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3
叽叽喳喳看大山
楼主
杯酒释兵权的意义
宋太祖赵匡胤搞了个“杯酒释兵权”,从而解除了诸将的武装,这里的原因是很多的。唐代的藩镇搞坏了国家,朝廷吃亏和灭亡就是这个原因,那么到了宋朝,皇帝还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重蹈覆辙吗?既然不愿意看到,“杯酒释兵权”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后来秦桧也搞了“杯酒释兵权”,是为了大宋的江山很牢固,其实也真的很牢固,一个半世纪,算是很优秀的答卷了。
对于“杯酒释兵权”可以有多种的解释,但是最主要的解释,应该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有人说是“自毁长城”,那是没有学好历史;有人说是发放“腐败许可证”,则更是荒谬的了。难道不“释兵权”就不能搞腐败吗?其实越有兵权,才越是容易搞腐败。我们经常说人家歪解历史,确实歪解的人是不少的。
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说过这样的话:“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宝金,广置良田美宅,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如此,君臣之间再无嫌猜,可以两全。”我们说,嫌猜的根子,就是诸将手中的兵权,一旦没有了兵权,嫌猜也就不存在了。根据岳飞一贯的表现,在高宗这里对岳飞的嫌猜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了,再不罢兵权的话,岳飞的性命就难保了。这样看来,罢兵权是秦桧保护岳飞,别看罢兵权之前岳飞是在军中,高宗动不了他,但是你总是要来临安的,一旦来了,你的兵权或者性命一样是保不住的。你要是表现不满意的话,皇帝是随时随地可以杀了你的。所以罢兵权,等于是保护了岳飞,皇帝的嫌猜顿时就消失了,岂不是对岳飞很有利吗?
岳飞那懂秦桧的用心,他直接表示了不满,用几封信来操纵他的心腹与军队。秦桧不愿意冒这个险——让岳飞搞出动静来再下手,这样谁都没有话说。但是这样也就太冒险了,万一岳家军成功实施了兵变,他这个宰相也就别想干了。所以秦桧在合适的时候,对“中兴三将”进行了合适的安排,给予了枢密使和副使的官职。不过,赵匡胤用的是“腐败换兵权”,秦桧是用文职换兵权,赵匡胤其实是发放了“腐败通行证”,而在秦桧这里则没有。
看起来是“腐败通行证”,其实是兵权交换证,也是换安定和和平的通行证,甚至可以理解为一次性“买断功龄”。当然,如果打仗的话,是不会将将军们闲置起来的,可是,当时不是没有打仗吗。既然没有打仗,你说什么“自毁长城”就为时尚早了,将军在,长城在,岂有自毁一说。
我们得承认,南宋的北边、西边是存在强敌的,但是经过了议和,不再打仗了,裁军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在上个世纪建国之初,不也是大批的裁军吗?因为不打仗了啊。军队不打仗干什么,不回家的,就组建铁道部修铁路,就组建兵团搞生产,过的仍然是苦日子。但是人民的军队是可以这样的,而军阀的军队则不行,首先在岳飞这里就不行,他惦记自己一手创建的军队,他知道军中还有许多自己的人,而且钱粮也是充沛的,白白交给国家,岳飞心甘情愿吗?你拿出一张“腐败许可证”给我也好啊,你拿出了吗?
