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第一章 罪是爱
吃奶酪不是罪!
我估计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在这一点上同意我。
所以我要看看我是否能引起你们的反对。
吃老鼠、蛇、蜗牛、甚或猪肉不是罪。
违犯安息日不是罪。
谋杀不是罪。
偷窃不是罪。
罪是先于所有这一切事物的。它们可能是罪过,但它们不是罪。
罪 是爱!
地上的首宗罪
也许通过看创世记三章中的首宗罪过,经夏娃而来的原初之罪过,我们可以最好地了解罪的性质。那实质性的问题是:“夏娃犯罪是在她吃果子时呢?还是在她吃果子前呢?”答案将帮助我们来把握罪和罪过这两者的性质。现在让我们回到圣经的记载。
创世记3章的第一部分是围绕着试探的进行展开的。“耶和华上帝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上帝岂是真说…?”(创3:1)当撒但接近我,当他接近你,他进攻的第一点就是要使我们怀疑上帝的话――让我们怀疑是否上帝曾经说过。如果魔鬼在这一点上赢得了战役,他就已经赢得了整个战争。
然而,战争通常不会就此结束,因为撒但常常不能在此取得胜利。圣经继续记载:“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上帝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创3:2,3)但是,蛇回应女人说:“你当然不相信那些话,对吗?你不会死”(创3:4)如果在撒但策略中的第一点是让我们怀疑上帝的话(试探我们去怀疑上帝说过的话),第二点就是让我们去怀疑上帝所说的是不是真是那个意思。
“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创3:5,6)试探的第三步是让我们去怀疑上帝对我们的良善意图。这一步的潜在观念乃是上帝想阻止我们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祂不想让我们获得快乐。因此,祂是不可信任的。
虽然上帝使我们享受最完满的生活,但撒但却前来说:
l “上帝不可以信任。”
l “怀疑上帝的话。”
l “怀疑上帝是否有那个用意。”
l “怀疑上帝意图的良善。”
如果一个人听试探者的话,那么自然的结论就是上帝不可信任,因此,只管做你自己事情。这也正是在第6节中夏娃所做的。圣经说她摘下果子并且吃了。她摘了果子,但请注意,摘果子之前在她的脑中或心里已经有一些东西发生了。在她摘果子之时,她就已经犯罪了。其实,她乃是叫上帝不要管她,她知道的比上帝为她的好处所做的更多。她拒绝了上帝的话语和旨意,并以她自己的智慧和意愿取而代之。简言之,在拿到果子之前,夏娃已经选择了将自己的意志置于上帝的旨意之上。她将自己放在她生命的宝座上,放在她的世界的中心,取代了上帝。实际的情形乃是她把自己的爱聚焦在她自己的身上,而非聚焦在上帝的身上。那就是罪的核心。
当夏娃爱她自己和她的欲望过于爱上帝和上帝的旨意时,她就犯了罪。她在自己的心里犯罪。在她心里的罪导致了摘果子和吃果子。在心里的罪导致行动方面的罪过。有一些东西首先在心里发生,就是罪首先在人的心里。那个在心里的罪就生出有罪的行动,从而犯罪。
(《我曾完全》-乔治奈特)
2016年10月31日 11点10分
2
“罪是爱”,很多人可能会难以理解,那么简单说,自私的人当然是爱自己的,而我们却知道人类一切的罪恶却都是源自于自私。人的语言表达是有局限性的,那么这里的“罪是爱”或者可以说就是“罪是错爱”,人本当爱上帝爱他人,而当人以自我为中心只爱自己的时候,罪也就在心中扎下了根。
2016年10月31日 12点10分
安息日教会内部很多人不赞同乔治奈特对于罪的阐述,我以为是对乔治奈特的关于“罪是爱”没有很好的理解。罪恶源自于撒旦,撒旦的罪的产生正是由爱上帝转向了专爱自己,圣经描述末时代景象“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 ”(提后3:3)
2016年10月31日 12点10分
很多人能人受得了贫穷、能够做到生活检点洁身自好,但内心却可能骄傲无比自恃清高。很多人可能忽视了自高自傲自我为中心也是罪的表现,所谓“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今生的骄傲”,自我骄傲是可以在内心隐藏很深的罪。
2016年10月31日 12点10分
level 12
“我们有好行为并不是为了要得救才去做好事,才去行善。而是一旦我们得救了,我们现在已经得救了,我们就必然会有好行为生发出来,因为我们爱上帝,愿意听他的话。”
2017年02月09日 06点02分
27
