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将坛“坛主”应为谁?
汉中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汉水源 楼主
  也许人们认为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拜将坛坛主必为韩信,何有疑哉?坛中民国31年所立之碑就刻着“汉大将汉信拜将坛”。  细读司马迁《史记》,使人感到这一问题实在有辩明之必要。按该书《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等处记载,是高祖刘邦在接受了丞相萧何的建议后,“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据《辞源》解释:拜,授官之谓也。可见,这是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坛,韩信则为在此受拜者,故此坛之坛主自然是刘邦莫属。  想当年,刘邦屈居汉中,欲挥戈东向,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然将少兵弱,偏处一隅,一心寻求志向相同且能统兵征战的人才。恰遇萧何举荐韩信,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便设坛拜将,演出了这出千古美谈的拜将佳话。  韩信初投项羽而不见重用,脱逃而奔刘邦,始为治粟都尉(管理军粮),嫌官小,又逃亡;被萧何追回后,被举荐给刘邦。在他同刘邦的那场被后人称为《登坛对》的著名对话中,谈及对项羽的看法时,他明白地指责“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凡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同时他又明确建议刘邦“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可见他背项向刘,都是以自己的功名利禄为出发点的。精明的刘邦在拜韩信为大将时,从其言语中能看不出日后的野心吗?  及至韩信攻下齐地七十城,请封假(代理)齐王时,其野心直接暴露,引起刘邦的震怒,几乎发作,若非张良、陈平蹑汉王足,附其耳提醒之,几酿成韩信变生事态。汉王虽依张良、陈平之意,“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但从内心里对韩信在危急关头不救难却要挟请封王的行为是极不满的。及至韩信徙封楚王,又窝藏项羽的亡将钟离昧(刘邦的宿敌)。“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且招回长安后,居常怏怏,不高兴,《史记》中对韩信与陈豨暗地勾结谋反而被诛的事是这样记载的:  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从以上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韩信的谋反是既有思想基础,又有渐变过程,还有谋反的具体行为。吕后在长乐钟室杀之,是为西汉除却反叛隐患。韩信是叛臣,这是以刘邦为代表的西汉朝廷定了案的,只是他的反叛因陈豨的剪灭而未能得逞。  历代文人把刘邦吕后除灭反叛说成是杀功臣,是“狗死兔烹,鸟尽弓藏”,自然是同情有功而被杀的韩信,实在是迂腐之见。试想,一个人过去的功劳再大,一旦他居功而谋反、威胁到最高政权时,能不受到制裁吗?  回到拜将坛上来,我们再来认识刘邦、韩信二人的关系。刘邦在此拜韩为大将,是为了期望借助他的谋略和能力打败项羽,最终夺得政权;政权到手后,主要的任务自然转为巩固政权,但韩信此时却威胁到政权的存亡。作为刘邦、吕后等人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窥视?所以说,汉中拜将,情理之中,长乐杀之,亦在情理之中,只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拜将坛上,拜大将者,刘邦也;被拜者,韩信也。孰主孰次,不言而喻。无怪乎明代陕西状元康海在为拜将坛写的《拜将坛记》碑文中,开首第一句就是“汉中,故有高帝拜将坛,在郡城南外附城堑”,而不言“韩信拜将坛”,这是很有见地的。  历史上将此坛叫作韩信坛的,自然也有人 在,如北宋梅荛臣《送李中舍袭之宰南郑》诗云:“莫问褒中道路难,襄阳直上几重滩。苍烟古柏汉高庙,落日荒茆韩信坛。”不过,我们大可不必因古代某个名人的诗句为今日思辩的依据,还应以《史记》等经典著作为考证的根据。  顺便要提及的是,现在拜将坛上的人物塑像,韩信高大形象,无与伦比,自然是以韩信这位西汉的叛将为主角的。萧何、张良塑像等而下之,居于台下;而拜将的真正主角——刘邦,却毫不见踪影。汉初三杰在这里成了孤立无主的人物,无怪乎有的外地游客看后,都不免发出是谁在此拜韩信为大将的疑问。作为我们汉中,以弘扬汉文化为主要方略的地方,在着力宣传刘邦汉家事业、宣传“汉中开汉业”的同时,却又在歌颂反叛刘邦汉业的韩信,好象有点不大协调。为此,步坛上民国时某人的《拜将坛》诗,聊为一首:       辜负汉王一片丹,换得长乐剑光寒。       沛公事业今仍在,千古汉旗映此坛? 
