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生此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2016年12月03日 13点12分
1
level 13
前两句似乎是没有什么争议,而后两句的争议却是极大,特别是第三句“一从二令三人木”,脂批为“拆字法”,可是应该如何“拆”脂砚并没有讲,以至历来“拆”法众多!
2016年12月03日 14点12分
2
无论从文本故事,索隐,“拆”的都是“人木”两字。即“休”!
2016年12月25日 14点12分
level 1
王熙凤一开始听从贾琏,后来命令他,最后人木就是休,王熙凤被贾琏休了
2016年12月03日 15点12分
5
从 令 休都是贾琏主语 贾琏先听从凤哥儿 后命令 最后休成
2016年12月14日 07点12分
level 12
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拆字法吗?我认为这句话是形容凤姐嫁进贾家后的变化,一从,从是顺从,指新婚后的凤姐是个温顺体贴的小女人,二令,令是号令,是凤姐做了管家奶奶手握大权掌管荣国府家务,三人木,人+木是个休字,说凤姐最后被贾家若所休,哭向金陵事更哀,金陵是她娘家,被休后很伤心哭着回了娘家,事更哀应该是说回去后凤姐病死了,凤姐的病不是早就说活不久了吗
2016年12月03日 17点12分
8
level 15
要想看懂凤姐判词中的‘休’字,必须结合凤姐的词曲‘聪明累’,古文中的‘休’字多指死亡、一命呜呼之意,且看‘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凤姐的词曲两处提及死亡,反算了卿卿性命!死后性空灵,两次提及死亡对应的就是凤姐判词中的‘休’字,命‘休’矣。凤姐的词曲解开了‘休’字的真正含意,幻想凤姐被贾莲休弃,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2016年12月03日 18点12分
9
level 15
要想看懂凤姐判词中的‘休’字,必须结合凤姐的词曲‘聪明累’,古文中的‘休’字多指死亡、一命呜呼之意,且看‘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凤姐的词曲两处提及死亡,反算了卿卿性命!死后性空灵,两次提及死亡对应的就是凤姐判词中的‘休’字,命‘休’矣。凤姐的词曲解开了‘休’字的真正含意,幻想凤姐被贾莲休弃,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2016年12月03日 18点12分
10
休是不可能的,书中从未有休妻这一例
2016年12月03日 19点12分
@缘起岳阳 鬼魂也会哭泣,成语鬼哭狼嚎,哭指伤心的一缕幽魂,魂归金陵。
2016年12月04日 17点12分
level 1
凤姐做的几件事,弄权铁槛寺庙,类似的事情没少做,挑唆张华告贾琏,留下案底和刀把,逼死尤二姐,逼迫贾琏太甚,还得罪了邢夫人,贾母也挡不住贾琏休妻
2016年12月05日 01点12分
13
level 1
从 冷 休
这种拆字法从字解释的有点牵强,字面来看,贾琏先是听从王熙凤的,接着对王熙凤很冷淡,最后休了她。
在茜雪被逐后,有脂批提到了狱神庙情节,应该是被休的王熙凤及避祸的贾宝玉在这遇到了茜雪、贾芸、小红,然后发生了某些情节。
2016年12月05日 04点12分
14
level 12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
哭向金陵事更哀。
《红楼梦》一书成书三百多年了,读过这个判词的人也应该数以亿计了
分析这个判词而且写出分析文章的人也是不计其数
光是对“一从二令三人木”这一句研究出来的结果就有好几十种
但现在我惊奇地发现:三百多年来真正能完全看懂凤姐判词的人应该几乎没有!
当代中国“红学”的“考证派”对小说故事背景的判断就错了;
而“索隐派”又没有对三百多年前的史料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
使凤姐的判词成为一个真正悬而未解的疑案!
虽然对“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解读五花八门
但根据脂批提示的“拆字法”:
“人木”二字拆出一个“休”字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
也就是说王熙凤最后是被她的丈夫贾琏“休弃”而不得不离开贾家的。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创作特点,被人称为“草蛇灰线”
也就是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伏笔
一些人物偶尔说的一些不经意的、看似是无关紧要的闲话
但很有可能是在暗伏这个人后来的命运和结局!
比如第七回惜春在全书出场说的第一句是这样描写的:
惜春笑道:
“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
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
而惜春最后的结局就是出家了,正应了第五回惜春判词里的那句“独卧于灯古佛旁”!
在第二十二回里惜春的谜语和旁边的批语也证明了这一点: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庚双夹: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如果不仔细看谁也想不到惜春出场的第一句话居然就是她最后归宿的伏笔
这种写法真是太神奇了!
