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一张好照片应该避免的八个方面 1、主体孤单无陪衬; 2、主体位置忌居中,人物忌正面; 3、画面忌被线条割裂,尤忌平分割线; 4、水平忌歪斜不稳; 5、主体与陪体忌宾主不分,喧宾夺主; 6、横竖线条忌等距排列无疏密变化; 7、景物断续线忌高低起伏,一字排开; 8、画面忌杂乱无章。
2008年10月04日 00点10分
1
level 7
由于雪的表面反光比较厉害,正常测光后,快门速度会相对于平时有所提高,从而使拍摄出来的照片有一定的偏暗。这时通过提高一定的EV值可以使整个画面看起来靓丽很多,更能让你的拍摄过程充满想象力。那么到底该提高多少EV才好呢?我们说,在正常的日光条件下,增加1EV后,基本可以得到正常标准EV下的效果。另外,有些朋友可能会考虑使用CPL(偏振镜)来降低雪表面的反光,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当拍摄以黑白为主题的照片时,我们应该降低EV,从而使照片的黑白色调更加纯正,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希望看到本来黑色的物体变成深灰色。而在拍摄以白色为主色调的时候,由于上面我们说到的相机以18%中灰为测光基准,所以需要继续EV,从而是白色看起来更加“白”。这种“白加黑减”理论,在为一些产品拍摄产品照时表现尤为明显,通过“白加”可以使背景洁白干净,而更加突出产品本身。在高对比度条件下,很多情况都是背景过亮,而主体却很暗。如果你需要剪影效果,那么就没必要增加EV。反之,如果你想让被拍摄主体清晰,曝光准确那么就不得不在牺牲背景的情况下增加EV,也就是说为了使主体曝光准确,而背景曝光过渡。延伸一下,我们再来说说很多人在拍摄黄昏、晚霞等风景片时,由于接近太阳处的亮度很高,如果按照这个为基准进行曝光,那么很难想象,很多经典的光影效果是怎么出来的。
正确的
方法是至少要降低1EV来使整个画面处于欠曝状态,从而使晚霞更有层次感,更能体现出意境。(- -晚了啊晚了)在拍摄人物时,为了使人物的脸部更加白皙,多采用直接对脸部测光并增加EV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在一般环境下会使脸部看起来更加通透。如果再配合反光板等辅助器材的使用,效果将更加明显。而我们在拍摄花花草草的时候,虽然感觉和拍人物感觉是差不多的道理,但是却多降低EV来拍,为什么?因为花花草草比较艳丽,如果按照标准EV来曝光可能会使花花草草失去细节,为了保留更多的细节,增加花草的质感,适当的降低EV会有不错的效果。 ...
2008年10月04日 00点10分
2
level 7
云 云是天空湿气所形成的凝体,它在天空中会随着天气变化而凝结、移动和消散。云的确很很美,而且有多种不同形象,一般常见到的有浮云、朵云、鱼鳞云、片云、条云、层云、火烧云等。 爱好拍摄风景的人,对云是特别喜爱的。一张风光照片因为有了云以后会增加美观。不少好的景物却往往缺乏天空的云彩,使画面上的天空部分过于空旷而美中不足,甚至会影响到画面的结构和色调的均衡。 云不但能增加景物的美观和使画面的均衡,而且还可利用不同形象的云表现景物的季节和气候。例如,春天早晨轻薄的浮云、夏日凝结不散的层云、秋天美丽的鱼鳞云、初冬稀疏的条云;早晨的云海和傍晚的彩云、风和日丽的朵云、台风前夕的火烧云、风雨欲来的乌云等等,都是表现每个不同季节、气候和时间的。即使景物本身完全没有明显表示时间的特征,但由于景物中有了云,从云的形象中就可以知道是什么季节葺气候了。云是有多种多样的,形象不同的。我们利用白云陪衬景物,也要注意白云的形象是否与景物相适应。