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地理吧,但有些人没有考虑到生活生产方式和地理因素对语言流变的影响。青藏高原以游牧畜牧为主,牧民的生活范围河流流动性要远大于农耕民族,同时青藏高原地理结构上整体性很强(高原的定义),非常平整,尤其居住在崎岖零碎狭小地形的人们很能体会或者反应出到狭小地形对人类语言甚至族群心理性格的影响。自然是前者(青藏)分化小,后者(东南)加剧分化。
同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导致文化不同(经济决定文化),同样都是农耕族群的六南人和中原人就有很大差异,六南以稻作为主,中原以麦作为主,农业机械化前(东北不适用这个条件),水稻更依赖群体协助耕种,也就是说稻作区形成更加集体主义的文化,麦作区形成先对个人主义的文化。体现为南方宗族势力远昌盛(猖獗)于北方,关键是这种集体主义是狭隘的家族集体,于是产生相对更加排外的文化,加剧了六南彼此甚至自身的分化和差异。这就反应为东南善于海外殖民的几个南方族群到往海外还必须借用英语或者某种官话这些域外强势语言才能互通的尴尬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