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4
我爱韩再芬
楼主
《杨温拦路虎传》中的两段“使棒”描写
作者:谭晓斌
历史上,在泰山东岳庙会期间,会举行相扑、棍棒等打擂活动。在 《清平山堂话本》中,有一篇《杨温拦路虎传》,主人公杨温到东岳进香时,参加了棍棒项目的比赛并且夺冠。
《杨温拦路虎传》中有两段“使棒”的描写,一些有关传统体育、武侠小说、节日民俗活动之类的文章中常常会引用这两段文字,但是在我看过的相关文章中,发现引用者对其所引之文讲的是什么,并不是很清楚,不敢进行解读。当然,这似乎也不能太责怪他们,因为这两段文字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讹误,给后来的读者造成了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杨温拦路虎传》的全文,我就不引了,只引两段“使棒”的描写。
第一段是杨温和马都头之间的较量:
马都头棒打杨官人,就幸则一步,拦腰便打。那马都头使棒,则半步一隔,杨官人便走。都头赶上使一棒,劈头打下来,杨官人把脚侧一步,棒过和身也过,落夹背一棒,把都头打一下伏地,看见脊背上肿起来。(见《清平山堂话本》卷三《杨温拦路虎传》)
毫无疑问,这段文字读起来,让人非常难受,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是“幸”字出了问题,原本应作“佯装”的“佯”字,后来讹为“倖”字,最后讹为“幸”字。
然后,“则”字也出了问题,原本应作“侧”字,“则一步”应为“侧一步”,“则半步一隔”应为“侧半步一隔”,后面“杨官人把脚侧一步”中的“侧”字没有发生讹误。
“就佯侧一步”的意思是,就假装往边上跨一步,那么谁“就佯侧一步”呢?
当然是杨温也就是“杨官人”喽,后面出现的“杨三官”和“杨承局”也都是指杨温,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断点也断错了。
“马都头棒打”后面省略了“杨官人”三字,这种情况叫“宾语探下文而省略”,这在《杨温拦路虎传》中不止一次出现。
我将这段文字订正如下:
马都头棒打,杨官人就佯侧一步,拦腰便打。那马都头使棒,侧半步一隔,杨官人便走。都头赶上使一棒,劈头打下来,杨官人把脚侧一步,棒过和身也过,落夹背一棒,把都头打一下伏地,看见脊背上肿起来。
这样一看,是不是舒服多了?
李贵已经连续三年夺得冠军了,杨温想和他进行较量。
马都头当时还有一个身份是“使棒部署”也就是棍棒比赛的裁判,他可以安排杨温同李贵比赛,但是他看不起杨温,认为杨温连他都打不过,更别提同李贵打了,所以让杨温先过他这一关,赢了,才能跟李贵打。
在杨温和马都头较量之前,双方有如下对话:
马都头道:“这汉要共李贵使棒!嗏,你却如何赢得他?不被他打得疾患,也得你不识李贵。我兀自请他问他腾倒棒法。”
杨官人口里不道,肚内思量:“叵耐这汉忒欺负我。”
马都头道:“我乃使棒部署,你敢共我使一合棒?你赢得我时,我却交你共山东夜叉李贵使棒;如赢不得我,你便离了我这里去休!”
杨官人道:“我敢共都头使棒。”(见《清平山堂话本》卷三《杨温拦路虎传》)
杨温和马都头的比赛只有一个回合:
都头拿一条棒起,做了一个旗鼓。
杨官人也做一个旗鼓,道:“都头,一合使,是两合使?”
