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6年月薪2000,海归们的精英人设如何一步步陨落?
邢台现代职业学校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小编好奇:当底薪2千元的海归硕士看到月薪3万元的煎饼大妈时,心里会作何感想?
根据媒体报道,一位化名为小林的杭州青年,几年间共花费近200万元出国留学,为此她的父母甚至卖掉了家中唯一的房产,而待小林终于学成归来之时,却只找到了一份底薪为2000元的销售类工作。
这样的投入产出比瞬间让网友们炸开了锅……实际上,小林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当前中国的人才市场中,海归的求职竞争力正在逐渐下降,昔日的海归精英正逐渐被今天的“海带”与“海参”(海待与海剩)所替代。
几年前,新东方集团的董事长俞敏洪甚至直言说道:“5%的海归都是‘留学垃圾’。”
2017年09月13日 02点09分 1
level 11
与此相应的是海归们一言难尽的工资水平。根据全球化智库(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在海归的工资分布中,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22.7%的海归税后月收入为6001-8000元,收入在10000元以上仅仅占到20%不到。
这样的工资水平显然与中国普通大学生相差无几,然而海归们却承受了动辄几十万、多达上百万的留学支出。
2017年09月13日 02点09分 2
level 11
某留学中介对各个国家的留学成本统计
海归的“精英人设”陨落史
曾几何时,海归和精英近乎可以划上等号,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归青年们正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尴尬的境地。
海归=精英的时代
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始于一百四十余年前的晚清时期,而正是这批青年开启了中国海归们开挂一般的精英人设。
在近代改良主义者容闳先生的建议下,清政府开始了公派留学生的教育计划。期间,共有120名儿童被派送出国,完成了为期15年的漫长留学旅程。
2017年09月13日 02点09分 3
level 11
同治十一年(1872),清末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 摄于香港
其中包括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詹天佑、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北洋大学的创办人之一蔡绍基等。
民国时期,留学潮更加风靡,这一批次的海归们更是对中国的文化、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既产生了叶企孙、吴有训、高士其、竺可桢、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张光斗等大科学家,也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著名学者、文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新开启了公派留学的制度,新一批青年学生被选拔赴苏联及东欧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
据悉,在中国科学院的首届学部委员中,172名里有158位是归国学者,占92%。中国工程院的首批96名院士中,留学专家共46名,占48%。
2017年09月13日 02点09分 4
level 11
自费留开启第一留学大国
198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打开了自费出国留学的大门。这三十余年间,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了第一留学大国。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2015年度,中国在海外留学的学生有126万人,约占世界国际留学生总数的25%,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世界第一留学大国。
2017年09月13日 02点09分 5
level 11
1978-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其中在留学国家的选择上,美国连续三年是留学首选,英澳加紧随其后,之后是日本、法国、加拿大等。
2017年09月13日 02点09分 6
level 11
此外,低龄留学也逐渐成为趋势。据统计,当前中国高中及以下低龄留学的学生,占出国留学生总数的35%。例如,美国高中就读的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就占了一半左右。
海归群体光环不在
物以稀为贵,在中国的留学群体日渐庞大的同时,归国者们的地位却在逐渐下降。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6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其中265.11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比例逾八成。
但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曾经引以为傲般的海归光环早已不见,面对他们的是与国内应届生相同激烈的求职市场。
2017年09月13日 02点09分 7
level 11
在企业中,越来越的HR经理抱怨海归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虽然也有名校的精英存在,但更多的是那些眼高手低的留学生们。面对这部分群体,有不少企业甚至直接放弃了对他们的简历筛选,反而转向中国本土的重点高校毕业生。
与此相对的则是这些海归们捉襟见肘的工资收入。
根据《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近半数海归初次就业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
近日,有杭州媒体对海归就业情况做出一份调查,结果发现:海归工资最低的只有3500元;起薪在6000元至8000元的海归最多,占40%,基本与本地高校毕业生的起薪持平。
而与尴尬的起薪相对应的,是出国留学的费用一年更比一年高,一年花费二三十万元人民币,基本是起步价。
海归怎么不值钱了?
从曾经的众星捧月到如今的泯然众人矣,海归怎么就不值钱了?
实际上,真正变得“贬值”的只是名为“海归”的那顶帽子,现如今,不是所有有着海归经历的人都能撑起曾经的精英人设。
纵观当今中国的人才市场,众多企业、高校中能力卓越的人员不少都有着海外的留学经历,这部分群体对于国家发展来说仍旧是稀缺资源。
这样来看,恐怕不值钱的是留学市场的含金量以及这些海归们的个人经历。
留学门槛的降低
自中国开放自费留学以来,无论学生个人能力如何,更多有经济实力的家庭都愿意将孩子送出国门,接受“先进”的国外学校教育。
但认为“国外的教育就一定优秀”这种看法早就已经过时,有留学中介透露:随着中国居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大量吸收中国的自费留学生,将教育资源商品化,只要花钱就能读,语言都能到当地再重新考。
2017年09月13日 02点09分 8
level 11
而国内不少机构也相应搞出很多高价低分的留学项目,例如一些高校开设的2+2课程,2年国内2年国外。
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学生走进了国外各类“野鸡学校”的大门。因为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他们更愿意混迹于学校中的“中国圈”,这种情况也很难让留学生的质量快速提高,甚至完成学业都很困难。
工作经验成求职能力决定因素
实际上,在当今中国的人才市场中,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大海归”们仍然是抢手货,被冷落的往往那些初出茅庐的应届学生。
这些应届海归们或许在语言和国际视野上有一定的优势,却对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不甚了解。
由于国内外就业环境的巨大差距,他们往往无法马上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自然也就难以获得高薪,更不要提去和一些实习经历丰富的国内毕业生相抗衡了。
与此同时,不少海归还沉浸在留学的经历之中盲目自信,对自己的竞争力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不愿从低的起点出发,最终成为“海带”与“海参”(海待与海剩)。
从过去几万人才能供一个的“精英留学”,到如今有钱就能出去的“大众留学”,留学发展至今,海归早已经褪去了早年的光环。
而在未来,出国留学也将不再是一次镀金的旅程,对中国当今的人才市场来说,靠能力吃饭的时代或许已经到来。
2017年09月13日 02点09分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