从人道的角度看,有好行为并不等于是基督徒,但是真正的基督徒一定是有好行为的,这行为是体现在尽力去遵守上帝的命令,而不是遵守人的错误遗传。
2017年03月27日 01点03分
level 12
“我们的好行为不会导致我们得救,它们是我们得救的结果。但是这样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行为呢?加拉太书第五章第六节: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唯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这是上帝的爱!上帝的爱会充满我们,是我们好行为的动机,它们是生发仁爱的信心。”
2017年02月09日 06点02分
28
level 12
“对于一般的安息日会的信徒来说,而且对一般的基督徒来说,当他们听到完全这个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词,是无罪。所以大多数人他一旦听到完全这个词,他们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那就无罪了。他们会把无罪和圣经当中的完全等同起来,但是在圣经当中,圣经从来没有把基督徒的完全和无罪等同起来。我们在讲完完全之后,会来看圣经当中对无罪是怎样定义。但是我们现在来看基督徒的完全,完全是什么意思?完全,新约圣经,希腊文原文,完全的意思是走向成熟,是向成熟成长。”
2017年02月09日 06点02分
29
level 12
“所以完全是我们逐渐成长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完全的含义,是成熟,是在什么样的方式上成熟呢?要成为更加像上帝,要拥有他的爱的品格。我们认为的完全就是无罪的概念,跟它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这是圣经关于完全的教导。”---对“完全”的透彻的阐释。
2017年02月09日 06点02分
30
level 12
“当你重生之后,你不可能活在一个持续性的,反叛的,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犯罪的状态当中。如果你想要活在反叛上帝的常态当中,那是因为你根本还不是一个基督徒,你根本就没有重生。”---口称基督甚至于宣扬各种教义并不意味着重生,一个一边宣扬教义一边却习惯于对他人心怀各种怨恨,这样的心会是一颗重生的心么?重生那么爱就会在心里扎根,绝不愿意去痛恨他人,而只会怜悯。虽然也会发怒偶尔有愤怒之心,但却会知道这样的行为不是出于圣灵不是出于爱。
2017年02月09日 06点02分
31
level 12
人想靠自己的行为而努力赚取救恩,就免不了要加上许多人为的苛求,作为防止罪恶的屏障。因为他们既发觉自己没有遵守律法,于是就自行订立一些规则和条例,强迫自己来遵守。这一切足以使心意离开上帝而转向自己。祂的爱便从心中消逝,这样爱众人的心也就泯灭了。世人所设立的制度及其种种的繁文缛节,必引致其拥护者论断凡达不到规定之标准的人。这种自私而偏狭的批评风气,阻遏了一切高贵而宽厚的情操,使人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论断者和卑鄙的窥伺者。MB 123.1
2017年02月28日 03点02分
36
level 1
感谢您的邀请,确如其闻,中国人非常的友善和热情。但是,我要澄清的是,或者由于我蹩脚的中文,我并非对于中国教会的讲义抱有何偏见,只是觉得信徒在行为上面与所听所讲的有一定差距,就像我们所选择的首相食言于他或者她的承诺一样。请理解我的想法,因为我故认为中国是礼仪之邦,贵有较英国更早更纯正的礼仪文明,所以难免会以高于英国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人的行径,我发的抱怨只是来自与内心的落差。
至于信仰的信,有一位先生已经解释了,他说我们主内的弟兄,应当连于基督,各尽其则,互为肢体,所以一主,一信,一洗,我们彼此地信,望,爱成全救恩的美意。
2017年03月03日 05点03分
38
level 1
我与您意见不同,您说我们骨子里烙有外邦人的印记,我认为肉体为以色列族并不算什么,心灵是否纯净才是判定一个人是否为以色列人的唯一标准,所以保罗提出了一个思想,名为以色列中的外邦人,他說这类人空有肉体的祖先,却失去了祖先敬虔的心智,所以阐述为肉体行了割礼而心缺未受割礼,那么这样的人也不是真正都以色列人,遂譬如犹大,若是凭着礼仪和肉体的族谱,他岂是救恩之果乎?然我们若不依靠肉体,乃是依靠因信心而加給我们的信德,怀有一颗清洁正直的心,上帝岂不领我们进入他的安息?