我们许多人说岳飞是倒在抗金这件事情上,其实是倒在权力这件事情上。岳飞争权半辈子,容易吗?为了不使自己的军队受到损失,冒了不听高宗话的风险,才有了超越他人的资本。现在好了,苦心经营的军队转眼之间不姓岳了,而姓赵了,你说岳飞不是越想越气吗?我们想要研究岳飞是怎么死的,就要从罢兵权这方面去想,如果对此忽略了,是研究不好岳飞的。
古人很早就对岳飞作出了结论,主要的时代是在元朝,元朝的西湖边上就有岳飞的“精忠祠”,到西湖这里的古人不去好好研究岳飞的死因,却说“逆桧阴图倾大业,昭陵无意问神州”。逆桧指的就是秦桧,现在贴吧不是有个“逆岳吧”吗,21世纪的今人,认为“逆”的是岳飞,而不是秦桧。秦桧会“阴图倾大业”吗?这对秦桧有什么好处?而所谓“无意问神州”,与秦桧是没有关系的,元朝的古人还说南宋“偷安”、“甘忘父母仇”、“北和屈膝”、“万里长城真自坏”,说岳飞“呜呼竟死奸邪手”、“纷纷雨泪泣貔貅”、“父子英雄土一丘”。古人见了“精忠祠”就大发感慨,元朝人知道什么啊,岳飞是英雄在元代就有了结论,所以后来的《宋史》也作出了这样的结论。
现在我们应该有一个认识,对于秦桧与岳飞,谁有权对他们作出结论,
正确的
认识是,由学者作出,而不是什么官府及老百姓,也不是由市场来作出。但是在学者这里,也不可能是一锤定音的,只要有了新的说法,就有权否定先前的说法,谁也没有决定权,而决定权对学术是非常有害的。王曾瑜说他有决定权,那是他个人的认为,是不算数的。别看他资格老,正因为这点,才有质疑和否定他的必要性,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只能被拍死在沙滩上。
现在对于岳飞来说,已经搞成了“粉丝经济”,如印度有个大师辛格,在他搞的“真理之地”,有五千万的国内信徒,有一千万的国外信徒,身边的追随者数以百万计,后来因为***性,就判了他的刑,结果引发暴乱。我们说在罢兵权之后岳飞的表现是谋反的行为,粉丝会同意吗?古人会知道吗?他们知道的是“逆桧”如何,却不知道“逆岳”如何。所以罢兵权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对岳飞和秦桧下结论。现在看来,需要一百万字来说明罢兵权的问题,少于此数,任何结论均有质疑的必要。
2017年09月07日 04点09分
1
宋太祖赵匡胤搞了个“杯酒释兵权”,从而解除了诸将的武装,这里的原因是很多的。唐代的藩镇搞坏了国家,朝廷吃亏和灭亡就是这个原因,那么到了宋朝,皇帝还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重蹈覆辙吗?既然不愿意看到,“杯酒释兵权”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后来秦桧也搞了“杯酒释兵权”,是为了大宋的江山很牢固,其实也真的很牢固,一个半世纪,算是很优秀的答卷了。
对于“杯酒释兵权”可以有多种的解释,但是最主要的解释,应该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有人说是“自毁长城”,那是没有学好历史;有人说是发放“腐败许可证”,则更是荒谬的了。难道不“释兵权”就不能搞腐败吗?其实越有兵权,才越是容易搞腐败。我们经常说人家歪解历史,确实歪解的人是不少的。
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说过这样的话:“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宝金,广置良田美宅,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如此,君臣之间再无嫌猜,可以两全。”我们说,嫌猜的根子,就是诸将手中的兵权,一旦没有了兵权,嫌猜也就不存在了。根据岳飞一贯的表现,在高宗这里对岳飞的嫌猜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了,再不罢兵权的话,岳飞的性命就难保了。这样看来,罢兵权是秦桧保护岳飞,别看罢兵权之前岳飞是在军中,高宗动不了他,但是你总是要来临安的,一旦来了,你的兵权或者性命一样是保不住的。你要是表现不满意的话,皇帝是随时随地可以杀了你的。所以罢兵权,等于是保护了岳飞,皇帝的嫌猜顿时就消失了,岂不是对岳飞很有利吗?
