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紫砂壶型介绍
逸尘轩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5
逸尘轩 楼主
【逸尘•壶语】
传统石瓢壶,其身梯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
顾景舟集却集各家之大成,推陈出新,变斜直腹为弧度,变直盖沿为圆盖沿,全凭流、把、钮及壶身的比例搭配来把握作品风格,使得整器线条流畅舒展,比例协调秀美,可谓刚柔相济。
此款石瓢由鲍国君艺师所制,深得景舟石瓢之灵秀,又独具匠心,同时王明康老师灵动大气的刻绘,而且用了底槽青泥科,气度深沉内敛,极富韵味,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
鲍国君全手工制台子底槽青景舟石瓢壶,260CC。陶刻协会秘书长王明康刻绘。
https://weidian.com/i/1988964477?wfr=c&ifr=itemdetail
2017年02月10日 07点02分 1
吧务
level 15
逸尘轩 楼主
【逸尘•壶语•汉方】
汉方壶乃紫砂古式,汉方壶式,扁方壶体,壶流以四分之三平贴身筒,圆弧把,钮似拱桥式,壶盖吻合口盖紧密,是紫砂壶中历史悠久的传统造型之一,是一种很受古人喜欢的壶式,邵文金,徐友泉诸多制壶大师均制作过此型。
朱志峰,领悟此型,全手工制作之,非常不错的作品,推荐。
https://weidian.com/i/2028454719?wfr=c&ifr=itemdetail
2017年02月11日 07点02分 2
吧务
level 15
逸尘轩 楼主
【逸尘•壶语】
 汉瓦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圆筒形壶体,上侈下教,短流势较直。盖平略见弧,桥式钮,钮面阴刻海棠纹样。壶盖子口制作圆而不规,转捻即紧,拈钮可以翕起全壶。仿曼生刻。
不敢把仿杨澎年的那款汉瓦上传,是自己深爱,为此,有二壶友险些与我“反目”。嘿嘿,我之贪婪,亦是病!
鲍国君全手工制青灰泥汉瓦壶,200cc,仿曼生刻 https://weidian.com/i/2029444955?wfr=c&ifr=itemdetail
2017年02月12日 14点02分 3
吧务
level 15
逸尘轩 楼主
【逸尘•壶语】
子冶石瓢壶,传统经典壶型。
其身筒、把圈、流外缘形成的三个大三角形结构,要具有一致性完整性。
身子要起的挺,但是不能肥塌,也不能瘦弱,这个在于身筒的线条和底面的那一个弧线过度,不能是锐角,也不能变弧线,而要直线+弧面+直线,方显精神。
盖面要有合适的厚度,盖子边缘和身筒盖圈要严丝合缝不能跑线。盖边弧线要美。
的子外部是桥型,内部是肾型虚空,不能粗细一样,要与盖子暗接融合。
把不能同粗,线条要有劲,象一节竹枝被弯下来,随时要弹开那个感觉。嘴的角度要对,要跟把的远近高低配合。
子冶石瓢要做得好,确实难。所以市场以自由发挥,比例协调,整体骨感有力就为佳了。
徐旭半手工制一号井紫泥子冶石瓢壶,容量160cc https://weidian.com/i/1992811244?wfr=c&ifr=itemdetail
2017年02月13日 09点02分 4
吧务
level 15
逸尘轩 楼主
【逸尘•壶语】
葫芦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艺人们的喜爱,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时下最珍藏的便是杨彭年制的套环钮葫芦壶,这款壶壶体设计新颖。造型呈葫芦状,壶流短直而微向上翘,把成半环形,盖顶设有套环钮装饰。整器形制的线条以浑圆为主,十分流畅。当年曼生款壶腹阴刻行书铭文:“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署“曼生铭”。把梢下有“彭年”方印,壶底钤“阿曼陀室”方印。
葫芦,意译福禄,全手制作,配以相应刻绘,赏玩之佳品也。
鲍国君全手工制一号井紫泥葫芦壶,陶刻协会秘书长王明康刻绘,300cc。
https://weidian.com/i/1850158502?wfr=c&ifr=itemdetail
2017年02月14日 14点02分 5
吧务
level 15
逸尘轩 楼主
【逸尘•壶语】
扁腹壶,或者叫扁仿鼓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日本奥兰田君对壶之理趣有此论述:“知理而不趣者,独取小与直,而不取大与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论大小曲直,择其善者皆取之。知理而不知趣,是为下乘,知理知趣是为上乘。”此壶理趣兼得,当属上乘无疑。理,此壶口大,宜泡各类茶,一弯流出水舒缓。壶把端拿,甚是轻巧,亦感舒适,平衡点恰到好处。趣,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若俯视,钮盖、肩、腹五个圆圈,如涟漪荡漾,十分悦目。盖边线略强于口线,正合国人天盖地之理念。壶盖倒置亦无倾斜之虑,也是一趣。此壶泥佳、工好、造型美、宜用宜赏。
https://weidian.com/i/1922496248?wfr=c&ifr=itemdetail
2017年02月15日 14点02分 6
吧务
level 15
逸尘轩 楼主
【逸尘•壶说】
掇,磊起来的意思。掇球,磊起来的球。
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
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
鲍国军全手制黑墩头泥料之掇球壶,容量280cc https://weidian.com/i/796044876?wfr=c&ifr=itemdetail
2017年02月16日 08点02分 7
