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认为明实亡于英宗朱祁镇(正统)
明朝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5
很多评论认为明亡于:
一、崇祯。理由:瞎折腾,刚愎自用,任用废柴袁崇焕、东林党,杀魏公公打破政治平衡,杀边关大将,多次更换内阁首辅,对流民安抚不利,剿灭叛乱不彻底,对后金政策不当,内外失衡等。
二、天启。理由:做木匠不理朝政,任用魏公公扰乱朝纲,英年早逝政策没有延续等。
三、万历。万年不上朝,三大征耗尽国库,放任李成梁造成MQ崛起,萨尔浒失利等。
四、嘉靖。万年不上朝,闭关修炼,开启君臣不和矛盾起始,东南倭患军备废弛等。
五、正德等其他。理由不再一一赘述。
但本人严格从史料(注意,不是演义、网上评论等)考证,得出结论,明实亡于英宗(正统)。
2019年11月13日 02点11分 1
level 5
理由:
一、土木堡之变。此变可谓大明由盛转衰,政治、军事以及军屯经济(注意,只是军屯经济,不是全面经济)全面由盛转衰的起始点和打烂罐子的一记沉重的闷棍!大明自洪武开国,到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一直处于上升期,政治、经济、军事全面处于鼎盛时期,所以,土木堡集结五十万大军出关,也是侧面体现。但没想到被正统一顿微操,五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君主自己深陷囚笼。
直接造成的后果万分严重:
1、军事,军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包括张辅为代表的开国军功元勋集团几乎团灭,直接造成日后九边军队的推倒重来以及文武君臣力量的失衡,日后武官集团完全被文官集团压制造成伏笔。典型例子,戚继光想好好打仗还要贿赂内廷,这在洪武永乐时期完全无法想象。要知道,当初是淮西军事集团说了算,什么时候沦到这帮文官骑到头上?土木堡之后,武官的晋升、掌权完全由文官集团掌控,武官根基浅、权力掌控弱的情况完全暴露。
2、政治,文官力量的抬头。土木堡之后,大明危在旦夕。以于谦为首的文官政治集团(很多人有误区,认为于谦为兵部官员当为武官,其实于谦的仕途为文官发迹,干的最多的是御史)实际接管Z权,并力推景泰上位。景泰上位,作为政治交换,大大提高文官集团地位。日后正统复位,又是一群文官的政变而已。一来二去,政治利益更加让渡与文官集团,文官实力日益强大。日后正德莫名其妙的死,嘉靖的大礼议之争,张居正的把持朝廷,东林党皆可作为文官力量对皇权的全面侵袭。
3、经济,军屯经济的弱点完全显现。土木堡之后,大明北部防线全面收缩,战略上基本由攻转守,无法进一步扩大军屯田亩,洪武所定的不费百姓一粒米粟的军屯体制的弱点也完全显现。军队失去进取性后,加上上级军官、皇家、大户的侵占,军屯户的实际占有田亩日益萎缩,军户的战斗力直线下降。但实际上,从全国来看,大明的经济还是日益上升的,只是洪武埋下的军屯经济的炸弹恐怕早晚要炸,并直接影响九边防御和对外战争,日后对抗后金蒙古,全国抽调凑不齐十几万的军队,凑齐了又不能打,最能打的反而是戚继光、秦良玉、广西狼兵这些雇佣兵,恐怕是洪武无法想到的。
2019年11月13日 02点11分 2
@mudbug 没人说于谦一身不是。我全部所论的是明朝为何灭亡的原因,都是客观的分析,请君细品[开心]
2019年11月14日 08点11分
于谦等力挽狂澜救了明朝,反倒落下一身不是。真够颠倒黑白。封建王朝不靠文官治理还能靠谁?你说的所谓军事集团,其首领也得依靠文人管家。
2019年11月14日 07点11分
@冲动的肥婆 哪里有五十万,满打满算12万撑到底
2020年01月13日 03点01分
这些南方兵太能打了 南明短短十八年就灭了
2020年01月13日 04点01分
level 11
正解
2019年11月13日 04点11分 4
谢谢支持![吐舌]
2019年11月14日 01点11分
level 7
土木堡后明武官地位急转直下 不然也会不有李成梁的养寇自重
2019年11月13日 04点11分 5
是啊
2019年11月14日 06点11分
level 8
土木堡之前的武勋贵族早已没落了。
明正统六年(1441),开办京卫武学,选都督以下子弟中才器颇优、家道相称以及幼官一百四十余人入学。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富贵之家,有些还袭有爵位,自然不肯努力学习,多数人连课也不来上。
到景泰三年(1452),到学的只有十余人。
于是,武学停办,将学舍分赐给太监王谨和百户唐兴。
2019年11月13日 04点11分 6
@袁崇焕替身 新贵族并没有多少武勋啊,照样还是文官坐大
2019年11月14日 06点11分
没落的整体趋势是有的,但是朱勇,张辅等一代淮西功勋后裔在此时还是说得上话的,而且始终作为一股能力较大的政治力量,但土木堡之后是彻底沦落了!
