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过往教育项籍粉的文字备份,编号随意,58
刘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劉太阁 楼主
编号58话题:偶有无知项粉,瞎嘚啵神马【漢】【漢族】名号与高帝无关,小白梦话,巴拉巴拉,本楼鄙视嘲笑之余,随手科普抽灭之:
汉书:【二月,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背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
史记:【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汉书:【汉王怨羽之背约,欲攻之,丞相萧何谏,乃止。】
史记:【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
汉书:【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结合上面史料,事件前因后果无非这么几种:
1.项某从一开始就直接【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但很显然,与高帝通过项伯索要汉中这一史料矛盾,不予采纳。
2.项某从一开始就直接【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但很显然,既然没汉中,汉王的名号哪儿冒出来的?根本不合常理,不予采纳。
3.萧何劝谏高帝的一大篇说辞,因为是建立在1.的矛盾叙事中,所以时间上显然也是不可靠的,如【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与韩王信日后的说辞【项籍王诸将,王独居此,迁也。士卒皆山东人,竦而望归,及其蜂东乡,可以争天下。】还有韩信日后的一大段说辞,都极其雷同,显然是班固将萧何日后在汉中与众人讨论而得的一些方略共识,提前剪裁到了此次劝谏中,包括【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都应当是高帝在日后于汉中困顿愤懑时萧何才发出的宽慰之语。史家这种近于文学创作的对话剪裁,史记汉书常见。回到这次劝谏,其时无汉王,萧何必定是另一套说辞,已不可考。
4.如哥早科普过的,作为众诸侯集体分割天下这种大事件,过程必定是复杂纷乱争吵扯皮不休,对高帝,项籍这货一开始必然只考虑势力范围问题,即【王巴、蜀】,或有名号,巴王蜀王巴蜀王之类,或没名号,只是直接把欲将沛公【王巴、蜀】的意图透露给沛公集团,然后就是高帝怒,【怨羽之背约,欲攻之,丞相萧何谏,乃止。】,而后定下隐忍的大略,接着就是高帝【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与项籍讨价还价,以暂时接受【王巴、蜀】为条件,索要汉中,迫使项籍承认高帝对汉中早已建立的控制权,并将其纳入分封内容当中,即最后定型的结果:【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直到此时,汉王名号才顺理成章的开始出现,经过高帝项籍双方确认,才形成史记汉书对项某僭越分封的最终记述。
So,漢王之名的诞生过程:高帝控制汉中,索封汉中,最后以汉中冠王名。皆是高帝伟大意志力主动争取的产物,乃高帝天意无意似的自我命名,昭昭然的事实啦。。。
2019年04月17日 06点04分 1
level 1
劉太阁 楼主
SO,基本常识:漢族源于漢人,漢人源于漢朝,漢朝源于漢王国,漢王国源于漢王,漢王源于怀王之约、怀王之楚,命名上则来自漢中,高帝实际控制、高帝主动索取的伟大自我命名。而项籍,就那学书不成的半文盲样儿,给他写个【漢】字他特么都不一定认识啦。。。
2019年05月14日 03点05分 2
level 1
劉太阁 楼主
常识一下。。。
2019年06月13日 04点06分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