕”为和的表现方式,就是关照他人之心。都需要用“心”来做。“忠”是对己要忠于自己的良心。“恕”对人要将心比心。
(3)三大乐趣:
即,孔门三乐:学天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天,通天道,以求天人合一;交友,交良师益友友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不知而不愠,是对照他人的反馈,时常反求诸己,修炼和提升自己。
(4)四个层级:
①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②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③可与立,未可与权;
④可与权,未可与谋;
即:共学、同道、立命、权衡是儒家的四个层级。依次标准选择的同道者并行,共同完成人生的使命。
(5)五大修养:
①温,敦厚;
②良,凭良心;
③恭,恭敬,即敬人者,人恒敬之;
④俭,简约节省;
⑤让,谦让,不争,坤道之美。
(6)六个进阶:
①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要树立人生的目标;
②三十而立,为知礼;
③四十而不惑,为知天;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谓之性,要修心养性,为知命;
⑤六十而耳顺,为知言;
⑥七十而从心所欲,是成仙。
(7)七大自爱:
①爱人先爱己;
②非礼勿动;
③非礼勿视;
④非礼勿言,
⑤非礼勿听,其中“礼”者“理”也;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⑦成人之美。
(8)八种格目:
①忠,忠诚于自己的品德;
②孝,是为人的根本;
③仁,立身之本;
④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
⑤义,是正当;
⑥和,是合理;
⑦平,是公正,不是平等;
⑧齐,是不断地调整。
(9)九大不宜:
①为富不仁;
②侍亲不敬;
③见利忘义;
④怨天尤人;
⑤为人谋而不忠;
⑥传不习;
⑦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⑧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⑨数典忘祖。
这九种情形要时刻警惕,要加以戒免。
(10)十全归一:
天道忌满,人道忌全。我们中国人常说,十全十美,但是,我告诉你,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我们之所以强调十全十美,就是因为做不到。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总是标榜自己,就是因为做不到。缺什么,就炫耀什么,这是很清楚的事情。因此,我们才建议大家,用九藏十。那么,到底能不能全呢?答案是当然可以,全,就是圆满了;就是该走了,就归一了。记住这句话:人只要活着,就不可能真正圆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就是不断修补自己缺口的过程。
2020年02月27日 12点02分 1
level 11
文谦 楼主
十大误区
1,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2,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5,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6,无可无不可
7,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8,子不语:怪力乱神
9,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不是经典错了,是你理解错了。
读书是为了明理!可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偏偏有三个毛病,第一个,老把经典读错了。第二个,老骂经典。第三个,望文生义。这是怎么造成的?究其原因,还是三点:断章取义、不求甚解、自以为是。搞得我们很少能够反复思考,很少能够想得很深入。
读《道德经》,你就知道,老子真正期望我们的就是一个字“明”。我们常常讲,我明白了,这就是老子的主张。明白的人才是最高明的人。你明白了,就不得了。如果你知道这就是我的毛病,那就没有毛病了嘛;如果你偏偏说,这不是我的毛病,那就完了,就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人最后都是害人害己。
读过《易经》之后发现圣人所讲的话没有任何错误。中华经典文化没有糟粕,所有错误是因为我们或抄错了,或解释错了,或诉诸行动时用错了。所以现在我们要学会“反求诸己”,予于纠正。
比如: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很多人根据这句话认为父母没有过错。真是这样如何教好小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也是人,也难免犯错误,但是做子女的有责任采取父母乐意接受的方法帮助父母纠正;而不是指责、抱怨。
读书是为了明理。不是为了考据和训古。
我们一再建议:读经典,这三本书是一定要读的《论语》、《易经》、《道德经》。《易经》是源头,孔、老两位圣人都是解读《易经》的智慧,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我们常讲,中国人做事情的方式千变万化,各有不同,但是,法则从来都没有变,就是经;这样才叫持经达变。孔子讲《论语》是给更多的人讲《易经》,而老子《道德经》则是给高等智慧的人讲《易经》,两个人分工不同,其实都是干同一件事情。但是,你不要认为说,《论语》就很简单了,仍然是大智慧。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虽然说的夸张了,但从中你可以看出《论语》的地位之高。否则,凭我们中国人的智慧,老早就把它丢掉了,还能流传到现在?一本书能传承2000多年,而且历久弥新,可见它的伟大!