例如,有显著横条的景物,就不应再选用横条的云作陪衬,不然就会使画面产生更多的横线条,造成画面呆板,线条无变化的感觉。又如采取与景物主体大小相等的白云作陪体,也会造成画面的宾主不分。因此,采取作陪衬景物的白云,必须要注意它的形象,并要与主体物有明显不同的比例,才能使画面生动、感人。 其次,没有深浅层次的白云,不适宜作任何景物的陪衬,更不宜作为主体,一般层次较多的白云多半产生在早上或下午阳光斜射的时候。因此,在斜照的阳光下拍摄风光,是最适合运用天空的白云作陪体。云的形象是随着风千变万化的,我们要掌握时机,要有耐心,才会拍到好的云景。但拍摄时要注意使用滤色镜,彩色多加偏振镜,黑白摄影多用黄、橙滤镜。
2008年10月04日 01点10分
3
level 7
雾 利用各种雾层或霞层拍摄风光,能使景物的透视变化可近可远。也能使景物的色调变化可深可浅,给予景物丰富的层次。在晨光雾还没有被太阳热蒸发消散而每个山峦的高峰凸出在晨光雾上面的时候拍摄逆光的山景,由于远近的山层都有了厚薄不同的晨雾,被逆光照射的雾层又是非常明亮的,只要以较近的主要山层作为曝光基础,拍出来自然会显现出由深到浅的层次丰富的色调明快的照片。 云雾在山上常会随风方向移动,有时却停留在山腰间或只露出山峰,层雾存在树林中,太阳从枝叶稀疏的空间照射到林中产生一条条的斜阳光线,这种不同的光线,随着太阳高低转移投射方向和角度,显示出明暗的光柱。这一切自然景物变化,给我们拍摄山林景色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只要我们身处其景,及时掌握景物的自然变化,才能拍出有艺术性,高素质的风光照片。 晚霞产生在傍晚的时候,由于傍晚时空间的湿气较少,故晚霞常比晨光雾淡薄。利用晚霞拍摄景物,较远的景物中才有霞的气氛表现出来,较近距离的景物就象没有晚霞一样,如果运用逆光拍摄晚霞景色,有晚霞的地方就能如晨雾景色一样,表现出景物的浅淡层次。但逆光照射在晚霞景物中,景物的近处因没有霞气容易受远处霞景的光亮影响而曝光不足。因此,拍摄霞景时,要是以近处景物作主体的话,就应以近处为测光标准。有时拍摄远处的晚霞景色,我们就要用长焦距的镜头拉近拍摄,使景物在画面上所占面积大些。
2008年10月04日 01点10分
4
level 7
雨 雨天是摄影者最不喜欢的天气,不论是在下大雨或下小雨,都很少人拿着照相机到外边拍摄景物,甚至有人认为雨天根本不能拍摄风光。 大家都知道,有光线就能摄影。我们在晚上可以拍摄夜景,白天当然更可以拍摄雨景,而且可以拍摄有动态的雨景,就是雨天的晚上,也右以拍摄雨夜景。雨天的景物也有它独特的情调,何况雨天也是人们生活中必有的情景。为了反映更多的生活情景,丰富风光的内容,雨景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拍摄题材。 拍摄雨景时,为要在照片上表现雨景中的雨条,除了选择大雨外,还必须要有较深色调的背景作衬托才行。如果雨中景物的背景是天空,那么雨天的天空必须是白色的浓密云层,即使雨下得非常大,也因背景与雨条同是白色而不能显现。背景越近,雨条越易显现,背景越远,景物场面必然大,雨条也不易清楚显现。因此,拍摄雨景所取的景物范围不宜过大,更要避免白色的天空占据大部分画面,而影响景物中的雨条的表现。 下雨时景物的光亮度,一般是比较弱的。因此,拍摄雨景时一般都要用较大的光圈及较慢的快门速度,才使雨景有足够感光为显出景物空间中还没有落地的雨条和能掌握雨中动态,应站在较高的位置拍摄。一般用1/60秒的快门速度拍摄雨景,就能显现出空间中还没落地的雨条,如果使用较快门速度拍摄雨景空间的雨条变较短,使用更慢的快门速度能获得较长的雨景,便景物中的动态可能就会不够清晰。 在小雨天气下拍摄景物,因小雨在景物中不够显现,故不能表现出雨条。但是,利用毛毛细雨在拍摄深色调的树林或山层,由于景物中没有阳光照射而尽是深色调的物体,毛毛细雨在深色的物体间就会如雾层一样,显现出远浅近深的色调。如果取景范围不很大,以近处的物体明亮度作曝光基调,也能在景物中表现出如雨如雾的烟雨情景。每当夏季的时候,常常会在阳光照射下突然下一场大雨,这是拍摄雨景的最好时机。在大雨中进行拍摄景物,相机镜头很容易被雨淋湿,拍摄前应事先考虑好这一点,做好防雨的准备工具。