2005年10月13日 14点10分 1
level 0
成都的武侯祠,本是拜祭刘备的,但人们一直把诸葛亮当主角,因为诸葛亮是忠臣。汉中拜将坛被拜的事韩信没错,但主角却应是刘邦。刘慧眼识英雄,真君王也!
2005年10月14日 12点10分 2
level 12
呵呵,个人感觉主角应该是韩信、萧何、刘邦三人。韩信,能屈能伸,灵活多智,终能脱颖而出;萧何,慧眼识英雄,挽留、推荐韩信不遗余力;刘邦,知人善任,用人不拘一格。
2005年10月14日 18点10分 3
level 1
你把“拜将”理解为“被拜为将”只是你的理解。把主动词翻为被动词,这在语法上是说不过去的。原作品并无偏袒刘邦的意思,只是根据史记而言。史记上不是明明写着韩信与陈谋相约谋叛的事吗?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不管初衷如何,不管后来结局如何,在汉中拜将者只是刘邦,韩信只是被拜者。
2005年11月22日 09点11分 6
level 1
原文无须讨论刘邦、韩信的人品与功过,只是探讨谁拜谁的问题。汉中大熊猫的帖子,显然文不对题。原文并无肯定刘邦所作就正确,也未否定韩信叛前的功劳,只是就汉中拜将者谁的问题作探讨而已。
2005年11月22日 09点11分 7
level 12
老师,你讨论的这个话题,不好回复啊. -----------------------------------------------------------讨论这个话题还要师徒接对啊,哈哈
2005年11月22日 10点11分 9
level 0
那当然了,言论自由嘛.
2005年11月22日 11点11分 10
level 0
成都武侯祠实际是“昭列帝”庙,那庙主或祠主是谁?
2006年08月01日 13点08分 11
level 1
笔者认为刘邦和韩信都是拜将坛的主角,因为在“拜将”这个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至于汉初三杰中的其它两杰,对于拜将坛来讲显然是无关紧要的。先前多次去拜将坛,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我觉得仅立韩信一人的塑像有些欠妥,最好能立一个刘邦拜韩信的“双人像”,但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地处西部地区的汉中尤甚,这么做地方执政当局会同意?
2006年08月02日 05点08分 12
level 0
我家就在拜将坛附近的高层。 ^ ^#
2006年08月03日 14点08分 13
level 1
那里没什么可看得 就一个碑 然后其他都乱七八糟感觉汉中不重视 旅游 倒是很重视 盖楼 搞大规模的商厦 汉中经济的泡沫 快要爆了
2006年08月03日 16点08分 14
level 0
刘邦是坛主!那谁是管理员?谁是斑竹啊?
2006年10月06日 12点10分 15
level 0
哎,一进汉中贴里就看见有关于汉中的不少问题,我想试问一下,你们就这样吵下去对汉中的经济发展有着什么样的贡献呢?我们大家应该谈一谈关于怎么样来改造汉中的经济发展为前提,把老百姓的不足和需求反映上去,成天在吧里吵来吵去不觉得是无用功吗?真是的,如果大家要一直这样吵下去,而且是吵一些没有用的东西,那我们汉中我想永远都发展不起来, 永远只会让人家看我们的笑话,请大家在吧里讲话必务得注意一下,毕竟也有外省的人来吧里看看或者留言什么的,希望大家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谈举止
2006年10月08日 09点10分 16
level 0
不认同楼上的意见毕竟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没有发现,何谈解决?
2006年10月08日 09点10分 17
level 0
如若无韩信哪来汉家王朝,更谈不上几千年的汉家文化了!个人推崇韩信!
2009年04月06日 01点04分 18
level 9
叫一帮温州人投资搞的那里还有古代的那种感觉哟,全变了,平时还把门锁地个邦求紧。不买票别想进。已经失去了以前的意义。
2009年04月06日 01点04分 19
level 1
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
2009年04月06日 12点04分 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