《论语》是以至圣先师孔圣人为中心的,集体的智慧结晶。《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结论,背后隐藏着一个情境,如果,你不能还原当时孔子讲这段话的场景,就很容易陷入读《论语》的误区,就不能理解孔子所讲的道理。
下面列出《论语》十大误区供大家参考导正。
1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认为是说女人和小人难以教诲。我们纠正一下:这里的“女”同“汝”,我们一直以来错解“女”为女人。中国人最重视妇女的地位。伏羲氏处于母系社会应为女性;当其发现女性当家的局限性后,逐渐推动将母系社会转化为父系社会。通过给男人一个社会地位-丈夫,使其担当起家庭的责任,社会得以分工而促进人类的发展。易理的天尊地卑、男尊女卑是事实判别,决不是价值的判断。男女各守其分,才能各安天命。
2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被认为是希望多活几年;对易经有深刻的了解。古籍资料研究表明孔子很早就学易了,并且给易经做了《十翼》才使我们现在能有机会读懂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易经》奠定了《论语》的思想基础,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再有几年,或五年或十年,加以学习,应该不会犯大错了。“易”应为后者加进去的。小过错要做到不二过;如子曰:“不迁怒,不二过。”大过错便是不成功、便成仁。《易经》是用人生体悟来读的。是高深的立体的智慧,用书本上平面的知识无法解读明白。
3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依据这段话认为孔子表达出的是情大于法,实际是情与法相辅相成才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在家庭内部情更重于法,家庭里情要放在理的前面。中华民族不可以讲骄傲,我们是自豪。
4
子曰:“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被理解为是愚民思想,简直是歪解圣人的思想。《易经》告诉我们
正确的
方法:从来是多数人平庸的人听从少数有智慧的人。这就是现在的民主集中制。大众民主制只会把社会搞的混乱不堪。我们要从做的当中学习,从而明白道理,由由之达到知之。
5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理解为聪明和愚笨的人不会改变。这两句话是不能分开的,是说真正聪明的人无法改变,真正愚蠢的人也不能改变。我命由我造。“习”理解为是实践活动,经历,而不仅是习惯。
6
认为《论语》的核心是恢复周礼复古,求不变,而孔子实际是“无可无不可”,“唯变所适”要随时应变。变的是形式、状态、方法即现象,不变的是道即本体,因此要求我们学会以不变的原则因应万变的环境。如此,岂能说孔子守旧不变呢!
2020年02月27日 12点02分 2
在这里回复一下各位同修道友,这个链接里面只有我发的这些内容,论语的奥秘网络上暂时公布。
2021年10月16日 01点10分
level 11
文谦 楼主
孔子告诉我们学习周代坚守道德是不变的修养法则,要求我们绝对不可以投机取巧。强调:没有人害得了你,也没有人帮得了你,自己替自己付完全的责任。即自作自受。
7
依据“子罕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认为孔子很少讲利、命、仁。孔老夫子只是很少主动谈论利、命、仁而已。“论语”的整个学问就是围绕利、命、仁展开对话,启发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知的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分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小众传播要区别于大众传播。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其中的道理:曲则直;警示人在不专业的前提下我们且不可乱下定义。
8
“子不语怪力乱神”。凭这句话认为孔子不信鬼神。鬼神是圣人创造出来的,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鬼神是帮助我们修炼的。孔子要求我们: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者,远:是深入了解。但鬼神也是敬天的,所以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我们要下学而上达,就是上达天命。鬼神佛是帮助我们修炼自己的,他是一面镜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好好学习。未知生,焉知死。生=死。生是有身体的活动,死是没有身体的活动。
9
认为孔子排斥不同意见,反对异端邪说,如:“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是讲只求事务的两极端是害己的。如:董仲舒独尊儒术并不是对儒家的推崇,而是在利用儒家学说,才使儒家学说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孔子答人问: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就是求中之理。
10
认为《论语》的20篇的篇名没有什么意义。是我们的错写导致无法理解篇名的深刻意义,其中学而应为学天,述而应为述天。天人合一就是道的统一。人行道而有得,即道德。学习《论语》为了我们能做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补充说明一下:在众多的中华经典里面,每一部都是我们的精神食粮,风味各异,唯独《论语》是家常便饭,是天天都要吃的。请大家好好体会!
2020年02月27日 12点02分 3
level 11
文谦 楼主
2020年02月27日 12点02分 4
道兄您好,请问有视频吗?
2020年06月08日 21点06分
level 11
文谦 楼主
十大困惑
学论语有什么用?
怎样学论语
论语为什么重视做人的道理
为什么学则不固
拜孔子是不是拜偶像?
孔子为什么述天不作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己德那么重要?
为什么学天之后是为政
如何求上进
2020年02月27日 12点02分 5
level 11
文谦 楼主
提取码85xP
2020年02月27日 12点02分 7
楼主好,谢谢您,是百度网盘链接吗
2020年02月27日 12点02分
是的
2020年02月27日 12点02分
@中庸无咎 .我上面不是发了一个链接呀,然后点进去输入提取码即可
2020年02月27日 12点02分
@中庸无咎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2020年02月27日 12点02分
level 11
文谦 楼主
这都是另一位师兄的功劳,我就是替分享一下
2020年02月27日 12点02分 8
level 11
文谦 楼主
由于链接会被隐藏,大家需要可以说,我给大家一个个发
2020年02月27日 13点02分 9
求发一份,万分感谢
2022年01月16日 03点01分
pan.baidu.com/s/前段 加后段1WeJeXfRKfngIEc9a8mKEDQ
2020年06月08日 21点06分
求发,🙏谢谢楼主
2022年01月26日 06点01分
可以私信一下吗,感谢楼主
2022年04月04日 14点04分
level 11
文谦 楼主
由于是一位师兄分享的,只有一部分
2020年02月27日 13点02分 10
楼主还能请再发一下吗,谢谢
2020年08月12日 07点08分
level 13

2020年02月27日 13点02分 11
level 1
楼主,烦请发一份给我,谢谢!
2020年02月29日 08点02分 12
level 4
楼主方便发我一份吗 谢谢
2020年02月29日 10点02分 13
level 13
楼主分享一下,谢谢
2020年03月02日 00点03分 14
level 6
楼主发我一份,谢谢[哈哈][哈哈]
2020年03月02日 05点03分 15
level 8
恭喜[大拇指]
2020年03月02日 12点03分 16
1 2 3 4 5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