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剧中的另一个历史现象问题
我爱我家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sass2008 楼主
就是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和贫下中农相结合,因为“年轻人立场不够坚定”,男青年就和乡下女社员造成了既成事实,男青年返城后,留下了乡下的女人和孩子,事后寻亲的问题。
印象中当年内地还拍了一个这个题材的电视剧,当时没有看,剧名也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的片尾曲好象有一句是这么唱的“美丽的西双版纳,那里有我的妈妈”
那几年相信这类问题真是不少,真是叫“四人帮”起根上耽误了,剧中老傅似乎也有过类似的生活作风问题。不知道当年国人,国家如何解决这种类似一妻一妾的重婚,很多还有娃的问题。
2017年09月27日 12点09分 1
level 8
sass2008 楼主
2017年09月27日 12点09分 2
level 8
sass2008 楼主
这类事情基本上就是发生在我爸我妈那个年纪的人身上,当然我父母没有发生这类问题,只是好奇当时有这类问题的家庭是如何处理的。剧中小芳是讹人,所以好解决。相信不是讹的,真的带娃寻亲在当时数量不在小数。
2017年09月27日 13点09分 3
@caimei43 就算没有胡阿大,胡伯伯的麻烦事也少不了。农村人最喜欢投奔城里的有钱亲戚,如今胡伯伯混的好,亲戚们总会隔三差五进城,今天让他帮忙找工作,明天家里有事来借钱……
2017年11月02日 10点11分
@VhouxixiV_ 感觉胡伯伯几乎就是光杆司令一人(胡阿大除外),经过战争,出国,回国,搬家折腾,相信和亲戚早就断了联系。而自己媳妇又是有钱人家,所以胡伯伯就算事后,多一个胡阿大要养,问题也不大,关键的是还没有留在身边添麻烦。他平时还是可以喝点小酒,吃着大虾,看中国队踢球
2017年11月04日 07点11分
@sass2008 嗯,胡伯伯算是很幸运的
2017年11月04日 09点11分
level 14
孽债
2017年09月27日 16点09分 4
想起来了,的确是叫那剧名,去找找看看。
2017年09月27日 20点09分
level 14
阿大那集,胡伯母也说过,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也不足为奇
2017年09月27日 16点09分 5
嗯,老胡的问题,似乎是以女方有志气,把傻子接回去,胡学范最多每月付点瞻养费就解决了。而相信那时更多的是象小芳那样带着孩子去寻亲,最低要求就是男方把孩子印下来,并留在城里工作。那样处理起来就麻烦多了。
2017年09月27日 20点09分
level 6
这个剧其实批判了很多社会问题
2017年10月02日 21点10分 6
level 15
知青的遗留配偶和子女的问题大致几类,男青年有的纯是管不住下身儿的,有的是看上姑娘占了便宜吹牛将来能把妻儿带进城的,有的是在政策不明朗的时候感到绝望,觉得一辈子就在当地了干脆成家。女青年也有上述各种情况,另外,还有因急于回城而出卖身体的,这就成了人生的一大创伤,所以选择干脆断了联系以此逃避这道伤痕……《孽债》《年轮》这两部剧,一南一北,深刻生动的描绘了内一代人的爱恨与伤痛,彷徨和抉择。关于知青的影视作品就这两部经典了,如今要拍,完全不可能了。演员不论如何了解历史如何去体验生活,毕竟与内个年代渐行渐远了。
2017年10月03日 12点10分 7
胡伯伯和妻子接阿大回家的时候,阿大居然开心的哭了。嘴里念叨:回家了,回家了……,傻子也是明白感情的。
2017年11月04日 13点11分
@VhouxixiV_ 阿大可是司马懿呀,能不懂这些[滑稽]
2017年11月06日 03点11分
回复 VhouxixiV_ :好多情节呢,细细品的话都让人落泪。
2017年12月25日 22点12分
level 15
而且楼主,志国与老胡内不是一辈人,问题虽然性质一样,但是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都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
2017年10月03日 12点10分 8
请再把老胡的问题分析分析
2017年10月10日 23点10分
回复
独孤遥
: 嗯。不过老胡应该也就是解放前一点出生。
2017年10月24日 11点10分
@sass2008 老胡应该也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生人,毕竟老傅打过鬼子,94年已经退休。老胡的大儿子不比志国小,孙女上中学,小女儿比小凡大好像。
2017年10月24日 21点10分
level 8
字幕哪里来的?
2017年10月19日 13点10分 9
level 11
小芳那首歌为什么大火,就是唱出了一代人难忘的青春记忆
2017年10月23日 14点10分 10
level 1
楼主。请问哪里看的?有字幕
2017年11月20日 04点11分 12
level 1
阿大居然是我们沧州的,从北京到沧州也没多远,看来老胡同志下乡还比别人幸福多了。
2017年11月21日 08点11分 13
你是泊头东光还是吴桥
2017年11月22日 22点11分
@有子万事足爽 都不是,呵呵,沧州有好多县呢
2017年11月24日 02点11分
@依旧大腿时代 也对,怪不得阿大当时都那么大了,还有女儿
2017年12月25日 11点12分
level 1
我大舅就是上海知青,当年也是受宣传影响 满腔热血去了大西北西安,找了当地姑娘成家立业,一辈子就在那边了根,没多久就后悔了,找人把我姐送到上海这边亲戚家代抚养,直到中考因为户口问题 而回的西安
2017年11月21日 11点11分 14
不光是受宣传影响,而是不走不行,街道的人天天去家里动员,直到走为止。 在走之前,父母不但因为子女不当知青,在单位里无论什么涨工资之类的好事全都没戏,甚至于不让来上班,直到把子女送走为止。所以那时候很多人正好初中毕业为了不走,就得赶紧找工作,只要工作了就可以留下了。
2017年11月25日 04点11分
回复 总统府发言人℉ :对,断粮是绝招。但如果家里兄弟姐妹多,也可能均匀开口粮。听说过各种奇招坚持下来的的,吃药开证明的,帮邻居看孩子的
2017年11月26日 09点11分
回复 总统府发言人℉ : 断粮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也有极少数坚持住了就不走的,其实只要把户口迁走了,人在哪里无所谓
2017年11月26日 09点11分
那部电视剧叫孽债,当时真是哭遍了全国,我初中的音乐老师赵凤落先生,就是当年的上海知青,无奈在外面县下乡的时候结婚,因此不能回上海了,唉,就像他的名字,一只凤凰就落在了我们那个小县城。
2017年11月29日 11点11分
level 12
中国有一个文学类型叫伤痕文学。主要的题材就是知青。
你想想,在17,8的大好青春,无论自愿还是被迫都必须去到边远山区,而且此生还能不能回城,在当时是完全看不到希望的。
其实在他们自己看来,这一辈子是白活了,人生无数的未来的可能性都被抹杀了。
那种不甘心怎么是我们能体会到的
2017年11月25日 04点11分 15
这种事很正常,就像我们这发生过一些事情,是很多人的事情,有工作单位的人马上就会被叫去谈话,不要闹事,此处省略一万字。能理解当初知青不走是不行的,就像现在咱们的大大,当初都当过知青,级别那么高的子女,一样要出去。
2017年11月29日 11点11分
也许电影“芳华”也是属于这类作品,可惜这类作品受众小。比我年纪都大。
2017年12月29日 05点12分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