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一个介绍抗战敌后战场的博客
临高启明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5
虎贲194593 楼主
一楼伟大光明
正确的
元老院
2018年01月10日 02点01分 1
level 15
虎贲194593 楼主
2018年01月10日 02点01分 2
level 15
虎贲194593 楼主
里面的文章以史料为依托,写的非常不错~~
2018年01月10日 02点01分 3
level 15
虎贲194593 楼主
我是从 史评——从《冈山步兵第百十联队史》再谈狼牙山五壮士 这几篇开始看的,披露了很多细节
2018年01月10日 02点01分 5
level 15
看看
2018年01月10日 03点01分 6
一些细节研究的很透彻
2018年01月10日 03点01分
level 15
虎贲194593 楼主
这个博主主要是研究晋察冀一分区抗战史(司令员杨成武)
2018年01月10日 03点01分 7
level 15
虎贲194593 楼主
2018年01月10日 06点01分 8
level 15
虎贲194593 楼主
很多人一想到狼牙山五壮士,就想到五壮士是因为英勇跳崖而受到的表彰,因而愤愤不平:在狼牙山五壮士之后,也发生过许多起八路军战士跳崖壮举,为什么就不表彰他们呢?
我认为,五壮士在狼牙山宁死不屈,英勇跳崖,只是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三项伟大精神和贡献之一,另外两项精神和贡献不容忽视。
一个是完成上级交给的命令不折不扣,坚决忠于职守的军人职责。在当年游击习气满天飞,在战场上任何一个远离上级的指挥员和普通战士,都可以用各种理由放弃职守,逃离战场,五壮士有几次机会可以趁机逃生,可他们都放弃了,他们五个人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团长交给七连的“掩护狼牙山军民撤退”的战斗任务。
还有一个精神大家不大注意到,这就是始终忠于共产党、八路军的忠诚精神。1941、1942、1943这三个年头,日伪军在华北的势力占据上风,晋察冀八路军陷入到最困难的历史时期,相当一些八路军成员对抗战前途失去信心,不是悄悄脱离八路军,跑回家去,就是干脆跑到了日伪军那一边去。五壮士在抵抗日伪军进攻的同时,日伪军也在展开政治攻势,多次喊话,要五壮士放下枪,到日伪军那边去,但五壮士坚决巍然不动。
中国人自古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信条,而在生命攸关的时候,又奉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活命哲学,很多八路军干部,包括解放后爬得地位很高的干部也是如此。所以日本人打进中国,许多中国人宁可当“顺民”,不起来反抗,管它什么“亡国奴”不“亡国奴”的。但狼牙山五壮士彻底颠覆了这两条当时中国人常见的基本原则。我们所说的“英雄”与“一般人”的最本质区别是什么?就在于“英雄”舍弃了自我,包括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我们说狼牙山五壮士的身上体现出什么?那是一种气场,很多人都不具有的气场。那是一种回荡于天地之间的凛然之气、浩然之气。只要心中有了这个气场,就可以做到在强大的侵略者面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五壮士的英勇精神感染了许多人,我指的主要是当年那些八路军战士。许多当年模棱两可参加八路军抗战的人,通过向狼牙山五壮士的学习坚定了自己的民族情感和抗战信心。
易县子弟组成的一分区二十五团,原属于赵玉昆的基本部队,驻地及辖区在易县的塘湖一带,这里南有赵玉昆的老家东邵村,北有宋学飞的老家西霍山村,这活脱脱是一个“看家护院”的基本部队。历史上,出于宋学飞的主意,赵玉昆部队的确也与易县县城的日军联手过,打击易县、满城县结合部的孟阁臣的部队。
1939年底黄土岭战斗结束后,日军占领了三团过去的驻地涞源县的银坊一带,于是来到易县的三团接管了二十五团塘湖的驻地,二十五团撤换到狼牙山西北的牛岗一带。二十五团在牛岗这个地区一直驻扎到1945年日本投降。
