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务
level 16
扬帆起航但不浪
楼主
曹操冒充蒋奇,以身试险,亲入敌后,做最后的殊死搏斗,终于烧尽了袁绍的粮草。但这仅仅只是取得了一个重大的转机,还并没有获得胜利的决定权。
袁绍醉卧中惊醒,魂都吓掉了,怎么办?必须临时作出应急决策。
已知条件是:这么多兵马只要三天没有吃的,就一定会分崩离析。所以,此时的最佳选择就为:必须抢在军心涣散之前,利用现有的兵力优势把曹操方彻底消灭干净!如果能够得逞,则袁绍方依然还是最后的胜利者!
所以,袁绍也不能拖了,他也被逼到了“若不能侥幸取胜,就必定坐着等死”的局面上了。不得不倾其所有孤注一掷,与曹操赌命,做最后的殊死搏斗。
但是,袁绍的盲点为:曹操的主力究竟在哪边?
1. 在袁绍的前面,曹营里。
2. 在袁绍的后方,乌巢附近。
袁绍不知道敌人的位置,所以他无论选择打哪边都是可以的,这个不为错,因为你不知道嘛!那就只有赌,赌对了是运气好,赌错了也很正常。
袁绍力排众异,坚决攻击前面的曹营。事实证明,这个方向是赌错了。但是,在决策上,袁绍并没有什么错,不仅没有错,而且还是略倾向于理性的。
这是因为:当猜不中“两种结果”的时候,可以按“两种结果所分别产生的利润”来倒推。
1. 打后方乌巢。在打赢的情况下,只能消灭来偷袭的部队。消灭之后,还要再次费力,攻击曹营。
2. 打前方曹营。在打赢的情况下,可以消灭、占领曹营,导致偷袭部队无家可归,围在里面必被打死!
也就是说,打后方乌巢最好的结果,不一定全胜,只有半胜。而打前方曹营最好的结果,乃是全胜。
在这一局的决策中,袁绍不先打乌巢,直攻曹营,从策略上讲,完全正确无误!他派张郃率兵去打曹营。结果,张郃没有攻下来,而曹操又已经带着他的五千精兵回来了,这样,里应外合,夹着张郃打。
张郃回去害怕袁绍杀他,而曹操封张郃为偏将军,那么,张郃该怎样选呢?当然投降是正选。曹操对张郃说,你真是我的韩信啊!
这样,张郃一反水,派来打曹操的人,却变成了曹操的人。从这个时候起,袁绍大势已去,曹操已经成为这场战争的强势方,夺得了主动权。
在这一回合中,袁绍的决策既然没有问题,那么,他究竟是败在哪儿呢?
“决策”的下一个环节是“执行”。决策的要领在于“正”,执行的要领在于“狠”。既然决策是
正确的
,就应该去狠狠地执行!要坚决执行到位!
袁绍派张郃去执行,错误的!
当曹操烧了他的粮草时,双方都没有粮了,袁绍的持久优势瞬间消失。而在兵力上,袁绍的多,曹操的精,各有长处。以纯粹的战斗力论:要么双方是均势,要么袁绍还略有占优。总之,曹操并不占便宜。
双方都迫使自己必须在三天内消灭对方。那么,到了这个最后的“赌命”阶段,取胜就靠“或然率”(即天意)。其中,谁的执行力更强硬,谁就更占优!
我们假如张郃坚决地执行下去,那么,可以肯定曹操没有好日子过!张郃就算拼到全军覆没,全部死绝,那曹操也几乎快完蛋了,总比他们两个联合起来打袁绍要好。
可张郃凭什么要非理性地选择拼死呢?前面我们说过,人的主观愿望都是为了收益,不是为了亏损。当人有多个选择的时候,千选万选,都会拣自己认为好的选,不会往火炕里跳。这是常态。
张郃作为一代名将,高级技术人才,走哪都是吃香的。现在:他回去,袁绍要杀他;他投降,曹操给他加官。他当然要选择投降。
所以,张郃投降,责任还是在于袁绍。当袁绍和曹操誓要决一死战,以命相搏的时候,袁绍不该也不能相信任何人会真的为他卖命送死。不合人性的逻辑,就是一个天大的漏洞!
袁绍最正确地做法应该是:拼了一死,把自己的性命押上去,也和曹操一样,亲征!带头死战!
这个选择不一定赢,(因为结果总是不确定的。但当时曹兵已经分散了,赢面应该还是比较大的。),但这个选择是唯一不吃亏的!对手已经勇敢地押进去了,你也必须押进去,无论输赢,都是在扼制对手,总之,决不能让他轻易占优!!!
变数如下:
1. 说不定一鼓作气就拿下了曹营。
2. 或许拼到最后,十分艰难地拿下了曹营。
3. 或许真的技不如人,最后被打败了。
就算是被打败了,也必须尽最大气力狠狠地赌上这一把!否则,后面连赌命的机会都没有了!再者,无论怎样,若袁绍带头死战,总不至于发生像张郃那样,还没有大规模火拼就已经投降了的事情。(这是对袁绍最致命地一击。)
所以,在这最后一回合的较量中,袁绍输在了“执行力”上。凡是“搏命”,在决策没有大的错误的情况下,执行力越强越狠则越占优!对于袁绍来说,他必须实施最最强硬的执行力才不至于白吃亏。
而袁绍军方,最最强硬的执行力,来自于他本人这个最高统帅,并不是其他任何将领。他无论派哪个将领去,都不是实施的最最强硬的执行力!只有他去!但是他没有去。
错就错在这一步软招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他这个“帅”,没有拿出来用,闲置在家里憋死了,给了对手可乘之机!已致功败垂成,无力回天,铸就了曹操千古英名。
2016年06月19日 11点06分
1
袁绍醉卧中惊醒,魂都吓掉了,怎么办?必须临时作出应急决策。
已知条件是:这么多兵马只要三天没有吃的,就一定会分崩离析。所以,此时的最佳选择就为:必须抢在军心涣散之前,利用现有的兵力优势把曹操方彻底消灭干净!如果能够得逞,则袁绍方依然还是最后的胜利者!