其实书中这种写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留心就会找到很多。
2016年12月06日 06点12分
16
level 12
再比如第三十回中金钏跟宝玉说过一句: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于是她的结局就是跳井而亡!
可以说这样的伏笔简直是太直白太好懂了!
有不少“红学家”面对这些浅显易懂的伏笔不敢大胆地去猜
因为他们觉得如果答案这么简单的话那太不可思议了,再说作者是多么聪明的天才呀?
他能把伏笔写得那么容易吗?
于是不少“红学家”们把很多伏笔看得很高深
认为到处是玄机,脑子要多拐几个弯,甚至还到秦可卿的药方里找所谓令其自杀“密码”!
也使世界的“密码史”一下子提前了好几百年
而这更让一般的“红学”爱好者感觉《红楼梦》是本天书!
其实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看懂
如果写出来的伏笔只有少数所谓的专家才能看懂,那作者的创作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红楼梦》当天书来读,只要我们不受专家们的影响
大家都可以很容易地猜出其中的奥秘。
其实我们还可以在书中找到很多类似刚刚提到的惜春和金钏她们这样的伏笔
自然王熙凤的身上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在第六十八回里凤姐大闹宁国府的故事里
她两次提到了休书:
“如今咱们两个一同去见官,分证明白。回来咱们公同请了合族中人,大家觌面说个明白。
给我休书,我就走路。”
“再者咱们只过去见了老
太太
,太太和众族人,大家公议了
我既不贤良,又不容丈夫娶亲买妾,只给我一纸休书,我即刻就走。”
应该说这些地方应该都是凤姐在八十回以后被休弃的伏笔!
有一点我可以确定的是:
她应该肯定是在贾家家败之前被休的。
难以想象在贾家都家亡人散的悲催时刻,贾琏不让能力超强的凤姐帮着支撑局面
而是还有心情休妻把凤姐赶走!这样的情景恐怕太不符合逻辑了吧?
所以我这个猜测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而从凤姐的判词里的“凡鸟偏从末世来”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我们假设小说的故事背景真的是发生在明朝,那凤姐所影射的这个人物应该是出现在明朝末年!
2016年12月06日 06点12分
17
level 12
其实书中也多次提到过“末世”这样的字眼儿
让人感觉贾家日薄西山、末日将至,相信大家肯定都有印象
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段的批语提到了“末世”:
子兴叹道:
“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甲戌侧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
雨村道:
“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
〖甲戌侧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
在第二回中也有“末世”的批语:
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
〖甲戌侧批:第三代。〗
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
〖甲戌侧批: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余者一概不在心上。
在第五回中探春的判词里也有提到“末世”: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在十三回有条批语也提到了“末世”:
〖靖: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末世,奈何奈何!……〗
在第十八回也有一条批语提到:
〖庚双夹:又补出当日宁、荣在世之事,所谓此是末世之时也。〗
在第五回里也有一个地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是没有说“末世”二字:
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
“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
嘱吾云:
‘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
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
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应该说这些都不是泛泛之笔
但这个“末世”肯定不是指小小的江宁织造府因敲诈驿站而被抄家的事
而是指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这个大背景!
那凤姐是影射那个时期的什么历史人物呢?
根据我们对她的了解我总结一下她有哪些特点:
她在贾家大权在握、精明强干、心狠手辣、贪财害命
在家败之前被休后不得不离开贾家,之后惨死
没有办法在家亡人散的关键时刻大显身手,实在令人遗憾!
如果贾家真的是在影射明朝的皇宫
那在明朝末年的时候皇宫里有哪个人物有以上这些特点呢?
我相信稍微懂一些明朝历史的人很快就会想到一个很有名的而且是很有争议的人物!
我在这里先卖个官子,如果你还没有猜到也没有关系,接着往下看你就会恍然大悟的!
我们再回到凤姐的判词,虽然研究她的判词的人很多
但真正认真研究凤姐判词前描写的那幅画的人却很少,而我个人认为这幅画极其的重要
是解开凤姐所影射的历史人物身份的关键!其实只有简单的两句: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2016年12月06日 06点12分
18
这就是你胡说了 红楼梦背景肯定是清朝
2016年12月19日 16点12分
level 12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
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
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
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1、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
仍然催逼赋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县农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
“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于是王二率饥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王二首义点燃了农民战争的星星之火,各地纷纷响应。
2、1644年(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
三月十五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
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
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
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
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
此时崇桢带著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
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
2016年12月06日 06点12分
21
level 12
林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应该倒过来读:“挂中林带玉”暗指崇祯吊死
2016年12月06日 06点12分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