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真砍得过刺刀?老兵怒斥:一个排被日军一班挑翻
形意拳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4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人们的印象中,大刀在肉搏战中已经成为抗战中中国军队的象征,而且留下了一种“大刀比刺刀更加适合肉搏战”的印象。仿佛大刀就是近战中的神器,砍起敌人来如果砍瓜切菜般简单。实际上,根据后来军队的试验,用训练程度类似的士兵分别手持模拟大刀的训练器材和模拟刺刀的木枪在身着护具的情况下进行对抗,刺刀队甚至能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胜。
一些抗战老兵也对把大刀神话的做法表示了严重不满。比如在2015年对参加过武汉会战的一名老兵的采访中,老兵就十分怒愤地表示,那种神话大刀的作品完全是对他们浴血奋战的侮辱。老兵提到,因为大刀方便制造,才在刺刀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补充到前线,是一种万不得已的做法。在肉搏战中,大刀在和日军刺刀的对抗中经常处于下风,损失很大。影视作品拍得好像拎着大刀打日本鬼子特别轻松,这完全是对他们牺牲的一种否定甚至是“嘲弄”。“你无法想象我们当时付出的代价,我们的牺牲……那些作品完全就是胡说八道。”老兵感到十分不满。   在回忆中,一个令人心痛的细节展现了出来。因为当时的宣传也把大刀塑造成了杀敌利器,就让一些老百姓对大刀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民间集资募捐给前线采购支援武器时,甚至有很多热心肠的百姓指明了要购买大刀给军人。当军人们兴奋地看着新运到前线的武器箱时,打开发现全是大刀……物资匮乏也造成了刺刀甚至是枪械数量的不足,剩下的只能用大刀填补。在武汉会战中的一次战斗中,一个班的日本兵竟然在肉搏中几乎挑翻了一个排的军人……而在一次进攻战中,200名士兵拿着大刀就发起了突击,迎头却遭遇了日军密集的机枪火力,带队的指挥官绝望地吼着:哪怕有些手榴弹也好啊……
实际上,到了二战中,哪怕是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亚洲战场,肉搏战也变成了热兵器交战的辅助手段而已。而刺刀恰恰很好地实现了冷热兵器的一种结合,而大刀和枪械使用却不能兼顾。另一方面,在长度上占尽优势的刺刀自然在搏斗中也轻松不少,再加上物质供给相对充足的日本兵在体能上的优势。其实,我们纵观当时的历史照片,装备比较精良的中国部队——诸如淞沪会战中的德械师、战争后期的驻印军等等,基本都见不到大刀的影子,这也是一种侧面的说明。
2017年12月28日 01点12分 1
level 7
非常客观的分析
2017年12月28日 01点12分 2
吧务
level 15
顶!
2017年12月28日 03点12分 3
level 11
嗯嗯 普及到末学了
2017年12月28日 04点12分 4
吧务
level 14
顶,虽然有自己顶自己的嫌疑
2017年12月28日 04点12分 5
level 13
小日本的单兵素质,令人恐惧
2017年12月28日 04点12分 6
人家先进。。
2017年12月31日 02点12分
日本为了侵略很早就做着准备,从小学就开始军事训练。中国当时正处于落后阶段。一个体弱飘摇的人与一个从小训练到大的军国主义强盗对打,肯定吃大亏!
2018年09月20日 10点09分
吧务
level 14
手中有枪有炮谁还能扔掉换成大刀。
即使近战咱们也给他铁炮地干活。
2017年12月28日 04点12分 7
level 13
从抗击倭寇,到抗日战争,小日本的战斗力,确实很厉害
2017年12月28日 04点12分 8
倭寇和已经开始腐败的明军战争目的不一样,所以战争表现也不一样。倭寇里很多是中国海盗,他们抢了钱抢了女人大家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有今天没明天。明军是为了朝廷拿两个军饷。动力不足!戚继光后来在沿海当地招募了不少本地兵,这些兵基本都与倭寇有血仇,动力就有了。
2017年12月28日 04点12分
@坚如磐石心 戚继光的戚家军对倭寇还是占优势的。
2017年12月29日 13点12分
汉民族在每一个危难时期总会涌现出一批牛人。
2017年12月29日 13点12分
@坚如磐石心 倭寇还挺讲义气么[你懂的]
2017年12月30日 10点12分
level 15
拼刺刀,不过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对于双方都是)
2017年12月28日 10点12分 10
level 11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人命堆出来的
2017年12月28日 13点12分 11
level 11
科技先进,人命添。
2017年12月28日 13点12分 12
level 11
扯,抗战时期配大刀的很少,都是宣传出来的,大刀是配合手枪使用的,大刀这玩意基本就是农具,行军砍树开路和砍柴烧饭用。
2017年12月28日 15点12分 13
level 12
大刀是搞不过刺刀的,没办法
2017年12月29日 07点12分 14
level 11
主要是物资的匮乏,没装备没办法。在没刺刀的情况下只能用大刀,在没大刀的情况下只能用菜刀。
2017年12月29日 12点12分 15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