2008年10月04日 01点10分
5
level 7
雪 雪是洁白的晶体物,它散布下或积聚在景物上时,景物中色调深浅不一的物体都给它遮盖而成为白色,因而雪景就是白色部分较多的景物,可给人以洁白可爱的感觉。正因为雪景中白色部分占据的面积较大,也比其它景物明亮,在有太阳光线照射时,就更加明亮,它的感光也比一般景物灵敏。要表现出雪景的明暗层次以及表现出较近地方雪粒的透明质感,运用逆光或后侧光拍摄雪景最为适宜。这样,即使是远景也因逆光或侧逆光而产生深远的气氛。 如果以正面光或顶光拍雪景,由于光线平正或垂直照的关系,不但不能使雪白微细的晶体物产生明暗层次和质感,而且会使物体失去立体感。但是,逆光或侧面光照射在白色面积较大的雪景上,未被雪遮盖的其它色调的物体必然会因此而容易成为黑色。为使雪景中的白雪和其它色调的物体都能够有层次显现,拍雪景就必须采用柔和太阳光线。 正在下着雪的时候拍摄雪景,也如下雨拍摄一样,必须有深色的背景作衬托,才易于显现出正在天空飞舞的雪花。如果拍摄天空范围较广的景物,那就只有在一些深色物体前的空间中才能看见雪花,其它部分雪花是不能显现的。 在阳光下拍摄雪景,为了使蔚蓝的天空不至过白,拍摄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滤色镜(偏振镜)。 为获得更为简洁的雪景画面,又能清晰地表现雪中物体的层次和线条,可选择线条较美的局部景物,并用柔和的逆光、侧逆光拍摄,这样,可使雪中物体的层次线条都能充分显现,从而获得更为美满的雪景。
2008年10月04日 01点10分
6
level 7
日出和日落 从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或在太阳即将西沉的时候,地面上都有一定的朝霞或晚霞遮盖着太阳散射的光线,而显现出一轮没有光芒散射的圆圆的太阳,这就是拍摄日出或日落的时候了。太阳刚出或刚落时,地平线上的天空常常会有一些逆光的有色云彩,我们可等到太阳云彩而没有光芒散射时拍摄日出或日落景色。这样,不但可避免太阳散射而底片上产生光晕,并可使景物的天空部分不至仅有孤单的太阳存在。 太阳刚出或即将落逆照山层时,山层间因没有水的反光,就完全与有太阳的天空成为黑的色调的对比。因此,在山峦上拍摄日出或日落景色,只有在云彩遮盖部分太阳或在放大是增加天空部分的曝光,才可使天空与山层的色调较为均衡。 在太阳刚出或将落的时候,天空没有一些云彩也是常有的现象。为避免天空过于单调,利用一些较为稀疏的树叶、枝干作为空旷的天空部分的前景,能帮助景物画面结构的均衡。但枝叶过多或过重,就会遮盖大部天空而影响画面的均衡。 太阳的形象和色调在早晚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如果要从照片上来区别日出或日落,应当通过景物和色调去区别,因为早晨地平线的天空一般都比较清朗,太阳上升时就会很快地散布射光茫。黄昏时候的地平线上天空一般都较为混浊,太阳离地平线尚远时就没有散射的光芒了。从色调来区别,早上天空色调偏红带黄,而黄昏色调带品红。 因此,拍摄日出时,太阳刚升上地平线就应该立即拍摄,不能错过。拍日落就可以从没有光芒散射的时候开始,直到将进入地平线的时候为止,都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拍摄。
2008年10月04日 01点10分
7
level 7