都头道:“只一合。”
间棒起,两个不三合,不两合,只一合地使。(见《清平山堂话本》卷三《杨温拦路虎传》)
马都头对杨温非常不屑,因此在比赛开始后,马上发起攻击,杨温就假装往边上跨一步,拦腰便打,迅速发起了反击。马都头转攻为守,往边上跨了半步,用棒隔挡。杨温马上跑开,马都头追上去,劈头一棒。杨温往旁边跨了一步,躲了过去,马都头也因为惯性的作用跑到了前面。此时,双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杨温在马都头的背后。杨温一棒打在了马都头的脊背上,把他打趴在地。
第二段是杨温和李贵之间的较量:
杨三官把一条棒,李贵把一条俸,两个放对使一合。杨三是行家,使棒的叫做腾倒,见了冷破,再使一合。那杨承局一棒劈头便打下来,唤做大捷。李贵使一扛隔,杨官人棒待落,却不打头,入一步则半步一棒,望小腿上打着,李贵叫一声,辟然倒地。(见《清平山堂话本》卷三《杨温拦路虎传》)
这段文字中的“则”字,同样是“侧”字之讹,同时语句的断点也有问题。
我将这段文字订正如下:
杨三官把一条棒,李贵把一条俸,两个放对。
使一合,杨三是行家,使棒的叫做腾倒,见了冷破。
再使一合,那杨承局一棒劈头便打下来,唤做大捷,李贵使一扛隔,杨官人棒待落,却不打头,入一步,侧半步,一棒望小腿上打着,李贵叫一声,辟然倒地。
杨温和李贵打了两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是怎么打的,没有具体的描写,但是强调了打完第一个回合,杨温确定了李贵使的是“腾倒棒法”,并且发现了李贵棒法中的“冷破”也就是破绽。
马都头曾向杨温提过他向李贵请教“腾倒棒法”之事,现在杨温通过亲自同李贵的较量,确定了这一点,并且找到了对方的破绽,因此在第二个回合,杨温迅速发起攻击,劈头一棒打李贵,李贵两手举棒进行隔挡,但是杨温在向前跨了一步后,又往边上跨了半步,他没有打李贵的头,而是打他的小腿,一棒将他打倒在地。
毫无疑问,这两段描写非常写实,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千年之前泰山打擂的影像,尤其是看到了步法的重要性以及选手在比赛中对步法的运用。
2019年07月20日 07点07分
1
作者:谭晓斌
历史上,在泰山东岳庙会期间,会举行相扑、棍棒等打擂活动。在 《清平山堂话本》中,有一篇《杨温拦路虎传》,主人公杨温到东岳进香时,参加了棍棒项目的比赛并且夺冠。
《杨温拦路虎传》中有两段“使棒”的描写,一些有关传统体育、武侠小说、节日民俗活动之类的文章中常常会引用这两段文字,但是在我看过的相关文章中,发现引用者对其所引之文讲的是什么,并不是很清楚,不敢进行解读。当然,这似乎也不能太责怪他们,因为这两段文字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讹误,给后来的读者造成了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杨温拦路虎传》的全文,我就不引了,只引两段“使棒”的描写。
第一段是杨温和马都头之间的较量:
马都头棒打杨官人,就幸则一步,拦腰便打。那马都头使棒,则半步一隔,杨官人便走。都头赶上使一棒,劈头打下来,杨官人把脚侧一步,棒过和身也过,落夹背一棒,把都头打一下伏地,看见脊背上肿起来。(见《清平山堂话本》卷三《杨温拦路虎传》)
毫无疑问,这段文字读起来,让人非常难受,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是“幸”字出了问题,原本应作“佯装”的“佯”字,后来讹为“倖”字,最后讹为“幸”字。
然后,“则”字也出了问题,原本应作“侧”字,“则一步”应为“侧一步”,“则半步一隔”应为“侧半步一隔”,后面“杨官人把脚侧一步”中的“侧”字没有发生讹误。
“就佯侧一步”的意思是,就假装往边上跨一步,那么谁“就佯侧一步”呢?