岳飞那懂秦桧的用心,他直接表示了不满,用几封信来操纵他的心腹与军队。秦桧不愿意冒这个险——让岳飞搞出动静来再下手,这样谁都没有话说。但是这样也就太冒险了,万一岳家军成功实施了兵变,他这个宰相也就别想干了。所以秦桧在合适的时候,对“中兴三将”进行了合适的安排,给予了枢密使和副使的官职。不过,赵匡胤用的是“腐败换兵权”,秦桧是用文职换兵权,赵匡胤其实是发放了“腐败通行证”,而在秦桧这里则没有。
看起来是“腐败通行证”,其实是兵权交换证,也是换安定和和平的通行证,甚至可以理解为一次性“买断功龄”。当然,如果打仗的话,是不会将将军们闲置起来的,可是,当时不是没有打仗吗。既然没有打仗,你说什么“自毁长城”就为时尚早了,将军在,长城在,岂有自毁一说。
我们得承认,南宋的北边、西边是存在强敌的,但是经过了议和,不再打仗了,裁军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在上个世纪建国之初,不也是大批的裁军吗?因为不打仗了啊。军队不打仗干什么,不回家的,就组建铁道部修铁路,就组建兵团搞生产,过的仍然是苦日子。但是人民的军队是可以这样的,而军阀的军队则不行,首先在岳飞这里就不行,他惦记自己一手创建的军队,他知道军中还有许多自己的人,而且钱粮也是充沛的,白白交给国家,岳飞心甘情愿吗?你拿出一张“腐败许可证”给我也好啊,你拿出了吗?
我们许多人说岳飞是倒在抗金这件事情上,其实是倒在权力这件事情上。岳飞争权半辈子,容易吗?为了不使自己的军队受到损失,冒了不听高宗话的风险,才有了超越他人的资本。现在好了,苦心经营的军队转眼之间不姓岳了,而姓赵了,你说岳飞不是越想越气吗?我们想要研究岳飞是怎么死的,就要从罢兵权这方面去想,如果对此忽略了,是研究不好岳飞的。
古人很早就对岳飞作出了结论,主要的时代是在元朝,元朝的西湖边上就有岳飞的“精忠祠”,到西湖这里的古人不去好好研究岳飞的死因,却说“逆桧阴图倾大业,昭陵无意问神州”。逆桧指的就是秦桧,现在贴吧不是有个“逆岳吧”吗,21世纪的今人,认为“逆”的是岳飞,而不是秦桧。秦桧会“阴图倾大业”吗?这对秦桧有什么好处?而所谓“无意问神州”,与秦桧是没有关系的,元朝的古人还说南宋“偷安”、“甘忘父母仇”、“北和屈膝”、“万里长城真自坏”,说岳飞“呜呼竟死奸邪手”、“纷纷雨泪泣貔貅”、“父子英雄土一丘”。古人见了“精忠祠”就大发感慨,元朝人知道什么啊,岳飞是英雄在元代就有了结论,所以后来的《宋史》也作出了这样的结论。
现在我们应该有一个认识,对于秦桧与岳飞,谁有权对他们作出结论,
正确的
认识是,由学者作出,而不是什么官府及老百姓,也不是由市场来作出。但是在学者这里,也不可能是一锤定音的,只要有了新的说法,就有权否定先前的说法,谁也没有决定权,而决定权对学术是非常有害的。王曾瑜说他有决定权,那是他个人的认为,是不算数的。别看他资格老,正因为这点,才有质疑和否定他的必要性,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只能被拍死在沙滩上。
现在对于岳飞来说,已经搞成了“粉丝经济”,如印度有个大师辛格,在他搞的“真理之地”,有五千万的国内信徒,有一千万的国外信徒,身边的追随者数以百万计,后来因为***性,就判了他的刑,结果引发暴乱。我们说在罢兵权之后岳飞的表现是谋反的行为,粉丝会同意吗?古人会知道吗?他们知道的是“逆桧”如何,却不知道“逆岳”如何。所以罢兵权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对岳飞和秦桧下结论。现在看来,需要一百万字来说明罢兵权的问题,少于此数,任何结论均有质疑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