1940年3月赵玉昆叛变,以后不少的易县子弟投奔到赵玉昆门下在易县当伪军。二十五团中的易县子弟同这些伪军易县子弟之间不可避免有着或多或少的亲戚关系和朋友关系。尽管赵玉昆叛变后,杨成武将二十五团团长宋学飞、团政委张如三进行了审查,又派一分区锄奸科长杨德才坐镇二十五团(暂任二十五团团政委),在马辉、曾雍雅的帮助下对二十五团进行了整顿清理(马辉以后任二十五团副团长、曾雍雅任二十五团团政委),但杨成武始终对这个团里的许多人是否“脚踩两只船”把握不准。
2018年01月10日 06点01分 9
level 16
好帖
2018年01月10日 06点01分 10
level 15
虎贲194593 楼主
我从一个小册子上看到,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出现以后,给了二十五团这些易县子弟以很大的精神冲击,这些易县青年子弟当即表示:要向狼牙山五壮士学习,坚决杜绝“脚踩两只船”的不坚决抗战行为,绝不给自己留后路,坚决把抗战进行到底。1942年以后,二十五团成为一分区最信赖的主力团之一。
2018年01月10日 06点01分 12
level 15
虎贲194593 楼主
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尊崇能保持多久?其实几年之后就经受到了很大的考验。
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复员离开部队的时间很早。1944年2月,宋学义所在的老一团奉命去延安,葛振林属于跟着团队一起走的,也有因伤病走不了长途跋涉的。部队临走前,因为宋学义不能走远路,所以将一直长期住在团卫生队治疗腰伤的宋学义留了下来,安排在一团卫生队所在的易县北管头村任农会主任。村里的一户农民把自己的妹子许给了宋学义当老婆。
那一次一团临走时被留下来的,还有在1941年反扫荡中负重伤的原七连长刘福山。不仅是刘福山、宋学义被留了下来,当时老一团走,留下的有数十人。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一分区八路军先后留在自己曾管辖过的灵丘、广灵、涞源、易县、满城的伤病残老兵达上千人。这还是1950年全国解放后,华北军区所做的一次调查统计的结果,以委托地方军区、军分区、县武装部进行管理照顾。
1946年晋察冀开始在解放区实行土改,易县作为老抗日根本据地也是最早开展土改的地区。在我迄今看到的土改史料中,当年在易县进行的土改问题很多,很多抗战中的积极分子都受到打击。我认为,这跟在抗战胜利的时候大批伪军被收编进八路军,此时被复员回乡有很大的关系。导致在易县农村的土改中出现领导土改的“贫雇农协会”向抗日积极分子进行反攻、清算、报复的动向。
2018年01月10日 06点01分 13
level 15
虎贲194593 楼主
现在说到最关键的一个人物: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英雄宋学义。管头村当地主持土改运动的“贫雇农协会”借口宋学义是外乡人,不能参加易县的土改分地,给县里派来的土改工作组施加压力。于是土改工作组做出决定,宋学义要参加土改分地,必须回到自己的河南原籍开出成分证明来才行。
旧时代的农民,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私又短视,看见有“外人”来分走一部分自己的“胜利果实”就心疼。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短短几十年后的改革开放,搞红色旅游,还可以打出“狼牙山五壮士”的旗号招引全国各地的游客过来,大把赚人家的钱财。当年没有预料到会有这一天,于是早早把宋学义给挤走了。
2018年01月10日 06点01分 14
level 15
虎贲194593 楼主
宋学义最大的特点是老实巴交,1947年的春天,正值春耕时期,因为土改把土地都分了下去,没有了自己土地耕种的宋学义,只能离开易县,另谋生路。老实巴交的宋学义没有向自己的一分区老部队求援,带着全家回到了河南沁阳县的山区老家。等到一分区组成的四旅旅长肖应棠、旅政委龙道权听到消息的时候,宋学义已经走了很长时间,再追不回来了。
2018年01月10日 06点01分 15
level 12
宋学义最大的特点是老实巴交
2018年01月10日 07点01分 16
断后这种任务最适合老实人执行了[汗]
2018年01月11日 05点01分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