当然是杨温也就是“杨官人”喽,后面出现的“杨三官”和“杨承局”也都是指杨温,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断点也断错了。
“马都头棒打”后面省略了“杨官人”三字,这种情况叫“宾语探下文而省略”,这在《杨温拦路虎传》中不止一次出现。
我将这段文字订正如下:
马都头棒打,杨官人就佯侧一步,拦腰便打。那马都头使棒,侧半步一隔,杨官人便走。都头赶上使一棒,劈头打下来,杨官人把脚侧一步,棒过和身也过,落夹背一棒,把都头打一下伏地,看见脊背上肿起来。
这样一看,是不是舒服多了?
李贵已经连续三年夺得冠军了,杨温想和他进行较量。
马都头当时还有一个身份是“使棒部署”也就是棍棒比赛的裁判,他可以安排杨温同李贵比赛,但是他看不起杨温,认为杨温连他都打不过,更别提同李贵打了,所以让杨温先过他这一关,赢了,才能跟李贵打。
在杨温和马都头较量之前,双方有如下对话:
马都头道:“这汉要共李贵使棒!嗏,你却如何赢得他?不被他打得疾患,也得你不识李贵。我兀自请他问他腾倒棒法。”
杨官人口里不道,肚内思量:“叵耐这汉忒欺负我。”
马都头道:“我乃使棒部署,你敢共我使一合棒?你赢得我时,我却交你共山东夜叉李贵使棒;如赢不得我,你便离了我这里去休!”
杨官人道:“我敢共都头使棒。”(见《清平山堂话本》卷三《杨温拦路虎传》)
杨温和马都头的比赛只有一个回合:
都头拿一条棒起,做了一个旗鼓。
杨官人也做一个旗鼓,道:“都头,一合使,是两合使?”
都头道:“只一合。”
间棒起,两个不三合,不两合,只一合地使。(见《清平山堂话本》卷三《杨温拦路虎传》)
马都头对杨温非常不屑,因此在比赛开始后,马上发起攻击,杨温就假装往边上跨一步,拦腰便打,迅速发起了反击。马都头转攻为守,往边上跨了半步,用棒隔挡。杨温马上跑开,马都头追上去,劈头一棒。杨温往旁边跨了一步,躲了过去,马都头也因为惯性的作用跑到了前面。此时,双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杨温在马都头的背后。杨温一棒打在了马都头的脊背上,把他打趴在地。
第二段是杨温和李贵之间的较量:
杨三官把一条棒,李贵把一条俸,两个放对使一合。杨三是行家,使棒的叫做腾倒,见了冷破,再使一合。那杨承局一棒劈头便打下来,唤做大捷。李贵使一扛隔,杨官人棒待落,却不打头,入一步则半步一棒,望小腿上打着,李贵叫一声,辟然倒地。(见《清平山堂话本》卷三《杨温拦路虎传》)
这段文字中的“则”字,同样是“侧”字之讹,同时语句的断点也有问题。
我将这段文字订正如下:
杨三官把一条棒,李贵把一条俸,两个放对。
使一合,杨三是行家,使棒的叫做腾倒,见了冷破。
再使一合,那杨承局一棒劈头便打下来,唤做大捷,李贵使一扛隔,杨官人棒待落,却不打头,入一步,侧半步,一棒望小腿上打着,李贵叫一声,辟然倒地。
杨温和李贵打了两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是怎么打的,没有具体的描写,但是强调了打完第一个回合,杨温确定了李贵使的是“腾倒棒法”,并且发现了李贵棒法中的“冷破”也就是破绽。
马都头曾向杨温提过他向李贵请教“腾倒棒法”之事,现在杨温通过亲自同李贵的较量,确定了这一点,并且找到了对方的破绽,因此在第二个回合,杨温迅速发起攻击,劈头一棒打李贵,李贵两手举棒进行隔挡,但是杨温在向前跨了一步后,又往边上跨了半步,他没有打李贵的头,而是打他的小腿,一棒将他打倒在地。
毫无疑问,这两段描写非常写实,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千年之前泰山打擂的影像,尤其是看到了步法的重要性以及选手在比赛中对步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