吧务
level 15
逸尘轩 楼主
【逸尘•壶语•水平】
在明之中期盛行品茶,故小壶开始得以流行,不过,水平壶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工艺制作水平的提高,容量很小,是中国广东、福建一带喝“功夫茶”的器具,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市场。因为喝"功夫茶"时,壶内要放很多茶叶,仅用开水冲泡,茶汁出不来,还必须将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壶的外面,使茶壶浮在热水中,才能使茶汁泡出来,这就是水平壶名称的由来。 最著名为惠孟臣水平壶。
2017年02月17日 15点02分 8
吧务
level 15
逸尘轩 楼主
【逸尘•壶语】
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最早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它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元代,最早出现时的载体为瓷器。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转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后也将此器形移植了过来。它的用途初期专为佛教僧侣饮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
2017年02月18日 08点02分 9
吧务
level 15
逸尘轩 楼主
“笑樱壶”发自明代,型制沉重扎实,有种绝不妥协的硬汉风格,有行家以激昂之态,介绍其冲茗特性:“冷酷的外表,蕴藏着火热的心,冲茗热情豪放,醇厚而韵强,香甘温甜,明快果决,壶中英雄也!” 笑樱,以交融而又谐调之态漫流的几种色彩,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内质。理论学者解释说:“和”通“合”,都是一种含蓄的“吉祥”文化心理法则。“和”代表顺和、祥和、和气、和谐,表现一种舒展开阔的生活情感;而“合”代表融合、综合、合适、合作,表现一种中庸淡定的处世态度。
鲍国军全手制降坡泥笑樱壶,260cc https://weidian.com/i/2086721?wfr=c&ifr=itemdetail
2017年02月19日 10点02分 10
level 12
燕姐啥时候搞活动~ 我要入老鲍的景舟瓢[委屈]
2017年02月20日 01点02分 11
吧务
level 15
逸尘轩 楼主
【逸尘•壶语】
水平蛋包壶, 器型古拙有明季遗风,壶型简到极致,古朴超越一切,实用性超级。壶身饱满,壶壁挺秀,端庄古朴。
看似纯实用的茶器却蕴生出美学上的高点。反而使观赏者生出油然的摹古之情。
https://weidian.com/i/1845256462?wfr=c&ifr=itemdetail
2017年02月20日 12点02分 12
吧务
level 15
逸尘轩 楼主
【逸尘•壶语】
宫灯造型始于清代雍正年间,其原型为灯笼,为屯头村一老汉设计,后来屯头灯笼被一县级官员进贡到宫中,屯头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现在的“宫灯”。
最早宫灯壶就是根据此种灯笼设计而成。
发展到现今,宫灯壶已有各种造型,但皆清新自然,古典优美,气韵高雅。
元宵节,灯笼挂起来,宫灯壶泡起来,美好生活自然来!
唐仁俊全手工制轻赭泥宫灯壶。120cc。泥料详解请看: http://weidian.com/others/diary/detail.html?id=10291615&wfr=c https://weidian.com/i/1976202568?wfr=c&ifr=itemdetail
2017年02月21日 14点02分 13
吧务
level 15
逸尘轩 楼主
【逸尘•壶语】
六方是根据几何造型创作而来的紫砂器型,其形体明快挺秀,具有阳刚之气,棱角清晰,将方器的几何之美塑造得十分的漂亮。
六方亦是经典方器款型,每款六方造型都达到了方器“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的规则要求。
从早期的六方大彬壶到历史悠久的僧帽壶,再到经典器型的雪华壶,无不一展示了方器“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型的中轴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挺、富于变化”的器型特点。
六方器型依据几何造型,虽然器型表面看似简单,却做工精细,需要有深厚的制作技术方能将方器的精髓把握住,六方更是将方器的精髓之处把握得恰如其分。
2017年02月22日 12点02分 14
吧务
level 15
逸尘轩 楼主
【逸尘•壶说】
匏尊,经典器型,壶身圆润,壶嘴、壶把细长。匏尊壶又一个历史典故,相传与苏东坡有关,提及苏翁,多知提梁,却鲜有知匏尊者。东坡《前赤壁赋》写道:“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匏瓜成熟才可作匏尊,凄苦生活在黄州的苏东坡,从“乌台诗狱”的灾难中成熟,成熟在穷乡僻壤的黄州,成熟于无亲无友的匏尊旁。苏东坡心中匏尊的命运和他自己何等相像、何等和谐、何等默契。孤寂沉静且又有成熟后的厚实圆润,紫砂“匏尊”壶的形象,也是这种神色。匏瓜帮助了苏东坡的苦涩生活,东坡也成就了“匏尊”的千载诗话。
https://weidian.com/i/2042558694?wfr=c&ifr=itemdetail
2017年02月23日 13点02分 15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