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剪墨吧
楼主
【老陬祖上幸存的一块戏石,据说是做戏用的】
明清以来,外江戏在粤省演剧有两个中心,即广州府和粤东潮州府。
按照“商路即戏路”的戏曲研究理念,戏班总会寻找经济发达、有观众群体的地域演出。早期粤东地区经济繁荣为外江戏演剧市场的繁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天边明月水边楼,选色征歌兴未休。别有梨园三百部,朝朝暮暮要缠头。”李勋是成丰同治年间人,“别有梨园三百部”虽言过其实,但由此可知当时粤东地区戏剧的盛况。
老三多戏班:光绪十六年(1890)前。全班五十八人,先后搭班的知名艺人有沈克昌、蓝大目、罗芝瑙、苏长庚、李兴隆、李德全、张松枝等,演出较著名剧目有《清宫册》、《刘金定》、《罗成写书》、《猪屠记》、《打跛驴》、《昭君出塞》、《对绣鞋》等。抗日战争前夕,由班主李四舍领班,赴新加坡演出,不久战争爆发,将全部行当箱囊押给姓张的华侨,用所得押金打发艺人们回国,戏班遂告解
光绪三十四年(1908),以荣天彩班的番号聚集外江班“四大班”的名角赴上海演出,被认为“与京皮簧及越剧相较,未曾逊色”。
2017年09月30日 22点09分
1
明清以来,外江戏在粤省演剧有两个中心,即广州府和粤东潮州府。
按照“商路即戏路”的戏曲研究理念,戏班总会寻找经济发达、有观众群体的地域演出。早期粤东地区经济繁荣为外江戏演剧市场的繁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天边明月水边楼,选色征歌兴未休。别有梨园三百部,朝朝暮暮要缠头。”李勋是成丰同治年间人,“别有梨园三百部”虽言过其实,但由此可知当时粤东地区戏剧的盛况。
老三多戏班:光绪十六年(1890)前。全班五十八人,先后搭班的知名艺人有沈克昌、蓝大目、罗芝瑙、苏长庚、李兴隆、李德全、张松枝等,演出较著名剧目有《清宫册》、《刘金定》、《罗成写书》、《猪屠记》、《打跛驴》、《昭君出塞》、《对绣鞋》等。抗日战争前夕,由班主李四舍领班,赴新加坡演出,不久战争爆发,将全部行当箱囊押给姓张的华侨,用所得押金打发艺人们回国,戏班遂告解
光绪三十四年(1908),以荣天彩班的番号聚集外江班“四大班”的名角赴上海演出,被认为“与京皮簧及越剧相较,未曾逊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