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文学先河
当代文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孙世娥 楼主
1975年第一工业机械部召开会议,蒋子龙作为代理主任也被邀请列席会议。《人民文学》编辑许以找到会上来的。她读过蒋子龙的作品,非常喜欢,恳请他写一篇工业题材的小说。他有些受宠若惊。于是,白天开会,晚上就开始构思,《机电局长的一天》就这样在会上完成了。小说在复刊后的《人民文学》第一期头条发表了。没想到,《人民文学》第二期就开始就当大毒草批判!蒋子龙女儿出生了,他在家里熬了一锅小米粥,装入暖壶,骑车往南开医院给妻子送粥。不料到了医院门口,已经有人候在那里,一言不合粥砸了,返回家,重新熬。
《人民文学》的副主编李希凡早已代他写好了检查,并给天津市文教书记当面读过了,书记表示同意,只是让蒋子龙认头,并在检查上签字。
蒋子龙挨过了一个夜晚,第二天一早便有吉普车接他到市里,李希凡代他念了检查,蒋子龙啥话也没说,在检查上签了字。他发誓不再写小说,从此与文学彻底告别。 蒋子龙的“检查”公开发表了。
“第一,找到市委书记,确定《机电局长的一天》是‘大毒草’。《人民文学》本意是保我,我不同意。只好拿书记压我,逼我在检查上签字。他们让我念检查,我不念。李希凡就以我的口气念我的检查,我的领导逼我在上面签字,这很尴尬。所以,后来开我的作品讨论会李希凡都不参加。有时候碰上了,我主动想跟他说话,他老远就拐弯了。”
“我没拿这当回事儿。那个年代,他扮演了一个角色,或许现在觉得有点尴尬。”蒋子龙说, “我会跟他握手,我不提任何别的。就是向他问好。如果他道歉,我会替他圆场。我们在历史角色中扮演一个角色而已。我会说,好在你是红学专家,检查比我写得好!”
“外面正下大雨,她淋得像落汤鸡,进门就鞠躬,向我赔礼道歉。”蒋子龙一打听,才知道是《人民文学》的一个编辑,先是找到工厂,又从厂子找到医院。如果你不记恨《人民文学》,就再给我们写一篇小说,我们非常需要你的原谅,也好向读者有个交代。
蒋子龙被感动了。编辑走后,他就开始构思,以一天一万多字的速度,完成了《乔厂长上任记》。
2018年11月26日 23点11分 1
level 13
孙世娥 楼主
小说凭借若干典型人物形象呈现出不同社会群体在时代转型中的位置、心态、选择与行动方式,提供了一幅转型期的工厂“群像图”。《乔厂长上任记》不是“改革纪实”,不是事后被拿来论证改革正确性的论据,而是以文学的方式探讨了改革初期现代大工业内部组织管理方式的调整及其带来的人心震荡,诚实而真挚地描摹出改革的动力与困境所在。
2018年12月20日 10点12分 4
level 13
孙世娥 楼主
从生活中借来的风景“我人生的路很窄,挤来挤去挤到了文学这条路上。”至今蒋子龙仍说:“我自以为更适合当个工匠或者是厂长。”
1975年秋,《人民文学》原编辑部主任许以在“天津工业学大庆会议”上找到在天津市重型机器厂任代理工段长的蒋子龙,约他为复刊的《人民文学》第一期写篇小说。
2019年01月11日 00点01分 5
level 13
孙世娥 楼主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蒋子龙改革先锋称号,并颁发改革先锋奖章。
1978年,我在重型机械行业一个工厂里任锻压车间主任,车间有3万多平方米的厂房,1000多名员工,分水压机、热处理和锻造三大工段,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中型工厂,却没有一个工厂的诸多独立性。我攒足了力气真想好好干点事,而且车间的生产订货单积压很多,正可大展手脚。可待我塌下腰真想干事了,发现哪儿都不对劲儿,有图纸没材料,好不容易把材料找齐,拉开架式要大干了,机器设备年久失修,到处是毛病。等把设备修好了,人又不给使唤,经历了动荡时期后,人还是那些人,但心气不一样了,说话的味道变了,对待工作的态度变了。待你磨破了嘴皮子、连哄带劝地把人调度顺了,规章制度又不给你坐劲,上边不给你坐劲……
我感到自己天天都在“救火”,常常要昼夜连轴转,有时连续干几天几夜都回不了家,身心俱疲。有一次检查安装质量,我从车间的24米热处理炉上摔下来,暖风*****,火光在身边一闪而过,跟着就失去了知觉。如果就那样死了,也很惬意,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当时处理炉下面有一堆铸钢的炉件,如果摔到那上面,肯定就没有后来的“乔厂长”了,炉件旁边是一堆装过炉件的空稻草袋子,算我命大正掉在稻草袋子上。即便是那样也当场就死过去了,厂卫生院的医生救了半天没救过来,等救护车拉着我从坐落于北仓的工厂出发,大约一刻钟后过了北洋桥,我突然醒了,除去头有点疼自觉没什么大事。到总医院检查了一遍,果然什么事都没有,医生给开了几粒止疼片,跟陪我的同事乘公交车回到工厂,继续干活。就是这种生活的不稳定感和危机性刺激了我的精神,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
“乔厂长”是不请自来,是他自己找上了我的门。我用3天时间完成了《乔厂长上任记》,写得很容易,就写我的苦恼和理想,如果让我当厂长会怎么干……“乔厂长”构成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命运,甚至影响了其他人的命运。本来想藉写作实现自己,没想到反而使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不同的人。
2019年01月19日 04点01分 6
level 13
孙世娥 楼主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坛,现实题材的创作都不可缺席。对文学创作而言,作品只有符合生活真实才能存在,“最好的小说是生活自己写出来的”。近几年中国的文学创作迎来了“井喷”。书是铺天盖地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文字垃圾。不能支撑民族精神,缺少文学品格。写作“锐气渐钝”,但“对世界总有想法,对现实感觉很多,对一些乱七八糟的事还有肝火”。总感觉潮水般向前涌进的生活把自己卷进去,“想写的太多,可能终究也写不完。”
2019年05月29日 03点05分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