2019年11月14日 01点11分
@冲动的肥婆 恰恰是土木堡之后反而打了强心剂,代宗英宗册立了新一批贵族,反而刺激了一把武勋贵族崛起。
2019年11月14日 01点11分
张辅是河南人,朱勇早就不行了。
2020年01月13日 03点01分
level 8
恰恰是土木堡之后反而打了强心剂,代宗英宗册立了新一批贵族,反而刺激了一把武勋贵族崛起。
2019年11月13日 04点11分 7
吸D那一会也很嗨,但是能嗨多久呢?土木堡之后明朝历史进程出现了极大的转折是不争的事实
2019年11月14日 01点11分
@冲动的肥婆 恰恰是土木堡之后反而打了强心剂,代宗英宗册立了新一批贵族,反而刺激了一把武勋贵族崛起。
2019年11月14日 01点11分
level 11
经严谨考证,明亡于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创立明朝,所以灭亡的才会是明朝
2019年11月13日 05点11分 8
呵呵。,[开心]
2019年11月14日 01点11分
你抢了我的话[小乖]
2019年11月14日 12点11分
正解!明白人!谁都不服就服你。[开心]
2019年11月24日 14点11分
天地轮回,正解
2020年08月23日 18点08分
level 1
怎么算也算不到他头上,这会离明朝灭亡还有200年呢,你怎么不说明朝亡于洪武
2019年11月13日 06点11分 9
安史之乱离唐朝灭亡也很远啊
2019年11月20日 06点11分
你可以仔细看看我的论据呀 ,我只是根据史料分析,,
2019年11月14日 01点11分
朱元璋当时把蒙古打跑了,但是并没有剿灭,如果当初追击蒙古的话会怎么样
2019年11月19日 08点11分
@踽踽独行♬ 那刚建的国家就要散架子了
2023年07月15日 09点07分
level 1
明军在土木堡之前对蒙古军几乎没有什么大败,,从土木堡之后蒙古军打破了明军不可战胜的魔咒,,从这一仗之后貌似对待游牧民族败仗连连了
2019年11月13日 06点11分 10
是的 所以我说土木堡绝对是一个大大的变数,极大的改变了明朝历史的进程
2019年11月14日 01点11分
@冲动的肥婆 土木确实是明朝转折点,这点史学界早就定论。但你得出的结论矛头指向了所谓文官集团,这就很莫名其妙。于谦也成为你攻击的目标,这简直荒唐。太监误国,武将战败,文官出面挽救危机反倒成了罪过?岂有此理。
2019年11月14日 08点11分
对的
2019年11月14日 03点11分
朱棣时期,丘福远征惨败,数万大军被鞑靼歼灭。
2019年11月14日 07点11分
level 1
哪里来的50万
2019年11月13日 07点11分 11
可以看看史书啊,史料上记载的
2019年11月14日 01点11分
level 11
又开始了,直接点,大明亡于盘古开天[阴险]
2019年11月13日 10点11分 12
我写那么多,,完全是根据史料的客观分析啊 ,安心讨论就好 没必要这么冷嘲热讽吧 小哥哥~~
2019年11月14日 01点11分
level 1
非要说蝴蝶效应的话我感觉亡于朱见深,虽然他干得很不错,但就一根独苗还没培养好。导致后面嘉进,万立,天启
2019年11月13日 14点11分 16
口误,朱佑憆
2019年11月13日 14点11分
@初见丿丶 愿闻其详,可以写的详细些吗
2019年11月14日 01点11分
@初见丿丶 朱厚照算好了,虽庸却不昏,虽养小人却不滥杀忠良。况且朱厚熜一上台就把他唐兄养的小人全杀了。而且嘉靖一朝太监太难了,权臣没了制约才出现严嵩的
2019年11月19日 17点11分
回复 牧云芸 :我也是,从他之后的继承人都不太行。太贪玩的,修仙的,几十年不上朝,玩女人没命的,木匠...
2019年11月20日 01点11分
level 5
纸上谈兵发表下看法:1.朱元璋和朱棣早期对文人阶层的残杀,让以后很多读书人对皇家疯狂抗争。2.社会底层出身的朱元璋格局还是低了,制定了一系列奇葩祖制(打击文官权势和待遇、海禁、税收、藩王),让明朝先天就发育不良。3.朱棣作为最高军事统帅,迁都北京可以理解,本来随着迁都北京就已经破坏北方长城防御体系了,看起来像是中原对草原的由守转功但是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没有做出相应变化,还是羁縻制度,这不是随时准备被动挨打吗。这两个政策不仅限制了向外扩张,还让国家必须从江南沿着运河给北方输血,严重影响国家财政结构(明朝末年江南反对加税是有一定道理的)。3明朝奇怪的“不和亲”(求先不喷)不和周围国家势力进行市易,反而更喜欢面子工程“纳贡朝拜”。先说和亲吧,和亲最大的作用不是简单交际亲戚,而是往对方高层加入自己的皇室血脉(势力),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皇帝都会尽早知道并做出反应,而市易改善改变边疆百姓生活,但是明朝精英阶层为了所谓骨气,姑息不少边疆文武、家族当起了汉奸,而不顾国家受难。
2019年11月13日 18点11分 17
没必要动不动就集团阶层的放大夸张,仿佛是铁板一块,荣损与共。朱元璋朱棣处死了不顺其意愿的文人,可没有把所有文人一并打击。朱棣还做出姿态编制大部头百科全书,给文认提供学术机会。
2019年11月14日 08点11分
你的思想就是搞笑的,首先任何政策都有好坏两面而且只能用一时。朱元璋的政策是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毕竟刚从一无所有建国,这时候必须以发育为主。可惜朱标的死,以及朱棣的上位还有朱棣的五征漠北其实已经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2023年05月31日 10点05分
@aj的巨仁 历史已经证明了古代郡县制以及分封制度的弊端和优势。首先郡县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郡县制能让国家财政最大化也能让国家集权,可是一定距离太远或者是边境,郡县制弊端就很大了。地方自留经济的话地方容易坐大,不留运到国家首都的话又耗费太大。边境如果养军队,所耗费的财力太多。
2023年05月31日 10点05分
分封制的话,好处是国家能减少财政支出而且保证四方几十年安定,坏处是时间一长蕃王坐大
2023年05月31日 10点05分
1 2 3 4 5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