而您推荐的书籍,恕我才疏学浅,我未曾耳闻,但是作为一本拥有百年历史的书籍,我更愿意将其列为某人的回忆录,而不是用做来判定现代的标准。就像我不会把英国未废除募兵制时的制度和社会道德教育用来衡量现今上流贵族的行为,因为这是愚蠢的。我想表达的是,虽然父辈与己有染色体基因的相似和关联,但是,这与信仰和心智无关。我不认同所谓原罪的遗传理论,尽管这是我母校老师所信奉的至理,但他们也并没有否认我的看法。我认为后期的教育对人的影响微乎极微,人自我修养的树立是来自于自己的情绪,这是任何因素都不能影响的,所以我并不能把曾经的来自他人的中国印象作为我的至礼,而我心中对于中国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含蓄,好的,就是很腼腆,不好的,就是指桑骂槐,这我并不欣赏,至于信仰,也许是您所述,中国的信仰毕竟犹如中国的网络服务一样,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部分信徒拥有些许自赏随意的玩笑。
2017年03月05日 11点03分
40
level 12
"您说我们骨子里烙有外邦人的印记"-——是烙印而不是印记,比喻成我们都是生命的病入膏肓而依旧在治疗中,但疾病症状依旧存在,而当一个人乐意接受耶稣医治之时就已经成为属灵的以色列人。属灵的以色列人并非是义人而还是罪人只不过是知罪而乐于悔改的罪人罢了。
正如你会远比我熟悉你本国人的国民性一样,对于中国人的国民性我肯定会远比你要熟悉,正是因为我对于本国国民性的了解所以我才会介绍给你那本书,其对于中国人的国民性的透彻观察依旧适用于今日之中国。
2017年03月05日 12点03分
42
level 12
人对于上帝最大的一个错误认识就是以为上帝只爱那些行为做的足够好的人只爱那些值得爱的人,因为人自己就是这样,人的爱往往如税吏的爱,只爱自己的家人只爱自己认识的人只爱自己认为值得爱的人。
所以,因着对于上帝的误解,并没有真正认识上帝,所以人自己以为只要自己做的更好才会得到上帝的爱才有资格得到上帝的爱,只要自己做的更好才能得上帝那永生的救恩。
人的错误都是出于对于上帝救恩错误的认识,人错误的根源在于没有真正认识上帝。而人如果仅仅将目光定睛于自己定睛于自己的行为之上,则就不会定睛于耶稣看不到上帝的爱。。。
何谓罪?罪的根本就是在于人以自我为中心定睛于自己,脱离罪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目光从自己身上转移,目光仰望上帝。
专注于自己的行为,如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若要治病就只有医治病根,这病根就是自己内心所隐藏的“专顾自己”以自我为中心。
耶稣对被医治的人说“你的信救了你”,信,信的是耶稣而不是自己,自以为上帝会如何的那种自以为是不是信,而是自我为义。
人若有好行为,应当是基于信心的回应,而不是以为自己做的好了上帝才会赐予自己救恩。
仔细查考自己的内心,查考自己行为中内心真正的动机,是出于感恩出于爱出于怜悯出于自愿与心甘,还是出于以行为交换救恩之心以为这样才配得救恩以为这样才能得永生的机会。
小孩子淘气不小心把家里的碗打破了,小孩子会担心妈妈不再爱自己,妈妈也许会对小孩子的淘气行为生气,但妈妈会因此不再爱孩子了麽?我们,都是上帝眼中的孩子。。。
“ 因为上帝就是爱。” (约翰一书 4:8 )
2017年03月06日 02点03分
43
level 1
您好,以您的思想而论,请允许我引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一名同僚唯释自我的言论,他自心理学剖析人罪的元,他讲到人自鲜明是非本质于自我,乃是自私与虚荣,而这是为人的初质,又定义为思想的元,而恶的产生就是自私与虚弱无尽的稀释,自使产生相应的变动体,是为贪婪和势力,遂之两者相容,产生虚空无有的抑郁情绪。而爱的元也是自私,不过自私的最小单位是人认定为自我的部分,而自私与虚荣如若加上良心的限制,就是公义和怜悯,那么公义的人就会记住一切默认为良的信息,从而回应社会,将自我的范畴扩大到良的界限之中。很繁琐的道理,但是简述而论就是說人若是只把自己定位为中心,那么他的自私便是恶,而人若将家人或者朋友定位为自私的载体,那么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而自私本身是为人思想的元。
所以为想说,人拥有自洁的元,可以立志去做,而上帝的工也是以人的元为载体的。所以,人若是自洁,脱离卑贱都事,就必做贵重的器皿。
2017年03月06日 04点03分
44
“使人成为基督徒的不是那些宗教行为,而是在世俗生活中有份于上帝的痛苦,这就是悔改:不先想到自己的需要、问题、罪恶与恐惧,而让自己走上耶稣的道路”(朋霍费尔)
2017年10月31日 23点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