地点 对人物进行拍摄,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找到你的拍摄位置。选择一个点作为简单的中间色调背景,树叶、草或是大海都可以。为了使肤色变暗,可以找到一个类似颜色的背景,使人物的脸部光线保持明亮,保持背景的简单,将图案、形状和颜色降低到最小化,或者是将带有特殊意义的物体作为背景。 光线 尽量让太阳位于你的身后,如果太阳光很亮,则让人物处于阴凉处,因为刺眼的直射光线会让人物的脸部看起来过度偏白,不自然。如果在阴凉处时的光线又有些暗,则使用闪光灯来增亮脸部的光线。 最佳的拍摄时间是在下午,这时的光线柔和、呈金黄色。在其他的时候,你可以在SLR相机上加上一个81B或C滤色镜,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最常用的技术是将你的被摄主体处于阴暗处,然后使用闪光灯照亮脸部。你也可以使用一个小的反射镜或白色卡片来将阳光反射到阴影处。 有时候,你在光线背对人物的场景进行拍摄时(逆光),偶尔会拍摄出很有创意的照片,因为光线透过人物的头发会产生光晕现象。 如果你使用SLR相机在户内拍摄时,使闪光灯的光线远离墙壁或是天花板,以得到更为自然的光线。如果你使用的是单独的闪光灯则是最好的,不过要注意将它放置在离镜头足够远的地方,以避免人物红眼的产生。 镜头,略.. 拍摄位置 尽量靠近一些,不要将整个人都拍摄下来。如果是做特写镜头,就完全可以让人物充满整个画面。对着人物的视线水平拍摄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所以如果是给小孩子拍摄,就需要跪下来。 图象比例 一般情况下是保持人物的眼睛在画面的中央,如果人物看起来有些偏向一边,就在空出了一边加上一些其他的物体。 如果被摄人物的明暗反差强烈时,你可以通过改变光圈的大小或快门速度来控制闪光在胶片上的照度,比如说,光圈大,闪光在胶片上的照度大;光圈小,则照度小。 尽量的让你拍摄的人物放松 让被摄人物显得轻松、高兴,尽量让他们想象一些有趣的事。人们都不喜欢长时间的等待,所以你首先将相机调整好,然后再请他们拍摄。(不可行吧,还不如偷拍) 给照片添加情趣 你可以用很多方法在照片上加上一些趣味或是特殊效果,比如说你可以将相机旋转30度拍摄,使人物看起来好象处于一个很危险的角度;或是使用广角镜头来扭曲人物的脸部等等。 运动着的人物 如果你要拍摄的是正在运动的人物,(比如说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你可以故意地模糊图象的背景来强调速度。
2008年10月04日 01点10分
8
level 7
模拟夜景的拍摄——比如我们在河边看到西方的落日,我们就想拍出一张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意境的照片来。那么,我们可以按正常曝光量再减3级的标准来曝光(人为的制造曝光不足)。这样,照片的画面就会偏向橙红色,有一种夕阳夕下的味道,如果再加上一两个帆影,那效果就更妙不可言了。(说明:为保险起见,最好采用第四章的“括弧曝光法”)。 人造倒影——比如我们有时看到一个景点很适于拍风景,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倒影。这时,我们可以将一面镜子置于镜头的前下方,适当的调整位置,就可以“造”出一个倒影来(此法特别适于拍摄城市夜景)。
2008年10月04日 01点10分
9
level 0
说那么多还是直接用拍的拍几张出来吧~~偶然路过的巫婆留
2008年12月08日 10点12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