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星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4
nsfxc 楼主
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多是悲剧,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他们是那样的美,那样的震撼人心?而为什么那些故事的高潮与精华都在那悲剧的结尾?有时,确实只有悲哀才能把故事演的轰轰烈烈;有时,也只有那种伤心才能让人真切的感受到爱的存在,爱的美。悲剧也好,喜剧也罢,但主题却是一致的。 完美与缺陷是一对双胞胎,他们的母亲是一样的啊!完美若一潭湖水,美丽而宁静;而缺陷却像是浩浩荡荡的江水,有浊浪,有壮烈,有咆哮,也有跌宕,在千山万壑中挣扎,冲刷。完美让人心旷神怡;而缺陷却能让人触目惊心,让人激动,让人心潮澎湃,让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它的存在。如此惊心动魄的撞击,倒是完美所不具备的。 我们追求完美,但同时也要看到生活中的完美转瞬即逝,而留给我们更多的,还是“缺”,但它们本身不都是由希望产生的吗?只要有希望,“缺”又何妨?“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那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五千年来,华夏民族的缺数不胜数。因为缺,有了屈原的《离骚》,千年后,我们依然还能记住他,记住那般忠心,记住那样得凄惨与悲愤。因为缺,有了“三是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有了“先天下之悠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有了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命运的坎坷,是历史缔造的悲剧,而这些悲剧又创造了多少诗词,多少咏叹。 “缺”贯穿着中国的文化,历史的变迁。 古人有“不愤不诗”,悲哀与无奈曾浸润了无数文人人的心,培养出了多少敏感、坚韧、博大的灵魂,也使中国的诗文有了一脉深长的苦韵,使中国文化的精髓苦涩且坚韧。 “缺”是如此得让人惋惜,却创造出了那么多美丽的事物,甚至能影响一个民族,使之成为一个族群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如此,“缺”就应不只是一种遗憾,更应该说是美丽事物的另一种再现,他与完美应该是同一根绳上的两个部分。 “缺”是一种美,一种凄美,这种美有着太多的幽怨与内涵,在他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种独特深刻的气质。“缺”是复杂的,这种复杂缔造了他外表的深邃,但,在那层层叠叠的复杂的外表下面,又一刻和完美一样的美丽的,鲜活的灵魂。 “缺”宛如茶,,被摧残,被烘烤,被揉

,却在悠悠的茶想中透出一丝才情,水里火里,消散不去,以这种独特的气质流传后世,这是自然的恩赐,还是生命的无奈? 2007 5 4 
2008年10月31日 01点10分 1
level 1
~~~
2009年01月24日 02点01分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