所以,袁绍也不能拖了,他也被逼到了“若不能侥幸取胜,就必定坐着等死”的局面上了。不得不倾其所有孤注一掷,与曹操赌命,做最后的殊死搏斗。
但是,袁绍的盲点为:曹操的主力究竟在哪边?
1. 在袁绍的前面,曹营里。
2. 在袁绍的后方,乌巢附近。
袁绍不知道敌人的位置,所以他无论选择打哪边都是可以的,这个不为错,因为你不知道嘛!那就只有赌,赌对了是运气好,赌错了也很正常。
袁绍力排众异,坚决攻击前面的曹营。事实证明,这个方向是赌错了。但是,在决策上,袁绍并没有什么错,不仅没有错,而且还是略倾向于理性的。
这是因为:当猜不中“两种结果”的时候,可以按“两种结果所分别产生的利润”来倒推。
1. 打后方乌巢。在打赢的情况下,只能消灭来偷袭的部队。消灭之后,还要再次费力,攻击曹营。
2. 打前方曹营。在打赢的情况下,可以消灭、占领曹营,导致偷袭部队无家可归,围在里面必被打死!
也就是说,打后方乌巢最好的结果,不一定全胜,只有半胜。而打前方曹营最好的结果,乃是全胜。
在这一局的决策中,袁绍不先打乌巢,直攻曹营,从策略上讲,完全正确无误!他派张郃率兵去打曹营。结果,张郃没有攻下来,而曹操又已经带着他的五千精兵回来了,这样,里应外合,夹着张郃打。
张郃回去害怕袁绍杀他,而曹操封张郃为偏将军,那么,张郃该怎样选呢?当然投降是正选。曹操对张郃说,你真是我的韩信啊!
这样,张郃一反水,派来打曹操的人,却变成了曹操的人。从这个时候起,袁绍大势已去,曹操已经成为这场战争的强势方,夺得了主动权。
在这一回合中,袁绍的决策既然没有问题,那么,他究竟是败在哪儿呢?
“决策”的下一个环节是“执行”。决策的要领在于“正”,执行的要领在于“狠”。既然决策是
正确的
,就应该去狠狠地执行!要坚决执行到位!
袁绍派张郃去执行,错误的!
当曹操烧了他的粮草时,双方都没有粮了,袁绍的持久优势瞬间消失。而在兵力上,袁绍的多,曹操的精,各有长处。以纯粹的战斗力论:要么双方是均势,要么袁绍还略有占优。总之,曹操并不占便宜。
双方都迫使自己必须在三天内消灭对方。那么,到了这个最后的“赌命”阶段,取胜就靠“或然率”(即天意)。其中,谁的执行力更强硬,谁就更占优!
我们假如张郃坚决地执行下去,那么,可以肯定曹操没有好日子过!张郃就算拼到全军覆没,全部死绝,那曹操也几乎快完蛋了,总比他们两个联合起来打袁绍要好。
可张郃凭什么要非理性地选择拼死呢?前面我们说过,人的主观愿望都是为了收益,不是为了亏损。当人有多个选择的时候,千选万选,都会拣自己认为好的选,不会往火炕里跳。这是常态。
张郃作为一代名将,高级技术人才,走哪都是吃香的。现在:他回去,袁绍要杀他;他投降,曹操给他加官。他当然要选择投降。
所以,张郃投降,责任还是在于袁绍。当袁绍和曹操誓要决一死战,以命相搏的时候,袁绍不该也不能相信任何人会真的为他卖命送死。不合人性的逻辑,就是一个天大的漏洞!
袁绍最正确地做法应该是:拼了一死,把自己的性命押上去,也和曹操一样,亲征!带头死战!
这个选择不一定赢,(因为结果总是不确定的。但当时曹兵已经分散了,赢面应该还是比较大的。),但这个选择是唯一不吃亏的!对手已经勇敢地押进去了,你也必须押进去,无论输赢,都是在扼制对手,总之,决不能让他轻易占优!!!
变数如下:
1. 说不定一鼓作气就拿下了曹营。
2. 或许拼到最后,十分艰难地拿下了曹营。
3. 或许真的技不如人,最后被打败了。
就算是被打败了,也必须尽最大气力狠狠地赌上这一把!否则,后面连赌命的机会都没有了!再者,无论怎样,若袁绍带头死战,总不至于发生像张郃那样,还没有大规模火拼就已经投降了的事情。(这是对袁绍最致命地一击。)
所以,在这最后一回合的较量中,袁绍输在了“执行力”上。凡是“搏命”,在决策没有大的错误的情况下,执行力越强越狠则越占优!对于袁绍来说,他必须实施最最强硬的执行力才不至于白吃亏。
而袁绍军方,最最强硬的执行力,来自于他本人这个最高统帅,并不是其他任何将领。他无论派哪个将领去,都不是实施的最最强硬的执行力!只有他去!但是他没有去。
错就错在这一步软招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他这个“帅”,没有拿出来用,闲置在家里憋死了,给了对手可乘之机!已致功败垂成,无力回天,铸就了曹操千古英名。